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票房已经那么容易预测了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57喜欢:12

春节档已经退档了三部电影了,挺有意思的,仿佛退档成了一种新的玩法。。。。。。但这次退档的毫无疑问都是票房不达预期,只能择日再战的那种。不知道退档再重新上映中间会增加多少的成本损耗,但如果计入到宣发成本里,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吧。至少比就这么草草收场的收益要大,投资方一定是计算过的。

很自然的思考了一个关于电影票房本质的问题。票房到底是由啥决定的?

按传统的观点,通常无外乎这几大因素:1主演,2导演,3制作水平(口碑),4投资,5宣发运作 。这5大因素不是独立的,有着比较复杂的互为因果的缠绕关系。比如特定导演喜欢找御用主演,导演和主演会绑定,主演和导演水平高往往片子质量也会高,投资更是能决定找什么级别的主演和导演,制作经费则影响最终成片水准,也影响宣发投入。而现在的宣发,和主演导演的粉丝群体互动也紧密相连。总之就是量子缠绕,很复杂,也因此票房不是那么好预测。哪个会黑马,哪个会爆款,不那么确定。

但神奇之处在于,现在票房其实又很好预测,至少专业机构预测起来非常准,就跟义乌能通过订单提前知道谁是本届世界杯冠军,谁是下一任美国总统那么准。甚至都不需要机构来,我们普通影迷随便猜猜,都还挺准的,是不是这样?

像吴京,沈腾,贾玲这些只要一出现,基本就知道大概能到什么水位。而当刘德华,成龙,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这些一出现,也同样能知道票房肯定会扑街。就是这么神奇,你甚至都不需要去分析一下他们这次的片子到底是啥,你就能知道。。。。。。怎么这么容易扑,这个原理是啥?

要知道港片可是曾经如神一样的存在,八零后九零后应该都被港片洗礼过。当年很多大片,众星云集,如数家珍,即使除去先入为主的童年光环,仅看市场反响,当年的港片也确实横扫国内市场。但现在。。。有一说一,是确实不好看,但更大的问题是压根没人去看。。。。。。细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刘德华和成龙的粉丝还没老到走不动路进不了电影院吧,那么庞大的粉丝基数,怎么票房要破亿都费劲。人家可轻轻松松破10亿破20亿的。

不得不说时代变了,当然,具体一点说,更合理的解释是玩法变了,如今投资和宣发才是决定性因素。光有粉丝和口碑早已不是可以赢的充分条件了。任何一个主演或导演都做不到凭一己之力,吴京和沈腾也不行。比如刘德华,参演流浪地球2,就是大票房,参演红毯先生,就票房惨淡,他的演技和号召力并没有大的波动,主要区别还是投资和宣发。去年顶流王一博的片子(梁朝伟周迅王传君扎堆)也根本打不过另两部有备而来的大作。可以说不预热,不营销,不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就光靠酒香自己飘出巷子,显然已经不行了。

现在的高票房商业电影,说白了就是一个定制的工业消费品,为特定的观影群体定制一部他们爱看的电影,抓住他们的所有G点痛点,然后用各种方法巧妙的忽悠他们去看。拍的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得有一个简单、直接让人去看的理由。毕竟消费者不是来欣赏电影的,就只是来看电影,来消遣娱乐的。出品人就是平果公司,负责设计和营销,导演和主演是富10康的高管,负责把东西做出来,万达么就是理家其直播间。商业电影本身只是一个道具,电影制作本身的价值占比越来越式微,以后可能电影本身排成什么样不重要了,各路网红和营销告诉你很好看,把好看的理由塞进你的脑瓜里,不需要细想,你直接掏钱进电影院度过那2个吃爆米花的小时就完了。

年会不能停,是喂给庞大的打工人群体的,除了没有超级主演和超级导演,其他都非常不错,口碑尤其爆炸,如果选春节档,甚至有可能拔头筹,但他们选公司搞年会的时间段也挺合理,更符合片子主题。这个目标市场和主题就非常成功,票房不会低。

热辣滚烫,是励志+减肥,受众极广的两大主题,还有贾玲史诗级减肥的王炸概念,把所有人的眼球都吸引过去了,把另一部励志题材的摇太阳直接挤兑到提前下映,另找时间再上。过年档一般人最多也就看2部左右电影,看一部励志的,那另一部就没必要励志了,更何况飞驰人生2也带点励志。基本赢不了,不如暂避其锋。

赛车冠军的电影,几乎都能挤上热门档期,即使上一部扑街得很严重,这一部依然以最猛的态势上最火的春节档。可见其三位一体团队(文案+前台+导演)确实是得到了资本的认可。现在回头去看HH这个名字,他们的IP运作理念真的可以说领先了一个时代,而且非常的成功。能写书的那么多,赛车冠军也那么多,导演也那么多,都不稀奇,但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推出来,就厉害了。发挥各自擅长的,分工合作,叠加出最强生产力,本就是商业时代的最强逻辑。

票房背后,遵循的还是商业互换,看电影的花一点小钱换到了快乐,值得。祝中国电影工业继续高歌猛进。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营销可能大于电影本身,善于钻排片规则漏洞以及迎合热点也很重要。去年春节档两部《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犹为明显,论品质,两部60分,甚至前一部更高一些。
但《满江红》通过宣发+流量明星持续宣传+买票房+话题性,获得了更高的排片率,票房最后高于《流浪地球2》。

里面说制作不重要这种观点不能同意。最近几年商业电影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里面的暗线是电影院排片越来越市场化。这就要求目前这个时代,商业性的好看是第一位,最起码要及格,如果这点做不到上映后传播很快,就会被其他电影吃排片。没有质量,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全过程营销确实越来越重要,也因为这个电影票房判断实际上是越来越难的,因为上映以后的变数现在对票房影响比重越来越大了。

02-17 13:35

年会不能停可惜了,如果放在春节档,弄不好会是冠军

现在电影的玩法和手机汽车的玩法差不多了。只不过电影价格低,以前口碑啥的需要发酵,现在需要的不是口碑,是如何催眠受众,如何虚构口碑,民众对领袖的盲从,《乌合之众》里写的够明白了

02-17 21:57

这是个哑巴年代,写不出内涵的文学作品,也拍不出深刻的电影。

一部首尔之春就能秒杀这些玩意儿。那个是电影,我们这些只能算是文娱大杂烩奶头乐。

02-17 16:05

因为排档是好预测的,宣发如果给院线更多钱,院线就算这片不咋样也首先排片,每天就那么多场次,很好估计票房的。尤其是节假日旺季,基本上不愁人来看。平常淡季估计难预测一点。

02-17 17:51

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一部作品能不能火,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之外,还要看能不能被广泛分享、评论甚至二次创作,比如各种金句、段子、梗,使得这个作品/故事本身成为一个更广泛的话题、叙事的载体和平台,这里面还有个自强化的网络效应。典型的互联网流量玩法。
贾玲这个团队是深谙这套玩法的,包括贾玲的成长过程,她老师是冯巩。贾玲的肥和廋,都是有目的性的。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为了帮助贾玲突破瓶颈,冯巩给她想了一个办法:增肥。因为,在帅哥美女扎堆的演艺圈里,“丑”角儿很少,女丑角更是少之又少。】如果看贾玲早年的照片或视频的话会发现,她其实是个美女坯子。

电影这个东西跟小说有点像,彼香我臭,品类你喜欢不喜欢很关键,比如热辣滚烫,我开头看了一点就撤了,难看的一逼,但是有人就很喜欢,流浪地球我就很喜欢,再出3我肯定看,但是贾玲的电影,我绝对是要避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