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检验投资体系的试金石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20喜欢:3

市场是检验投资体系的试金石,极端的市场就像一把长着眼睛的利剑,刺入石头内里,一探成色。

感谢这次持续的暴跌,打破了我对市场的所有已有认知,也瓦解了我建立在市场经验基础上的投资体系。

过去我是怎么投资的?

买入便宜货,然后耐心等待价值回归,之后再换入新的便宜货。这种策略在执行层面有两个特征:一是高度分散,二是市值越多越好。高度分散于明显低估的公司,不必深入研究、也不必认真对比筛选——为我的懒惰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习惯堆市值就难以拒绝杠杆的诱惑,尤其是雪盈证券这种看起来成本极低的杠杆。雪盈的融资成本的确很低——低于我大部分股票的分红率,但是一个原本安全的杠杆水平,随着股市的下跌,会变得不安全,令投资者陷入被动的窘境——一方面要不断卖出不能抵押的优质公司,比如呷哺呷哺、谭木匠,一方面还要在临近平仓线的情况下低位主动减仓,以避免被动平仓的发生。

目前的极端市况和我的反应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是脆弱的,是经不起考验的。

投资的策略说来说去,归根到底无非两种:一种是格雷厄姆似的价值股投资,一种是费雪似的成长股投资,或者两种的混合。很显然,我属于前者。过去数年我这种风格恰好契合了市场的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却也令我怡然自得,不思进取。以往每次在两种策略中摇摆的时候,想想成长股投资那巨大的精力投入我就放弃了。在工作中如此勤奋,在投资中却如此犯懒?从已有投入和潜在回报来说,应该调整下思路了。

从净值的表现来看,如果把三年翻倍作为目标,一种策略是以2倍杠杆寻找3年增长50%的标的,一种策略是自有资金寻找3年翻倍的标的,前者更着眼于股价,仰赖于估值恢复,后者更着眼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和业绩表现。哪种策略更容易达到目标?通常大家会觉得是前者——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也的确做到了——但是,这种策略就像飚车,非常危险,一个意外就让一切归零。

价值股和成长股投资难分优劣,只是适合于不同年龄和层次的投资者。

价值股投资适合成熟的、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广泛播种,静待花开,云淡风轻。但它不适合年轻(qiong)人。背负着压力的年轻人,当他面对一个分红率5%以上的标和一个成本不到2%的杠杆时,他是很难拒绝的。比如我,就被俘虏了。

年轻人就应该做成长股投资,对行业和个股投入持续的深入研究,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放弃杠杆、脚踏实地,利用的自己的研究和判断,去赚企业成长的钱,让自己的学识和财富一起增长。雪球上这方面做得好的投资者比比皆是。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容易的路,其实走的是最远的路。一开始就选择那条荆棘满布的少有人走的路,反而会越走越宽敞。

$万科企业(02202)$ $比亚迪股份(01211)$ $万洲国际(00288)$ 

全部讨论

2018-06-28 09:36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最近股市超乎寻常的持续下跌,让我意识到过去那种省时省力的上杠杆买便宜货的投资体系经不起考验,极端情况下会给自己带来平仓的风险。不要再认为某某低估的股票最多下跌20%,看看3.88PE、0.38PB的首创置业,5.74PE、0.58PB的光大控股和0.5PB的中国银河,这些都是持续盈利的好公司,可在市场情绪极端悲观而空头又缺乏对手盘的时候(国企回购可能性为零),都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放下杠杆吧,把注意力放到个股研究上来,精选好公司,把持仓从过去的三十来只缩减到自己真正了解而又优质的十来家公司上,与企业共成长,挣业绩增长的钱。当然,在具体的执行上,目前的理性选择应该是扛着,不到迫不得已不减仓。待市场情绪回复正常,再逐渐去掉杠杆、调整持仓。无论如何,在2018年年底之前都应完成上述目标。

2018-06-27 16:09

2015年股灾后,长江电力回来,当时价格是13元多,分红方案太诱惑人,2016年熔断后建议投资者买入持仓,三年过去了,每年分红5.5%,成本已经回来了13%,请问现在余额宝年化多少?然后当前股价16.20元,30%的超额收益,虽然漫长,但是但是!所谓价值和成长,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回报!回报!回报!

2018-06-27 15:25

成功没有捷径,讲得太好了

2018-06-27 15:04

讲的很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