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团回顾】走进再鼎医药——探访“双轮驱动”的创新药赛道明星公司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回复:6喜欢:8

#雪球调研团走进再鼎医药# 3月29日,雪球调研团带领球友走进了$再鼎医药-SB(09688)$  $再鼎医药(ZLAB)$  ,探访了这家在创新药赛道中脱颖而出的明星公司。授权引进(License-in)与自主研发结合的“再鼎模式”,是如何令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年轻公司三年内成功登陆纳斯达克,6年内港交所二次上市,迅速成为市值超千亿的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展望未来,再鼎又是否将迎来新药上市的收获期?

在本次调研中,球友们参观了再鼎位于上海张江的实验室,并与再鼎医药的高级副总裁、商务拓展领域负责人王翀先生深度交流。参与调研的球友在此次活动中收获满满,也纷纷产出了超高质量的调研稿件,调研君特此整理,并分享给广大球友共同学习。

再鼎医药调研分享  @张小丰 

这次调研对我来说只有一个细节信息是我之前不知道的。也就是再鼎BD的强势地位。目前很多项目都是对方主动找再鼎而不是再鼎找别人。也就是说再鼎的口碑非常好,临床执行力很强,标准很高(数据可以用于美国申报)。

这个领域到最后完全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管理层,是团队。好团队和平庸团队时间拉长差距会巨大,马太效应很明显。“投资就是投人”这句话在生物科技领域简直就是类似真理般的存在。

雪球调研团走进再鼎医药纪要  @自由的滋味真好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个人投资者也能及时获得充分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投资,使投资股票成为一项自由的事业成为可能。雪球组织个人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与高管面对面交流,是又一次业务升华,找到了需求痛点,效果显著。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点不错,实地调研会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些是写不出来的,而这些可能是你决策的关键依据。

再鼎调研思考  @铁公鸡金融 

再鼎在国内新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走了一条很有特色也很适合自已的道路,就是license-in的路线,这样可以避开中小企业去做ME TOO没有销售队伍优势最终在红海中竞争不过大企业的悲剧发生。

我觉得再鼎的核心竞争力就是BD团队的综合战斗力,公司在介绍中提到公司的高管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医药研发多年的资深人士。我觉得再鼎是中国生物企业中难得的又懂医药研发,又懂资本市场,以对宏观医药市场理解很深的企业。

赢在商业模式: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北读财报   

“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可没毛病。从外部引进的角度看,其实再鼎医药更像是一个将药物专利权孵化成产品的平台,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公司起到了资源整合的作用。在恒瑞医药埋头搞研发的时候,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CRO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当CRO企业为国内的某些药企研发创新药的时候,再鼎医药一方面将国外新药引入中国帮助其实现商业化,从而实现共赢。另一方面也在同步进行自主研发。

再鼎医药调研纪要  @牛和智 

至于再鼎医药是怎么做的,在上个月的红杉医药论坛上沈南鹏对杜莹总的访谈可以给出相当多的信息,那就是聚焦在早期药物发现阶段,会根据一期临床阶段数据来判断是否买入该药,至于为啥再鼎能够每次都买对,这应该是体现了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本次调研负责接待我们的王翀总对医药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影响。

再鼎医药调研分享  @一号财迷 

再鼎模式快速引进海外原研药物,现在也有自研部分,但是引进海外药物一直是最核心的部分。目前创新管线主要集中在肿瘤、抗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三个领域,已有3个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11个处于临床后期阶段。再鼎医药是一家值得长期关注的公司,对创新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梳理管线。 生物创新药企的估值挺难的,一方面要跟踪管线研发进展,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商业化进展。

全部讨论

2021-04-26 15:02

再鼎自研新药短期内不用跟的太紧,公司应该不也不会花很大力气做这方面。三五年之后重点还是盯BD和国内销售业绩。

2021-04-28 09:54

确实,BD和业绩是重点,但我认为License-in同样是企业扩充管线的核心。契合海外biotech企业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发展空间大。在国内创新转型的大趋势下,License-in将成为众多药企补充产品管线的重要模式。而优质项目的BD能力、项目推进和商业化能力则构成项目受让方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我在洞见研报了解总结的,值得去看看网页链接

2021-04-26 16:51

创新还是需要时间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2021-04-26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