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反思

发布于: 雪球转发:22回复:49喜欢:25

知道瑞幸是在18年春,免费拿了一杯美式。

上市之后,第一次看了招股书和业务模型。

2019年9月,开始进行深度研究。

公司暴雷,法律和道德层面已经无可争议的定性,长见识、更涨姿势。


以下阐述我对模式的研究历程和当前反思,共分为三个大问题。

瑞幸模式是否成立?

数据造假下的单店模型是否盈利?

管理层&团队问题。


问题一:瑞幸模式是否成立?

在研究瑞幸之初,主要从细分市场和业务模型两个点切入:

1. 细分市场

只针对连锁咖啡品牌,不涉及精品单店,可以通过流量、单价、店铺面积、用户目的定位分成三类:

休闲型:以漫咖啡为代表。

单店面积最大,单价高、较少的takeaway情况下,单日销量取决于翻台率。用户通常有明确聊天、约会目前后前往门店。

品牌型:星巴克、Costa。

定位mall、CBD,单价25元以上,通过品牌调性满足浅层社交和第三空间需求。

便利型:全家、85度。

咖啡作为其主营业务的附加产品,单价较低,满足用户的便利性饮用需求。

瑞幸模式切入了品牌型和便利型两者之间。

通过品牌建设,意图在调性上对标星巴克,通过店面网点加密和亲民价格来刺激需求。

事实上瑞幸对品牌的投入现在来看依然非常成功,因为我们没有发现有人觉得因为便宜,选择瑞幸感到“丢人”,反而因为品牌(代言人、包装)和性价比受到白领喜爱,在营销定位上较为成功。

我不认为咖啡作为日常消费在中国是伪需求,因为在2019年,中国区速溶和即饮市场规模达到500亿。(青山资本统计)

咖啡的本质是带有一定功能的饮品,中国人对咖啡消费的话语权不如茶饮,这使得星巴克等国际品牌打造了高毛利偏商务场景模式,现磨咖啡店和消费者的距离体现在便利性和性价比,瑞幸恰恰满足了这两点。

这是我对此模式看好的底层逻辑。

2. 业务模型

无论是茶饮还是咖啡店,业务模型都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工资、房租水电、折旧

可变:原材料、消耗品

在研究过程里,一个确定的认知在于咖啡原料的可变成本相对固定。

不同于餐饮、鲜果茶饮,咖啡作为大宗商品,如果只看星巴克等连锁品牌,排除掉精品手冲,规模店铺(单日100杯+)的原料成本视品类不同在4.5~6.5块区间,咖啡豆并没有太大差异,这一点在全行业通用。

相较于喜茶和星巴克,瑞幸的运营效率在操作流程、人员设置、交互模式看,都是相对优秀的。

2~5名店员、全程非现金支付、快取,这种结构让人耳目一新。

相比于其他饮品店(奶茶、小店),瑞幸可以在效率上胜出。

在零售和快消领域,我始终认为低毛利是非常强的护城河,背后是效率最优。

瑞幸用低毛利切入,对于此后的竞争者会形成较高的壁垒。

当时,依据自身草根调研和专家访谈资料,认为瑞幸在一线城市的模型已经跑通,即在补贴带来首次尝试后,基于店面卡位和用户接受度,可以形成复购。

此后通过扩充轻食、软饮、包装果汁等SKU,提升坪效。

以上是对瑞幸的早期认识

如果不是瑞幸,换做另一家公司来做同样的事情,回溯此前大概率依然会买这条赛道。

业务模式里包含了另一个维度问题:一线城市跑通了,二三线下沉是否可行。

在当时并没有去深究,因为对于“正在增长”的模式而言,彼时认为尚未到讨论阶段,或者可以不作为主要探讨依据。

事后来看,这点需要深刻反思。


问题二:瑞幸单店是否盈利?

Q3财报后大涨,市场买账的点在于店铺层面实现了整体盈利。

单店模型盈利的基础是单杯模型,通过市场调研和同业分析,单杯模型可以容易的判断。

而店铺盈利的关键在于售价和销量。

如果公司通过人为提高售价和销量,营造单店盈利的假象。

去年Q2~Q4,名义收入在50亿元左右(Q4为此前预估),虚增22亿营收几乎占到了一半,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同时在成本和费用端也做了虚增。

我们假设在单杯模型成立的基础上,通过收入、成本&费用比例虚增的情况下,回溯整个调研过程中很难发现这一点,在财务分析中也无法看出端倪,尽管网络中有文章在事后质疑财务报表数据,实际上是无法证明的。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瑞幸在成本和费用两端的虚增比例分配,如果是费用端虚增,那么则证明瑞幸模式是个伪命题。

如果是成本和收入端按乘数虚增,说明模式可行,而数据被夸大。

由于无法判断虚增结构,但在数据造假的背景下,当下单店盈利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事件还有继续,等尘埃落定后回头再看。


问题三:管理层&公司治理瑕疵

神州系管理层在市场有很多故事,也被大众所熟知。

对于此前陆正耀的行径,可以归属为利益分配,可以说不地道、不局气,在性质上并不违规。

我们对此也有过深入探讨,结论是可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但瑞幸造假事件则颠覆了所有在当时讨论内容的可能理由。

对于有前科和瑕疵的管理层,不可不以最大的警惕心去面对,行为惯性的改变及其艰难的,与其期待坏人变好,不如寻找可以信赖的过往。

对做空报告的看法

在做空报告发出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细致探讨,回溯整个过程,从造假难度、必要性、审计和后果做了分析。

1. 造假难度:

瑞幸的主营业务是一单一单的咖啡,如果通过前端销售实现,那么需要在IT、税务、审计方面多维度配合。

我们认为这样的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且容易暴露。

而实际情况则是公司通过内部IT系统,在前端销售基础上,做了夹层处理。

同时,由于季度业绩是未经审计的,在当时讨论疏忽了这个关键点,犯了非常严重的常识性错误,在此后需要绝对避免。

2. 造假必要性:

对于商业模式的看好、卡位空白赛道、公司战略步调等判断下,我会认为公司造假的所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认真做业务的回报,风险收益根本没有比。

在这种认知的支配下,尽管是一个水很深团队,借助资本布下的局,我会主观认为没有必要。可以接受水分,但是

事实来看,这种认知过于幼稚和渺小了,当激进的骗子准备好了每一个步点该如何去踩,那么不仅仅在战略和执行层让人看起来优秀,财务报表如何达到每一步阶段性“目标”上,也可以非常精确且用心。

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无法想象一队“聪明人”选择了最傻的路径。

3. 侥幸心理

在做空报告出炉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个人账户抄底后卖出,认为报告抽样和观点不足以认定公司造假,选择依然相信这个故事。

在两年的公司研究时间中,尽管经历过覆盖公司遭遇做空的经历,但是还没有见过真正的“狼来了”,于是麻痹和大意并没有触发警戒线。

反思:任何一家公司出现了做空者,都需要格外引起重视和警惕,无论原因,无论结果。


赚什么钱?

瑞幸造假,讽刺的是此次事件败露造成的损失,相较于收益而言可以忽略。

前文我也提到了,如果回溯去年10月的研究经历,大概率依然会做出同样的long决策,彼时的结果是好的,但是此时并没有任何可窃喜之处,反而压力重重。

我们可以相信一个故事,但一定要将核心进行抽离反思、进行阶段重构。

问题的本质在于赚什么钱?

如果赚了“市场相信”的钱,在没有绝对基本面确信的情况下,不要把逻辑思维叠加到价值成长和长期持有的观念。

可以与狼共舞,但也要承担被吃掉的风险。


预警信号

瑞幸暴雷并非无迹可寻。

事实上在三月的最后一周,我一直在IR官网留意财报的披露时间,直到3月末依然没有出来,期间也同几位朋友聊起过这个反常的事件,对比其他中概评判了几个原因,即便考虑了疫情和其他因素,认为审计可能出问题的权重较大。

但后来,因为查到了SEC允许公司延迟披露的信息,警惕心理有所放松。

第二则是3月30日出现的远价外put成交巨量放大,无意间看到了这个细节,并且也第一时间将迹象进行了知会,遗憾的没有进行深入讨论。

两个预警信号出现都捕捉到了,事后来看也足以能让我们避免相反头寸的操作。

于个人而言,没有真的见过“狼来了”是什么样子,造成了警戒心和敏感性不足。


最后:

瑞幸事件,茫茫多深刻教训摆在了面前。

现在看来,瑞幸案例有太多可以用常识去理解,也有很多超越了常识。

也许瑞幸是个个例,但在此后的研究过程中,不可不把极端个例纳入思考范畴,

聊以安慰的话,这个历程收获的教训价值远大于亏损,希望这是对我,也对其他看到这份反思的朋友能进行引申。

每一个阶段的决策都是独立的,都是应该被切割的,这需要摆脱既有认知,也需要依据现实情况重新组织框架。

说实话这非常困难,思维惯性会不断的将自己拉扯,进而陷入误区。

但也只有如此,才能尽可能避免风险。

$瑞幸咖啡(LK)$

全部讨论

2020-04-13 08:55

人生三大错觉:股市要涨,楼市崩盘,她还爱你…

我们这里老盛昌的肉包子2.5元一个,其他店的1.8元至2元一个。如果开一个包子店的瑞幸,每个肉包子只卖0.3元,相信会很快席卷全国,取得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只是它的市场份额取得越多,就亏得越多。

2020-04-13 08:53

非常详尽且逻辑清晰的好文。
投资股票也好,投资实体也罢,之所以亏损,就是决策错误所致。但试想,楼主这篇文字,如果放在一月份或二月份,我们大家都看到,是否马上抛出瑞幸股票并转而做空瑞幸?估计持有的人不太会卖出,而没有买入的人也很难去选择做空。这才是问题最尬尴的地方。
科学应该是可以反复被证明的,但恰恰我们面临的很多抉择,并非科学,很难被反复证明,就如创始人有污点,难道就一定不行吗?只能说不好说啊,或成或败,史玉柱污点更大啊,此处就是打比方。
灾难之所以能够成为灾难,就像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样,回头看,崩溃之堤,一定就是蚂蚁啃坏的,但,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堤坝都有几只蚂蚁的走动,但有的可以酿成灾祸,有的则万世无恙,如何区分哪几只蚂蚁将酿成灾难呢,并提前预防呢?太难了。
黑天鹅之所以成为黑天鹅,就是概率问题,既然是概率问题,更多的时候只能去面对,而绝难防患于未然,更不应因噎废食。

2020-04-13 08:20

投资中应该小心聪明人,特别是那些有不良记录的聪明人。他们常常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有强烈走捷径的冲动和胆量。

2020-04-13 06:57

好文。算是个人目前为止看到的“事后”写瑞幸比较有价值的文章。
关于好赛道这一点,除了知道赛道好之外,是否还应知道公司处在赛道哪个阶段?人均收入决定了咖啡在国内就是萌芽阶段,步子迈大了就会那个啥。这也解释了一线城市为何需要虚增造假,二三线城市下沉阻力重重。

2020-04-13 09:05

今天听了安然公司财务造假的后果,可怕

2020-04-13 03:17

我自己喝咖啡,回国时最痛苦的过程就是买咖啡的经历,贵、时间成本高、质量不确定(普通店里买到的还有可能是速溶咖啡) 。而且咖啡因本身是有耐受性和依赖性的,在人群中的销售量随时间只可能更大。星巴克是无法满足那些真正需要咖啡的人的需求的。一直看好瑞幸咖啡的模式,去年就分析过 网页链接 瑞幸会持续发展,也会盈利,但是从投资角度来讲,是不划算的。瑞幸只有比较弱的平台优势和规模效应,餐饮零售业是高成本低毛利的,这里是没有赢者通吃的。即使在25美元的时候,市值估值是70多亿美元(500亿人民币),即使比较乐观的估计增长和盈利,也没有安全边际。一个竞争对手花500亿,能不能把瑞幸干掉?可能性很大。所以瑞幸太贵 一直观望。但目前的估值是瑞幸咖啡公司免费(EV是负值),这个价做个中短线还是可以的。但无法确定是否可以长期持有,因为管理层不道德 好像也没那么聪明,好公司也会没前途。

2020-04-12 23:23

谦虚了,下次与狼共舞,要把狼吃掉。

2020-04-12 23:03

好文。外部的人看到的数据都是美化的,看不出来很正常,唯一可以较早预警我们的就是管理层的劣迹,仓位低 受损是可以接受的。

2020-04-18 07:05

有钱就是对的,这个目前基本上能够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