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3喜欢:17
吴老师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一位球友的争论。
这位球友最近看了施洛斯的某本书,书名我忘了,于是大受感动,跑来跟我说,你做的成长股对我们普通散户来说太难了,没有时间去调研,没有能力去分析管理层,没有办法去预测未来现金流,对我们就是3英尺的栏杆,还是施洛斯这种净资产低估法更简单,他们父子两老不出门,坐在家里研究,也能创造很高很长的收益,对我们就是1英尺的栏杆。我以后也要采用这种办法。
我提醒他,格雷厄姆式的静态低估法,有两个前提,一是要能做到控股,然后清算或更换管理层提升业绩,美股很多公司资本很分散,所以他们能买入控股,一个要尊重资本,这两个前提在A股都不存在。我还强调,最重要的要看懂周期,否则是不靠谱的。
但是这位球友听不进去,继续强调成长股的难处,要像施洛斯这样,买30家这样的企业,还给我推荐了两家公司,一个是地产,大概是1000多亿的市值却有2000多亿的商业地产,分红也很不错,另一个是工程机械,也是现金大于市值的类似逻辑。我看了两家公司的利润表,基本都是17、18的地产顶峰之后,收入、利润一路下滑,但是从市净率看起来很便宜,市盈率也极低。
我想着,我的话你听不进去,老巴的话你不能不听吧,我看到一篇巴菲特的反思,说这种静态低估法的问题,和自己的教训,于是发给他。
但是似乎股神的光环,也打动不了他,他继续像我絮叨成长股的难处,和烟蒂投资法的光明前景,应了那句话,你很难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认知。回想起这位球友跟我的交流,基本都是他问我答,往往我费半天劲打了很多字,到他那就像石头掉进深水潭,连个水花也没见着,我犯不着跟他浪费时间,就删掉了他。
其实这位球友只能看到成长股的难,却看不到烟蒂股的难。施洛斯是出生于20世纪10年代的人,大萧条的记忆想必非常深刻,在他的访谈中,也谈到这段经历的影响。格雷厄姆有着同样的背景,所以他们都选择了烟蒂法。根本原因是大萧条的痛苦经历太长且太深刻,让很多人不相信成长。但是大萧条是历史背景的,那之前西方世界一直信奉完全的市场经济,只能由供应关系自身调整,政府不能对经济做干涉,所以才让大萧条持续了那么久。但是后来在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下,大萧条的阴影逐渐散去,几年一次的经济过热和衰退成为常态,因为在面对低迷时,政府不再无动于衷。芒格曾经说,当你拿着探测器(比喻烟蒂法)在一堆石头上寻找时(印象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不再发出信号。我查了一下,公开的资料只提及施洛斯的基金在55年到02年,年化收益率达到15%,但是没有具体年份的收益,他的烟蒂法在七八十年开始是否收益大幅降低,即主要在之前创造的收益高,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烟蒂法或彼得林奇翻石头法,这种简单跟踪就可买入的,还有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就是非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信息的传播很慢。《滚雪球》曾提到,大约在50年代,巴菲特曾经去一个小镇,跟居民收购他们手中的股票,该公司的利润持续增长,股价几乎比利润还低,而这些居民几乎都忘了还持有这支股票。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也提到很多类似的逻辑,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或者至少终端销售很火爆,而估值却很低,彼得林奇打了几个电话,或者在逛街一次发现了生意的火爆,就获得了这个信息,大举买入,赚了很多钱。
当时信息的传播如此之慢,导致敏感的投资者有可乘之机,但是这一切在2000前后都消失了。
其实我想强调的,无论是烟蒂法,还是成长股投资法,投资都是很难的,因为静态低估有不能清算、资产价值虚高、业绩和分红又持续下降的陷阱,成长有大环境变化、企业扩张误判、新对手加入、激励不到位的成长失速陷阱。所谓的1英尺栏杆,那也是相对而言,如果你是久经考验的投资牛人,是能发现这样的机会并跳过去,否则在你看到的1英尺栏杆后面,往往有一个10英尺的超级大坑。
@今日话题 $涪陵榨菜(SZ002507)$ $万科A(SZ000002)$查看图片
引用:
2023-04-07 07:43
本篇谈一下我们在估值中经常进入的一个误区。
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在对某公司估值时,采用现金+盈利估值的方式,类似于:
问:某食品公司现金资产100亿,无债务或低负债,每年稳定盈利1个亿,利润含金量很高,试问其估值为多少?
答:100亿+1亿×20(市盈率)=120亿
于是当其市值在5...

精彩讨论

福爸04-19 08:22

嗯,具体我没怎么研究过,08年底刚入市时,试图去找这类明显低估的标的,结果别说市值低于净现金了,不考虑负债,能赶上现金一半的都很少,从此一直在成长股上发力

全部讨论

04-19 08:39

实盘证明烟蒂法是真实有效的

施洛斯的基金并不太大,他一生买入那么多股,哪有几个能做到控股?
按施洛斯的方法,30支个股应该是不够的。
现金大于市值是不错,但更关键还在于扣除负债后还有多少净现金?

04-19 08:17

还是有的,在港股,没人要那些股票,有很多还是不错的。这信息差不是一点

04-27 15:21

格雷厄姆式的静态低估法,有两个前提,一是要能做到控股,然后清算或更换管理层提升业绩,美股很多公司资本很分散,所以他们能买入控股,一个要尊重资本,这两个前提在A股都不存在。我还强调,最重要的要看懂周期,否则是不靠谱的。

04-20 05:56

还是有的
不多
周期+烟蒂

04-19 14:04

商业地产慎重考虑。

04-19 10:21

成长股的难处在于,你如何确定他的成长,如果能确定,傻子都知道买成长,价值股的难处在于,你如何确定它不是价值陷阱,如果真有价值,怎么买都是赚的,各有各的难处吧。不过,可以参考A股的中证红利指数,这个是比较传统的价值思路,十几年来的业绩远好于大盘,而且波动较低,已经说明问题了

04-19 08:40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世界分两种人:一种喜欢确切的答案,一种喜欢模糊的真相。这是大部分由性格决定的,后天改变需要他对自身默认基因参数做出修改,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所谓的“成长股”确实需要“艺术细胞”,你总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吧?

04-19 08:36

所以要做组合,信息传播速度太快了,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大幅扩张,都是拿着钱找机会,自然能翻出价格便宜的好东西的机会大幅减少。
尤其是对于容易识别的好东西,基本是清一色给的是高估值;还有一些看起来好的不像话,或者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认为好,导致实际价格严重虚标的,但实际情况却远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百润,国瓷,榨菜,晨光,华测,通策,爱尔等等。这些无疑让很多投资者亏了大钱。这背后也反映了,好东西其实很少,但由于手上的钱太多,我们倾向于把不那么好的东西以很高的价格买入了。所以二级市场的坑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所以我倾向于以低估值作为选股的必要条件。也许基本面看起来没那么好,有着明显的瑕疵,但估值已经反映出这种瑕疵,就可以入手。但为了减少犯错的风险和股价的大幅波动,就需要做组合。

04-19 08:30

就怕行业周期已经过了,还去吸烟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