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量-利润率看生意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回复:25喜欢:49

引言:这几天读了@C4Cire 一篇精彩的文章,《一场惨烈共输的价格战|〈微波炉战争〉书摘》,回顾格兰仕发动的微波炉行业旷日持久的价格战,打到最后都是输家的历程。其中这句“格力能有今天的成功,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不参与价格战”,切合了我近来的思考。在普遍认知价格战是最有效的策略的时代,这句话脱颖而出。本问讨论《不打价格战并不容易》《从价-量-利润率看生意》。全文约4000字。

正文:

格力能有今天的成功,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参与价格战。”

《不打价格战,并不容易》

很多口号,看起来简单易行,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做到的企业,凤毛菱角。比如这句“不参与价格战”,就不容易做到。

价格战在我的认知里,是不太明智的策略。生活中经常见到商品价格波动,但多是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动态微调。【像石油这种大宗期货价格波动也很大,但企业一般都是期货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如文中提到的像格兰仕这种大刀破斧的降价——“1996~2003年的7年间,格兰仕共进行了9次大规模降价,每次降价最低幅度为25%,一般都在30%~40%”——不太多见。

最近见到的一次“凶猛”价格战,是在家门口两家大型生鲜几分钱卖蔬菜。排队的人排了一条街,把路堵得水泄不通。

降价大多数时候都能够增量,但会牺牲短期利润。如果这么做也牺牲长期利润,那很可能就像微波炉价格战最后的结果,都是输家。

如果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商业社会的竞争会使得行业里所有玩家达到合理的利润。充分竞争是动态博弈的过程。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市场占有率,在我的认知里是减分的。良好的市占率,是众多方面做得好的结果。

当行业被不理性的价格战主导,不参与就能凸显管理层的特质。如果这个行业长期仍有投资价值,这样的企业可能会是不错的投资机会。

反过来想,如果不参与价格战很容易的话,那么很多价格战都打不起来。

企业不参与价格战为什么不容易?

1. 价格战一来,行业里的玩家们要么跟着降价,要么放弃生意不参与。管理层要有不打价格战的意愿和实力。

2. 产品质量,销售,售后等过硬,有一定的差异化,能允许企业不参与价格战。

3. 股东和管理层能够扛住短期销量下滑对盈利的冲击,并能应对相应的负面报道和负面情绪。

4. 业务拓展往往配套着资金,资产,人员方面的扩张。当销量下降时,已有投入很难相应地快速缩减。

5. 人在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时,心理上会面临巨大阻碍。

所以在1980-90年代,由于保险行业不理性的价格战,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主动放弃生意,让保单量缩水,不做没有合理利润的生意,长达十几年,特立独行。

一般保险公司没法像伯克希尔这么做。因为没有非保险业务,保单缩水意味着金融资产清算,以完成赔付。如果持有的债券资产由于利率波动引起账面浮亏,被迫清算的话,公司将蒙受严重损失。

伯克希尔能熬过漫长的保险业寒冬,不仅因为管理层理性并严守纪律,更在于巴芒二老超强的投资能力,在多年间创造出大量的浮盈,以及伯克希尔拥有强大非保险实业,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解决问题的答案,来自行业外的另一个维度。几年前,初次阅读这部分内容,我没有意识到,放弃这么多原来握在手上的生意不仅主观上难,客观上也有很大的限制。

意愿和实力,缺一不可。

最幸之事,就是行业里的玩家都比较理性,不发动价格战。不过事教人,一教一个准。那些现在看似风平浪静,玩家都很理性的行业,过去可能都经历过价格战的残酷搏杀。

《从价-量-利润率看生意》

不论企业做什么产品或服务,都要落脚到“价-量-利润率”这三维度。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具体的投资策略,是看过去,追求现在就能到手的回报;还是看未来,追求未来潜在增长。

我倾向先看价格。一个产品或服务长期是不是在涨价,涨价后还受不受欢迎?即这个产品是否能提供被认可的价值。然后再看能不能起量,利润率如何(成本控制)。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也总结出了一些模式。

1. 有些产品单价一直下降,但量能几乎无限增长。越来越大的市场带来无限商机。比如算力。

最近英伟达推出新芯片Blackwell GPU,相较于两年前的Hopper GPU,算力提升四倍,推理性能提升30倍,能源效率约25倍。

过去20年,云的兴起也是令人瞩目。AmazonMicrosoft的云,已然非常庞大。我能接触到的大小企业,多少都挪到云上去了。Amazon和一众云企业,也都在尝试把芯片设计和制造纳入麾下。在可以相见的未来,GPU,内部芯片设计和制造,以及新的算法和计算架构将会带来更加廉价的算力,以及更加庞大的需求。

AI更是炸点频频。最近Sora和Figure 01的登场,预示着对更夸张算力的需求。

2023年初《跑马圈地》,看了很多公司的多年财务信息一页总结(Value Line,价值大师),很多科技公司的财务很有趣,很吸引人。外加我的科研涉及超级计算,我开始走出舒适圈,探索科技行业的机会。

纳斯达克在2023年末情绪低迷,我开始买入20多家科技企业,作为种子。无奈AI炸点太多,情绪低谷只持续几个月,热情很快拉高股价,我就没再继续买入了。

这个领域是非常非常值得关注的。这些公司有一个特点,即使到股灾,公司的估值也不会跌到传统意义上的便宜。另一个特点是,产品差异度挺大的。如果成功,很可能就会诞生一个新的市场(比如云),或者新的生意模式(比如谷歌的搜索+广告模式)。

2. 有些产品可以一直涨价,通常这些产品利润率也高。比如高端白酒,高端化妆品,苹果的产品。

至于量,有的产品难以上量,有的可以价量齐飞。

比如苹果手机是可以涨价的,但他控制顶价,保证每台的利润率,然后做大市场,扩量。在手机这个技术更迭很快的行业,苹果通过专注封闭系统,用户体验和极度创新,来支撑其相对较高的价格和量的增长。控制价格天花板,然后推动技术迭代,给其他手机制造商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

像这种可以涨价且利润率高的产品,二手市场很值得关注。比如几个月前,我花1800RMB买了一个15年的Macbook Air。十年前的设计,现在来看,外观依旧经典耐看,操作系统流畅,普通打字上网看视频用得很舒适(本文就是用这台古董打出来的)。唯一的不足就是屏幕受限于10年前的技术,分辨率不高。

但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十年前的电子产品,现在还有市场,还能卖上价钱。回头看看书柜里堆着的过去十年买的好几个Windows笔记本,已经吃灰多年。

这多少有关于品牌价值(brand)。一个理解品牌价值的角度,是看二手市场。如果一个领域的几个产品,一个有二手市场,其他没有,那有二手市场的品牌的价值,肯定是高于其他的。

3. 有些产品,差异性小,利润率小于10%,难涨价,甚至要缓慢跌价。比如很多工业品和工业制造品,像空调,微波炉等。

4. 涉及大宗商品的生意,对大宗商品的定价一般是被动接受。行业周期性比较强。我没什么独特的见解。倒是2023年开始对石油相关的企业开始感兴趣。

5. 金融产品往往有其特殊属性,但也逃不出“价-量-利润率”的框架。这一段讨论美国的一些Property-Casuality保险(PC险)。

在美国,PC险的定价,一般会随通胀一起涨,但通常成本也会随通胀增长。保险行业自身也有行业周期,影响定价和保单量。

保险盈利模式跟实物产品不太一样,既看获取浮存金(float)的成本(承保利润除以保金量),也看管理层浮存金投资收益和长期风险控制能力。这里所说的风险是那些还未被知晓的风险。

伯克希尔保险业的成功,源于常年取得承保利润,浮存金量的大幅增长,以及强劲的投资能力(早期主要股票二级市场,后期主要实业)。

一般的保险公司,获取浮存金往往无法获得承保利润,通过将浮存金购买债券等相对股权较为安全的金融品获取收益。可以想见,在过去十几年里,美国基础利率几乎为零,普通保险公司的前景是相当暗淡的。最近几年美联储的快速加息(现在3个月Treasury Bills的年化利率约5.3%),使得保险公司账面上大量债券突然产生很多现金流。反转也是迅速。

当然,如果保险公司像硅谷银行那样买了一堆长期债券,利率上涨将大幅降低持有债券的面值。暂时来看,会计要求不需要将浮亏转化为实际的亏损,但可能有很多定时炸弹藏在保险公司的负债表上。

上文提到伯克希尔保险-投资-实业三轮驱动,但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投资端太弱,只能持有相对安全的债券。如果生意量缩减,很多债券需要被兑付,以应付赔偿。如果债券因利率变化产生浮亏,则浮亏会转化为实际亏损,对公司的生存造成威胁。同时人员也面临缩编。

6. 次级汽车贷款,其盈利模式跟银行贷款差不多,高杠杆,赚利差。

从某种意义上讲,贷款的原材料是资金,资金的成本,即基础利率,不受企业控制,跟大宗商品有点类似。所以贷款定价一定合理,资金成本控制要做好,同时坏账要控制住。

如果资金成本上涨,抑或是行业竞争激烈,疯狂打价格战,对贷款的盈利能力会有很大冲击。如果这时候追求贷款量,那企业受到的打击会更严重。

CACC管理层对价量的把控是很到位的。行业都杀价的时候,就减量,尽量做有利润的贷款。而最近一年,定价有所回暖,CACC业开始放量了。

7. 其他。当然,我所描绘的只是众多情况中的一些。以上讨论的各种情况,也不是严格的分类。有可能一些公司会横跨好几类。

只看单一产品和行业,是非常局限的视角。

产品,需求,生意模式都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新的产品,需求和生意模式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比如苹果新的增长点来自手表穿戴,来自其闭合生态催生出的服务。微软和亚马逊新的增长点来自云。比如AI为Microsoft的搜索业务带来新的生命力,打得谷歌措手不及。等等。

《结语》

日子过得真快,距离上一篇长文《格雷厄姆谈账面价值》已经快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到处走走看看,陪家人,认真钻研科研,充实快乐。

从2023年春末开始,股市操作几乎没有,算是芒格所讲的 "It takes character to sit there with all that cash and do nothing. I didn't get to where I am by going after mediocre opportunities."

虽然没什么动作,但我感觉对机会成本,利用多学科栅格思维模型做决策,如何全力挥棒,市场先生和预期的理解,有了些许进步。从股市里“抽身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2023年美股A股港股的跌宕起伏,既魔幻,也让我意识到决策质量的重要性。

买的那一刻,成败已定。

而要做好的决策,答案可能在意想不到的维度。回头看才更加清楚。

依然努力阅读,认真生活。祝朋友们龙年取得理想的收益!

END

感谢您的阅读!

精彩讨论

LoveKonan05-22 22:59

前几天读财新 阿里退守。里面云降价是很值得关注的。这么多年,国内云有一些无力感,跟谷歌云差不多的感觉。相比于亚马逊和微软,特别是微软这十年云的势头,连年涨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消费者,员工,也总能多少感觉到这种势头是强是弱。比如朋友的公司都上云了?云又涨价了?认识的创业团队多是通过云起步了,而不是自建机器?等等。
不过,判断一个公司好坏,冷静点的投资者都能看个大概。芒格说这没什么难的。难的是,在现在的价格,要投么?
这几天需要买手机,正好赶上京东上苹果店活动,只是比前几天多降了200,结果想买的一个机型一直显示火爆买不到。苹果机这一阵子也卖不动,其实比去年刚出的时候降了不少了。不过通过额外的200降价,搞得一机难求,也是挺有意思的。
算是对这篇谈定价权文章的一点儿补充观察。

C4Cire03-30 19:52

滴滴滴

全部讨论

03-30 19:52

滴滴滴

05-22 22:59

前几天读财新 阿里退守。里面云降价是很值得关注的。这么多年,国内云有一些无力感,跟谷歌云差不多的感觉。相比于亚马逊和微软,特别是微软这十年云的势头,连年涨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消费者,员工,也总能多少感觉到这种势头是强是弱。比如朋友的公司都上云了?云又涨价了?认识的创业团队多是通过云起步了,而不是自建机器?等等。
不过,判断一个公司好坏,冷静点的投资者都能看个大概。芒格说这没什么难的。难的是,在现在的价格,要投么?
这几天需要买手机,正好赶上京东上苹果店活动,只是比前几天多降了200,结果想买的一个机型一直显示火爆买不到。苹果机这一阵子也卖不动,其实比去年刚出的时候降了不少了。不过通过额外的200降价,搞得一机难求,也是挺有意思的。
算是对这篇谈定价权文章的一点儿补充观察。

05-23 13:19

谢谢

04-01 10:21

先看价格。一个产品或服务长期是不是在涨价,涨价后还受不受欢迎?即这个产品是否能提供被认可的价值。然后再看能不能起量,利润率如何(成本控制);可以涨价且利润率高的产品,二手市场很值得关注

03-31 16:59

好文收藏 多种模式
倾向先看价格。一个产品或服务长期是不是在涨价,涨价后还受不受欢迎?即这个产品是否能提供被认可的价值。然后再看能不能起量,利润率如何(成本控制)。
一个理解品牌价值的角度,是看二手市场。如果一个领域的几个产品,一个有二手市场,其他没有,那有二手市场的品牌的价值,肯定是高于其他的。

03-31 09:05

不参与价格战,好产品+好服务。

03-30 22:24

好文转发

03-30 20:28

“好久不见”那天也读了微波炉战争这篇文章,“企业不参与价格战为什么不容易?”的原因中,个人感受还有一点是企业家的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是否能认识到持续投入以更好以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而非该文中的公司首先已经认为产品是同质化的;当然有些商业模式确实更难做出差异化。量、价、利总结的很棒,谢谢分享!还是巴菲特说的能有提价权的最好,另外同质的产品则需要有低成本来获得护城河。 看描述的这一年的状态感觉又到了新境界~ 如上次你分享后到,我最近还是争取在多快速看一些公司,从多年定量数据和商业模式等看一看后,有的能直接排除,有的有初步印象了可以形成初步的比较,有的探索有一定的快乐,也有的还存疑待后续的观察

03-30 19:59

03-30 11:15

正好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