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44喜欢:10

读高善文讲地产的那篇“道是无晴却有晴”,他主要论据是对比房地产投资站占GDP比例,日本稳态6.5%,美国7%,考虑到中国城镇化尚未结束,长期中枢在8%是合理的,而2023年已经跌破7%,所以地产离底部不远。

但这里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投资占中国GDP的比例太高,而且部分是通过借债透支形成的,真正能反映居民购买力的是收入。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约62%,中国仅占GDP约43%,在可支配收入比例差了几乎50%的情况下,去直接对比很难说合理,毕竟新建地产最终都需要人出钱买……如果是从收入角度考虑,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应该比美国少30%-50%,也就是稳态范围在4.5%-5%。这样去计算反而会得出地产还未见底的结论。

$龙湖集团(00960)$ $万科A(SZ000002)$ $保利发展(SH600048)$

精彩讨论

老鹿丶01-03 08:11

里面有个口径,房地产投资占GDP是扣除了土地购置税之后的,但这一项可是占房地产投资的60%-70%

乔治P01-03 08:00

也要考虑到中国人对房子的热情一旦退去,也是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动量常在01-03 10:51

算这玩意真有用吗?全是预设好观点,找数据论证,这么多参数,随便调高调低一两个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完全符合中国砖家特色。

无锡老朱01-03 07:29

这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是南辕北辙的问题,贫富差距大,始作俑者在于二次分配

全部讨论

01-03 08:11

里面有个口径,房地产投资占GDP是扣除了土地购置税之后的,但这一项可是占房地产投资的60%-70%

01-03 07:27

要考虑到中国人对房子的热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01-03 10:51

算这玩意真有用吗?全是预设好观点,找数据论证,这么多参数,随便调高调低一两个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完全符合中国砖家特色。

01-03 07:27

国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比如人均收入占GDP的占比,接近美国,需要的时间会很长。

01-03 07:25

23年就剩6%了吧,24年跌到5%问题不大

01-03 08:12

这么算你也可以算储蓄率,高出美国不止50%

01-03 11:39

收入43%占比肯定不对,很多收入不可能计入统计,,比如灰色收入。但是灰色收入也不怎么参与消费,他们钱太多了,根本花不完

M型社会、家庭资产负债表收缩
日本“失去二十年”,中产在消失,大部分中产滑落到贫穷,极少量晋升到富人。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中,有非常专业的描述和分析。八十年代日本人对未来乐观,收入持续增长,信心爆满,加杠杆推动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泡沫破裂后,遗留下沉重的债务,导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内经济发展最快,收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房地产正在下行,跟日本当年发生的,非常地类似。央行年中公布,全国七亿多人负债,三亿多人逾期。庞大的中产,被债务拖累,也在消失的路上。家庭资产负债表收缩,形成负反馈,带来就业下滑、消费降级。
辜朝明在《大衰退》中阐述日本的经验,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只有财政政策有效,国内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财政扩张,边际效果也在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债务规模大和范围广,已经无法继续扩张。沉重的债务将带来社会问题,短期就业下滑、消费降级、生育率下降,长期庞大的中产将消失、贫富差距扩大、阶级进一步分化,这跟共同富裕的初衷是相悖的。
货币和债务,在欧美是私人的,只能做降息、展期等。在国内货币和债务是国有的,要打破常规、发挥国内制度优势,分类化解和消减家庭、地方政府的债务。迈克尔在《文明的抉择》做过讨论和分析。这跟当年四大行上市前,债务打包的做法类似。
附注:日本九十年经济、社会分析,中产消失:大前研一《M型社会》、辜朝明《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日本政府应对过程,货币和财政政策缺乏独立性:《日本的迷失---真相1998》;债务是造成社会贫富差异的主要原因及解决讨论,迈克尔《文明的抉择》。

01-03 08:04

高老师很难回到原来的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