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电商:消费主义美妆平台的新玩法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05回复:171喜欢:198

 $逸仙电商(YSG)$  


一、 引言

逸仙电商刚发了年报,我简单研究了一下,来聊聊。逸仙电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完美日记的母公司(本文下统一称为逸仙)。


所谓颜值经济,颜值即经济,其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真实存在。英文里有个词,lookism,可以翻译为颜值主义,就像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一样,用来定义基于长相的歧视。这种歧视,潜移默化,虽我们忽略,却真实发生,且最终会结晶为经济利益与损失。


比如根据某研究,在同岗位同条件下,好看的员工比不好看的能多拿12%的收入;好看的国会议员更可能连任;而老师会不自觉地多花更多的时间在照顾可爱好看的小孩上。


虽然我们弘扬内在美,但一方面是对于外表娇美的女性内在恶的容忍,另一方面是对于姿色平庸的女性内在美的漠视,这是世界驰名双标。


其他大量研究也在不断证明这个观点。差别无非是,多赚10%还是多赚12%。而对于女性而言,长得好不好看,甚至直接意味着你的人生模式是“躺赢易”还是“地狱难”。所以不要羞于启齿,爱美不一定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但长得丑肯定是天灾。


整容、医美、美妆,这些颜值消费,钱好赚。比在中年、秃顶、房奴、孩奴的大叔身上好赚太多。因为女性竞争很容易内卷,拼脸如同拼刺刀,于是有女海王上位的,整容改变命运,变美才能命硬。当然你说得清新脱俗一点,变美,是悦己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一种方式。


所以有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显学的东亚三妖术:韩国整容术、日本化妆术、中国P图术。


但比起整容来,其实化妆的弹性更好。我是反对一个千篇一律网红脸的审美潮流的,我比较喜欢日式审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不是一律阿凡达式的大山根。也正是日本妹子强调化妆而不强调整容,使得审美更加多元也更有层次。


加上并不止有女性,现在大批零郎满目、弯仔码头,这个市场本身还有受众扩大趋势,由此带来化妆利器的生意,不争先但争滔滔不绝。


我们来看看其投资价值。


 

二、 行业的投资价值


简单讲讲行业,从投资的角度,大致是四个阿尔法(超额收益),勉强还能凑到五个。


大类行业可以定义为化妆护肤品,在国内属于朝阳晚期日上三竿的好行业,八年复合增长率为7.9%(2012 年到2019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从 2484 亿元增长到 4256 亿元,CAGR 为 7.9%,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 ),远超社零增速。尤其是疫情之后,2020年10月化妆品同比增18.3%,而社零总额增4.3%,看得出来其弹性之强,堪比一些网红的底线。


所以,第一个是大行业有阿尔法。


而化妆护肤品,又主要可以分为美妆(或叫彩妆)与护肤两大板块。顾名思义,前者用来化妆,后者用来保养你化妆的底盘。其中护肤品是大头,占52%的份额;美妆占10%(数据来源于TalkingData),其他是护发、沐浴、防晒之类。


国内美妆占比不高,但增速却非常高,2014-2019 年的年复合增速是 19.4%,领先化妆护肤品的平均,也就是说相比于相比于社会零售有阿尔法的化妆护肤品行业,美妆又有阿尔法,超额了两次。而比起同样是亚洲人的日韩,中国人均的美妆消费又非常低——2019年仅39块,一线城市也仅仅183块,而日本平均是421块。所以增长潜力大,现实离天花板远。


第三个阿尔法,就是之于美妆的电商,尤其是社交电商。中国社交电商零售规模 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82.1%,2019 年达到 3220 亿美元,已成全球第一大社交电商市场。而以逸仙为代表的国产美妆也正在大快朵颐这波红利,加速国产替代。


第四个阿尔法是电商里的一个玩法,叫DTC,这个后面会重点讲。


自然而然,就有一些公司以这四个阿尔法的叠加——化妆护肤品、彩妆、电商、DTC,吃到一波巨大红利。还有人说,消费赛道本身就是目前中国最确定的投资方向,如果这也算一个阿尔法的话,那就凑齐了一巴掌。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短短不到五年时间,作为一个有社交电商互联网基因的美妆平台公司,逸仙电商能够崛起得如此干脆。以社交电商起步,小红书带货、直播带货、大V导丝、粉丝买单,销售从 0 到破10 亿(2016 年-2019 年)逸仙只用了三年,而与之相比,丸美股份用了12 年(2002 年-2014 年),御家汇用了4年(2012 年-2016 年)。



三、逸仙的互联网美妆平台模式

那么多做美妆的,有做产品也有做渠道,逸仙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来说,逸仙的愿景是想做成有互联网基因的品牌孵化平台型公司。既然是平台,那么模式有这么而几个平台生意的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营销端的社交电商打法。这个玩法无论雅俗,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个非常通透的玩法。简单说分为三草——种草、养草、拔草,KOL种草,中台养草,前台拔草。当然其中可以再拆出几个关键环节,如下图所示。



同时,广泛客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也使逸仙成为这些KOL的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


第二个关键点是产品端的自研+洞察。产品端轻资产的做法肯定是代工贴牌,就是所谓的傍大款——大牌同款。比如粉底,同样是科丝美诗、莹特丽、上海臻臣这三家代工厂,给YSL和阿玛尼的产品,终端价格是300-900元,而给完美日记代工的产品是50-150元。但是纯贴牌也不是长久之计,生产可以代工,但研发和设计还是急需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然产品没有力。此前逸仙研发投入是比较轻的,但过去一年,明显在增长(加研发端口的投入数据),而IPO后,募集的资金有20%会用于研发。


另外平台模式产品端的核心还有所谓的数据驱动、消费者洞察、千人千面这些大词,无非就是养技术团队,比如逸仙总部员工的20% 都是 IT 工程师,总数达200多人。对市场研究数据、 销售订单数据、社交平台行为数据等进行收集分析 。这与传统美妆平台是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化。这些数据也有利于在营销端开展更多诸如爆款 “联名”、“限量”等手段。



第三个关键点是渠道端的DTC,直客模式。这个也好理解,在传统模式中,品牌方与用户的关联需要通过经销商、零售商,中间商,一来他们赚差价,二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掌握了下游的定价权。而 DTC 模式是与直接触达客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加价率低,性价比自然就高。


当然产品本身是DTC能够成功的前提,因为没有传统对于客群的教育、培养,一个产品“天生能卖”就非常关键。


另外DTC的关键是线下体验店,给你沉浸式体验。完美日记于 2019 年 1 月开始建立线下渠 道,逐步提高开店速度,截至 2020 年 末  ,在中国 110多个城市开设238家 体验店。


既然是将逸仙定义成了互联网平台型公司,那么DTC的一些重要数据:用户增长规模、用户粘性/复购率、品牌复制能力等,就很重要。2020年逸仙DTC用户上升为3230万,同比增长38.0%,纵观2020年 DTC 收入占比86.4%,客单价 139.9 元。公司 DTC 客户 逐步增长,从 2018 年的 700 万人达到 2020全年一共 3230 万人,DTC客单价从 2018 年的 82.6 元 增长到 2020年 的 139.9 元,增长幅度揭示了公司在品牌打造能力上的绝对优势。此外,公司复购率逐步提升,从 2017Q3 的 8.1%增长到 2019Q3 的 41.5%。


顺便说一句,对消费行业颇有研究的高瓴张磊,曾连续5轮投资押注逸仙。


四、烧钱不可怕,关键看效率


第四块要讲一下逸仙最受争议的地方,就是烧钱。引发争议的是逸仙财报的两组数据:逸仙美股披露了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营收达52.3亿元,同比增长72.6%;毛利33.6亿,同比增长74.5%;但2020年净亏损26.88亿,调整期权激励成本后净亏损7.88亿。


在Q4财报出来后,逸仙的top line和bottom line一度出现冰火两重天,就被人诟病营销费用。许多评论家质疑,完美日记的钱是不是都让不完美的网红们给赚走了?


可见市场还是按照一个传统消费品牌来要求逸仙,其基本假设是,消费品牌的营销费用就是纯花费而不是任何意义的投资。按照会计术语,这些成本就是费用,要费用化(expensed),不能资本化(capitalized)。


但互联网玩消费的时候,并不讲这个道理,比如拼多多就曾给我们上过生动的一课。当年黄峥说拼多多百亿补贴是投资,被人群嘲这不是sb么。结果多年后发现淘宝的老巢都快被端掉了,才反应过来确实骚包,于是市值刷刷往上涨。


就拿逸仙自己的评价,这是战略性投入,因为没有这种投入根本就不会有逸仙的今天。


而互联网是个什么玩法,我之前谈到过,在一个需求旺盛的赛道里,但凡不是运气不好,如果跑不出来,那很可能是商业模式设计得就不对。而模式又可以抽象为三个变量的混搭——等我成了神棍我一定要给这套理论命个名——叫比如可以叫 Damei’s Theorem。


Damei’s Theorem简单到可怕:在互联网的框架下,所有商业的模式设计,都是在做三样东西的排列组合—— 现金流、CAC、 LTV。其中现金流类似你的option,期权或选择权,现金流的大小能衡量你选择的多寡,而CAC(获客成本)是你的成本,LTV(用户生命价值)是你的收入。


所有项目在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都要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个排列组合怎么选?如果能选,自然要选CAC低而LTV超高的组合;但有了现金流就有game changer了, 因为你可以通过现金故意把CAC拉高,从而升高竞争门槛,这是很多电商曾经在做也正在做的。


我认为互联网的CAC,在产品毛利极高的情况下,就该竭尽全力去获客(如大多数手游、完美日记爱美客其实都是这个玩法) ,而且公域流量初期会有很大的红利。当然有这么一些核心点需要注意:

1.        最终要将公域转为私域,不然就真的是烧掉了;

2.        服务本身就是获客,客服即销售;

3.        最终能发生 MGM(member-get-member )的流量自然裂变;

4.        最终产品力与用户心智要抓在手上,不然就真的是烧掉了;


逸仙是有一套公域转私域的打法的,举个例子,比如:线上购买完美日记产品——包裹内置红包卡——引导扫码关注公众号 ——触发小完子微信二维码——添加小完子微信兑换红包——通过公众号矩阵的引流,将公域转为私域。最后进入私域池子后,逸仙也有一套全面的客服体系将其圈养起来,客服即销售,销售即客服。


而CAC最终要换取的是LTV。LTV里什么样的模式最有吸引力呢——我认为是产生复购的模式,尤其是能催化极致的复购行为的模式,因为极致复购就是上瘾,比如烟酒、抖音、泡泡马特,手游,等等。 用户上瘾了,自然CAC就没有白花。


所以要看复购率,看粘性;你不要看到CAC高就认为这个行业没有前途了,因为CAC本质上也是竞争壁垒;但也不能盲目烧钱,应该看到烧钱带来的核心数据——比如营收、客单价、复购率的增长。


在现金流可以稳住局面的情况下,只要CAC小于LTV(折现后),则商业模式有存在的价值。如果营收、客单价、复购率持续增长,能预测到规模效应出现,则商业模式非常优秀。在CAC与LTV的动态变化中,商业模式不停向前迭代。我认为这个理论有助于理解一些烧钱扩张的公司。


而数据上来看,营收、客单价、复购率,根据2020年数据,逸仙净营收是19.6亿,同比增长71.7%,2020年全年,净营收52.3亿元,同比增长72.6%;客单价Q4同比增长31.2%,达136.22元/人次。2017到2019年,用户复购率从8.1%提升至41.5%。


所以看营销费用是不是花的值,要看ROI,要看CAC换回的LTV如何,看公域流量是否能转化成私域流量。 有了京东拼多多美团珠玉在前,零售行业的营销费用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这个问题再会计上原本毫无争议,但在实践中其实没有那么公式化。“百亿补贴”是投资还是纯粹的花费,我现在更倾向于是前者。

 

五、结语


逸仙的年报是美妆这个当红行业很有内容的一次来吧展示,从中我也看到这个行业的格局,与逸仙想要成为美妆互联网平台的愿景。一个新生行业往往卷到不行,一将功成万古枯,为了发展逸仙砸入重金,收获了数据的同时也收获了账单;而这是又一次狂热的CAC对娉婷的LTV的模式追求,我们来看是否能够姻缘圆满。但无论如何,无论是亚马逊还是拼多多,都已经证明过这个模式的跑通性,对于逸仙,我觉得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轻易下结论,往下再看看。



-----------------------------------------

利益披露:作者不持有YSG任何仓位。


 @今日话题    @江涛  @仓又加错-Leo   @老鬼的逻辑  @梁剑 @Ricky @坚信价值 @不明真相的群众 @招财资本 @刘志超  @大苹果的飞飞  @最接地气美股解读 @管我财  @啊咪老师  @布衣-淡定从容  @曹大勇   @张小丰  





精彩讨论

漕泾镇陈先生2021-04-22 10:18

达美的文章我一般先拉到最下面看利益披露,达美没持有的话我就快速浏览草草了事

温特worth2021-04-22 10:41

@陈达美股投资 好文章, 营销费用是不是有一部分其实是应该资本化的这个问题在霍华德马克思跟格林布拉特最近的访谈里面也谈到过. 会计处理上费用化有税收优势肯定比资本化好, 但实际上品牌的intangible asset 也会增加, 只是没法量化.  
Damei's theory 也很有意思, 现金流买增长, 不过CAC更多是产品/服务的性质, 竞争, 还有需求决定的, 比如Veeva的CAC就很低, 因为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基本是自来客+upsale/cross-sale. 人为地通过烧钱提高CAC, 只为打赢竞争对手, 如果恰好跟竞争对手想法一样, 那股东不是要遭殃了.
您提到:"只要CAC小于LTV(折现后),则商业模式有存在的价值", 但在真实世界, 如果这个情况真的存在, 首先行业里的理性的竞争者也会增加CAC方面的投入, 直到CAC等于折现后的LTV. 
其次这个逻辑比较的2个东西, CAC是现在马上就知道的确定的值, LTV是根据一个长期attrition预期和折现率算出来的, 是个非常主观的东西, 1%的折现率差距(比如折现率里面无风险收益用spot 值还是近20年平均值), 最后的差距都非常大, 管理层可以非常容易算出一个LTV来justify自己的营销费用. 就像达哥写的当年特斯拉收购solar city的估值一样的, 管理层需要LTV等于多少reverse DCF一个就行. 
最后, 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过烧营销费用成长起来的公司有也幸存者偏差的影响, 也有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公司是把钱默默烧掉了然后扑街的. 在这些公司的烧钱逻辑背后, 很可能也是有LTV来justify CAC的. (公司也不会公布自己的计算模型让投资者看看他们是不是在舌灿莲花)
比起主观的LTV, 营销费用ROI 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烧钱效率的衡量 (Sales Growth - 上一期sales&Marketing Cost) / 上一期sales&Marketing Cost另外插一句, 如果营销费用真的可以资本化一部分(反映真实的情况), 那一些有问题的管理层烧起股东的钱来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只要他们能通过一个自己算出来的LTV来justify自己的烧钱逻辑就行 (公司净利润还很高只不过跟股东没关系). 就算很多年之后发现当年给的LTV根本达不到, 他们也会说 ops, 那个LTV是当年的情况的估计, 宏观和竞争的情况变了. 但是预测未来不就是应该做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再取一个保守的安全边际么.

美股俊俊子2021-04-22 09:56

达美总每次的文章都是那么深入浅出,让人看完之后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一生无悔追达美总!

陈达美股投资2021-04-22 17:43

这么长的评论很难的,大多数说法我赞同,其他有一些探讨。
1. 会计上或者说税务上不一定,费用化成本前重后轻,资本化细水长流,这个取决于tax planning的能力,但反正会计准则很多是定死的,这个也没啥可讨论的; 
2. 营销会增加brand equity,比如宝洁每年把年收入的10%+用来做广告,才有其现在的品牌价值;而且其用的还不是互联网的获客逻辑,而是ROI逻辑; 
3. CAC低是最好的,比如拼多多一开始搭微信的流量红利CAC巨低,但在一个前途光明的赛道里CAC往往成指数级上升,然后再趋于平缓;总之你后面的说法(其实是经济学原理)我是赞同的,没有门槛的情况下大家一定会把CAC干到最高,从而CAC就是门槛本身;
4. CAC与LTV这个模型,其实是一个并没有完全成熟的想法。很多东西是思考层面的,是理论上的,就像经济学的很多模型一样,很多东西实践上算不出来。
5.  我认为很多公司在考虑营销费用的时候,ROI也好或者其他任何测算营销回报的方法来说,其实未来都是模糊的,他们只知道这个仗值不值得打,值得的话就尽量去打赢。很多时候纯财务投资的股东不得不去相信他们的判断。所以巴菲特说买股票要充分相信管理层嘛,不信的不买。

陈达美股投资2021-04-22 16:55

很有深度与价值的评论与探讨,喜欢这样的评论,十分感谢您。我刚打赏了这条评论 ¥100.00,也推荐给你。

全部讨论

2021-04-22 10:18

达美的文章我一般先拉到最下面看利益披露,达美没持有的话我就快速浏览草草了事

@陈达美股投资 好文章, 营销费用是不是有一部分其实是应该资本化的这个问题在霍华德马克思跟格林布拉特最近的访谈里面也谈到过. 会计处理上费用化有税收优势肯定比资本化好, 但实际上品牌的intangible asset 也会增加, 只是没法量化.  
Damei's theory 也很有意思, 现金流买增长, 不过CAC更多是产品/服务的性质, 竞争, 还有需求决定的, 比如Veeva的CAC就很低, 因为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基本是自来客+upsale/cross-sale. 人为地通过烧钱提高CAC, 只为打赢竞争对手, 如果恰好跟竞争对手想法一样, 那股东不是要遭殃了.
您提到:"只要CAC小于LTV(折现后),则商业模式有存在的价值", 但在真实世界, 如果这个情况真的存在, 首先行业里的理性的竞争者也会增加CAC方面的投入, 直到CAC等于折现后的LTV. 
其次这个逻辑比较的2个东西, CAC是现在马上就知道的确定的值, LTV是根据一个长期attrition预期和折现率算出来的, 是个非常主观的东西, 1%的折现率差距(比如折现率里面无风险收益用spot 值还是近20年平均值), 最后的差距都非常大, 管理层可以非常容易算出一个LTV来justify自己的营销费用. 就像达哥写的当年特斯拉收购solar city的估值一样的, 管理层需要LTV等于多少reverse DCF一个就行. 
最后, 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过烧营销费用成长起来的公司有也幸存者偏差的影响, 也有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公司是把钱默默烧掉了然后扑街的. 在这些公司的烧钱逻辑背后, 很可能也是有LTV来justify CAC的. (公司也不会公布自己的计算模型让投资者看看他们是不是在舌灿莲花)
比起主观的LTV, 营销费用ROI 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烧钱效率的衡量 (Sales Growth - 上一期sales&Marketing Cost) / 上一期sales&Marketing Cost另外插一句, 如果营销费用真的可以资本化一部分(反映真实的情况), 那一些有问题的管理层烧起股东的钱来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只要他们能通过一个自己算出来的LTV来justify自己的烧钱逻辑就行 (公司净利润还很高只不过跟股东没关系). 就算很多年之后发现当年给的LTV根本达不到, 他们也会说 ops, 那个LTV是当年的情况的估计, 宏观和竞争的情况变了. 但是预测未来不就是应该做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再取一个保守的安全边际么.

达美总每次的文章都是那么深入浅出,让人看完之后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一生无悔追达美总!

2021-04-22 17:43

这种玩法容易有一个问题,就是品牌的烧钱玩法过于激烈,一下子透支了暂时的市场天花板,也就是烧钱太多,品牌阿尔法超过行业阿尔法太多,然后就会出现火了一阵,突然企业增长会进入瓶颈的阶段,因为整个行业增长的天花板被触及了,这时候一味继续猛烧效率很低的

2021-04-22 09:52

又是一个风投项目

2021-04-22 09:49

达哥发文 先赞后看 基本操作

2021-04-22 12:44

投互联网企业,只要营收增长,就有变好上岸的机会,稍微做点市值管理,市值可以坚挺多年。拼多多烧钱得到的是便宜的标签,而买便宜的人最后会发现有性价比的是中等偏下价格的东西,现在拼多多在努力把烧钱得到的标签换掉,能不能烧到换成功的哪天?再融资一次差不多

2021-04-22 12:02

完全同意。我那天问朋友她说只要不是倾家荡产会为了这张脸付出一切。。但是还有个小疑问啊。因为我好多年都没有女朋友这个生物了。下面这个图怎么解释呢???如果收入持续增长会怎么样?辛苦达美兄

2021-04-25 04:21

逸仙的年报是美妆这个当红行业很有内容的一次来吧展示,从中我也看到这个行业的格局,与逸仙想要成为美妆互联网平台的愿景。一个新生行业往往卷到不行,一将功成万古枯,为了发展逸仙砸入重金,收获了数据的同时也收获了账单;而这是又一次狂热的CAC对娉婷的LTV的模式追求,我们来看是否能够姻缘圆满。但无论如何,无论是亚马逊还是拼多多,都已经证明过这个模式的跑通性,对于逸仙,我觉得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2021-04-23 07:17

逸仙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