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41喜欢:1
回复@宁静的冬日M: 关于电影作品究竟是艺术还是商品,亦或是两者兼顾?这是个问题。宁兄认为首先应该迎合观众的口味,至少要保证票房让合作伙伴和投资人不至于血本无归,之后才谈得上自己的艺术创造。这个思路很可能是有问题的。第一,一部商业电影是不是卖座,在上映前无人可以预测。这如同预测股价的短期走势,大众的心理行为集合是很难猜测的。怎样才能拍出一部轰动卖座的商业大片,实际上从导演到编剧演员无不殚精竭虑,但往往是自以为暗合观众心理放映后大家却认为你在装逼,怎一个惨字了得?也就是说,主观上试图迎合但客观上效果无法预测是常态。第二,观众的口味在不断变化,现在看是烂片但未来很可能被视为经典。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票房惨淡,连参演的演员都强烈要求不要列名字在片尾---丢不起那人。但几年后因缘巧合成为周星星最经典代表作之一而红遍全中国。第三,电影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票房是不是评价电影成功的唯一标准?如果这么来衡量的话,埃及艳后,公民凯恩之类的经典都是失败的。上述二者在当时都不卖座,但最后都成为了经典。而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看得懂惊为天人的票房毒药片,你能说他毫无价值仅仅是导演自己在装逼吗?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和绘画,散文,诗歌,音乐一样,有那么一些超越时代的伟大作家存在,他们作品的艺术魅力是靠时间来检验的,而不是当时观众的口味。所以,我的观点是,让导演去创作吧,时间会洗涤所有强加给伟大作品的污垢,露出它们本来的光华。//@宁静的冬日M:回复@五岁的黎明:嗯,电影不为“取悦观众”,因为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崇高目标”对吧?但是它又如何能同时实现尊重观众呢?只能是因为艺术家比观众更高明,所以观众才应该接受艺术家的“崇高目标”对吧?观众不喜欢不重要,因为他们欣赏水平不够。。。
但实际上看一部电影是观众是付了费的,就因为他们不如导演高明,所以导演就有权力不屑取悦他们,让他们看不懂,让他们失望?
还有电影制作方,发行方,院线。。。那么多工作人员付出劳动,那么多股东付出资金,就因为他们不如导演高明,导演就有权力让他们为个人的“崇高艺术目标”牺牲自己的利益?
那么我借姜子牙这部电影问个问题:这种导演的“崇高目标”,和天尊的“崇高目标”,区别在哪里呢?
不救一人,何以救苍生。连自己的观众,自己的合作伙伴都放弃,哪有什么崇高艺术。。。
引用:
2020-10-01 17:35
哪咤打9分的话,姜子牙最多打5分吧,一部大烂片,通篇教观众咋做人…票房高的话纯属档期好,外加此前疫情积压的观影情绪。谁看谁后悔……

全部讨论

不是在说,电影至少应该先保证了票房,才能有导演自己的艺术创造~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多方协作为观众从事艺术创造,但没有人能够保证票房的生意。哪可能有什么票房在先艺术在后的问题?
更不是在说,为一个大目标用户群体创作就有价值,为一个小目标用户群体创作就没价值。
而是说,有平等之心的导演,为了自己的观众,自己的合作伙伴,而拼命做到用最好方式展现自己独特思想的导演,和觉得自己的伟大艺术高于一切,观众的时间,门票钱,合作伙伴的利益。。。都理所应当可以为此而牺牲的导演,就是不一样。
人并不是生而有平等之心。每个人都可以觉得自己的艺术目标,哲学思想,政治理念。。。比别人那点庸俗的利益重要一万倍。
是什么让大家越来越有平等之心呢?就是市场竞争,商业逻辑。
商业逻辑并没有扼杀艺术天才,让电影充满铜臭,越拍越糟。相反,正是它激发了更多艺术潜能,让电影越拍越好。

2020-10-04 09:48

已转,赞👍

2020-10-04 08:20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