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1回复:31喜欢:4
二轮报量数据出来后,关于首轮集采报价的影响结果基本可以看出个大概了,好多原先似是而非的观点可以说一说了:
1.三代二:可能是目前最明显的特点了,二代报量明显下降,原先曾有报告说二代中只有预混人胰岛素在增长,但没想到本轮东宝预混人胰岛素报量较上次集采下降9.51%,东宝2023年说占据人胰岛素40%的市场份额,但2022年报时披露的数据是40.50%,整体感觉三代二比原先预计的明显。
2.国产替代:表面上国产报量比例在上升,但细看数据,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礼来和赛诺菲三代产品的本次报量较前次分别增长62.04%和24.56%,整体市场份额也与前次集采时相近,特别是礼来,依靠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A1和餐时胰岛素类似物A3的低价策略,赖脯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类似物本轮报量分别较前次增长97.02%和48.42%,本轮还首次有甘精产品入围;而在甘精领域,相较于前次集采报量,甘李增加33.25%,赛诺菲也增加了24.18%;实际上外资巨头中唯一下降数量较多就是诺和诺德,由于前次集采门冬预混报价太高,导致本轮报量较上次减少25.51%,但实际上门冬餐时仍较上次增加5.73%。总的来说,外资替代路还长,诺和诺德有可能本次会较大幅度调低门冬报价。
3.低价策略:比较两次集采报量,前次选择低价策略的甘李和礼来都取得了明显的报量增长,而报高价的都受到了负面影响。以甘李和联邦制药为例,首轮中联邦在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和餐时胰岛素类似物上与甘李报量相近,甚至联邦更高,但2年下来,甘李门冬报量增长26.63倍,门冬30增长37.28倍,但联邦门冬仅增长6倍左右,结果比较明显;此外就是甘李和东宝在甘精产品上的差异,通宝具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基础二代客户,还有可以促进医生销售积极性的“高价”,但两年下来,甘李甘精产品报量增加了420多万,东宝仅增加了310多万,感觉还是低价产品优势更明显些。
综上情况,并且结合本轮集采规则,国家政策明显是指定了一个价格区间,只要进入这个区间就放由市场正常竞争,不再一昧追求低价,但是前次集采的示范效应和未来市场空间的战略考虑,本轮竞价似乎也不可低估。
首先是甘精产品,本轮甘精报量较上次增加49.65%,说明甘精产品还是有很大空间,但是由于前次甘李报价优势太明显(甘李48.71,联邦第二66.97,赛诺菲69,东宝77.98),为甘李留了相当的安全垫;另外如果入围A组后除了A1能获得本身的100%,其余也就调节点剩余分配量,但考虑到3+3必然进A的格局,其余几家企业其实报量都很小,合计也就200支左右,吸引力很小,降价太狠有点得不偿失,虽然主流厂家的毛利率水平都还可以承受成本,但总得赚点钱谋发展吧;而且即使签约报量的90%,其余的10%并不会被人分配掉,通过市场营销还是有望抢回来的,特别是胰岛素产品轻易不更换使用的特性。因此感觉甘李在甘精上有提价空间,但不会太大,抢夺未来的市场份额是第一位的战略。
第二就是餐时和预混,门冬的优势需要继续保持,需要提防诺和诺德大降价,而且上轮餐时门冬仅比A2低3.48元,感觉应当持平或略降;赖脯产品则应当采取进一步向礼来靠近,前次集采餐时赖脯二者价格相近,但预混赖脯有将近10元的降幅,但是甘李预混赖脯本轮报量仅有礼来约1/3,以小博大还是有可能的~$甘李药业(SH603087)$
引用:
2024-03-30 16:20
$甘李药业(SH603087)$ 我忙完后重新看了一下这一部分文件,这里要重新看一下并理解12.3这一部分的复活中选规则。这里应该理解为先排序,排序7位之前的无论价格是否在线内直接入围。然后根据12.2.1的规则在限价以内的公司也同样得到入围资格。也就是说排序或者竞价限制完成一个就已经获得中选资格...

全部讨论

这个总结必须转发下详细对比了一二次报量的变化,我是考虑到有可能一次保守报量引发的一二次偏差大,就只按照占比进行整体思考。评论也说明了,二代是诺和诺德、礼来失去了原来市场,三代只有诺和诺德失掉市场,都是因报价引起。此次集采如果诺和诺德还在意中国胰岛素市场,那么报价上会出现大的变动;如果重点放在GLP-1,那么胰岛素市场会迅速被瓜分。

你分析得很细致,但是有一点没考虑到。就是这次医院报量得规则和上次报量规则不一样,这次报量要求要报80%以上需求,上次好像是60%,另外二代、三代、上次A类报量要求也不一样。所以两次得报量数据不能简单得比较。

请问下,为什么国产替代没有那么迅速? 现在的集采价格下,进口的毛利率大概多少有了解吗

啊礼来甘精也来了,恐怕是只大白鲨。

03-30 20:41

另外如果只从两次报量绝对数量来看联邦的增长也并不明显低于除甘李以外的其它厂商。为什么舆论上都觉得联邦增长很少这也是一个与之前相左的。这个总结非常好

03-31 01:06

转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