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合达该看PB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40喜欢:21

(利益相关:持有$怡合达(SZ301029)$

传统制造业,属于没有差异化的生意,ROE贴近平均回报率,所以PB(市值/净资产)贴近1是合理的。如果按照制造业的思路,怡合达5.7倍的PB显然是贵了。无论你再怎么YY景气度(比如人形机器人),稳态之后的PB也应该贴近1,倒算到今天PB也顶多2,现在的5.7实在太贵太贵了。

我和大多数基金的非共识在于,我认为,怡合达并不依赖净资产做生意,而是依靠好的商业模式做生意——营运资金周转率很高无需垫资,理论上大部分订单可以依靠外发(虽然现在还在自己做)。财务数据显示,ROE20%+,上市前ROE最高可以到42%。这很显然不是依靠净资产的典型制造业。

我的结论是,怡合达不该看PB。

具体商业模式简要分析如下:

一、客户需求

怡合达的客户是「非标自动化企业」中的「工程师」。

非标自动化企业,典型的如大族激光先导智能,根据甲方的需求,用solidwork软件拼出一台装备。工程师先选「拼图」,然后采购人员根据「拼图」进行比价采购。

拼图包括两种:品牌件(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有性能要求)、定制结构件(外壳、铝框架、螺丝钉等,没啥性能要求,但是需要定制)。

后来出现了一家日本企业叫做米思米,米思米已经传了几代人了,怡合达是模仿米思米的模式。米思米说:定制结构件中的很多东西没必要定制,我可以形成固定标准件,并且给工程师提供图纸,工程师在设计阶段用我的标准图纸,设计完成后直接下单发货。

后续,除了「标准件」外,米思米也提供「半标准件」,即定义了产品形状,但其中各种参数可以客户自定义,之后米思米对半成品加工后提供给客户。

站在工程师的角度,看看米思米模式和机加工的区别:1)solidword软件上用米思米给的拼图,最后一定能制造出来,不用自己设计零件,也不用担心自己设计的零件加工不出来;2)米思米保证品质和交期,比机加工厂外发加工靠谱太多;3)工程师不在意省,所以贵一点也没关系。

站在采购角度,看看米思米模式和机加工的区别:1)这类东西只占总成本5%,品类又多,比价降本投入很多力气不一定有产出;2)如果设计一台机器卖1000台,那么可以去找便宜的小厂定制机加工,但如果设计一台就卖10台,没必要折腾;3)工程师喜欢用米思米,没必要为了这种小钱和工程师battle。

所以米思米大获成功,毛利率可能高达60%以上(上市公司毛利率可能只有40%,是被他的非BOM维保品贸易给拖累了)。

二、差异化

米思米发明了这个模式,为什么只有怡合达能模仿赚到钱?

最早,大家的模式都是贸易商,比如我代理某个导轨,卖给客户。而想要做到米思米的模式有几个难度:1)足够宽线的SKU,可以看看米思米或怡合达的官网,如果销量不足会导致极大极大的SKU占用,足以把企业拖垮;2)半标准件的定制生产能力,不同的SKU需要不同的工艺,如果订单够多,机器不断做不同的半标准件的定制还好,如果订单太少,还要给客户做定制,机器闲置的成本就非常高了。

另外,过去制造业高歌猛进的20年,什么生意都赚钱,能先甜后甜,谁还选择先苦后甜?

只有怡合达熬下来了,做对了几件事:1)靠融资,解决了单一品类到宽线的跨越,也谢谢慧眼识珠的一级市场投资人;2)给出米思米7折以下的价格,同样的服务,客户满意;3)费用率低,所以米思米7折以下的价格,还有40%的毛利和20%的净利。

后来者能不能分一杯羹,我看很难。米思米这种高费用的外企顶在前面,怡合达打个折就能抢客户,但其他民营企业怎么抢怡合达的客户。宽线、品牌、工程师的信任都不如怡合达,靠价格便宜,至少得便宜个30%吧?但怡合达利润率就20%,其他民营企业综合成本又要比怡合达至少高10%吧,其他民营企业如果不赚钱地做这个生意,顶多比怡合达便宜个10%,根本抢不走客户。

如果其他民营企业顶着亏钱竞争呢?亏的可不仅仅是利润表哦,做这么宽线还要亏营运资金,单子少的时候找不到外发代工还要亏固定资产,难啊。这个生意给我钱我也很难抢得走。

我想,上述我大概说明白了怡合达不用看PB估值的理由。早年怡合达需要自营工厂也是因为单子太少外发订单不方便,但是单子越多,和供应商的关系越稳固,怡合达完全可以像shein一样,固定资产抛出去,给加工厂老板一个固定的ROE,自己做平台。

至于FB业务、定增失节、股东回报,这篇文章先不跑题了,如果有人关注的话我们再聊吧。

三、天花板

商业模式好不代表估值能上天,IPO的时候是显然太贵。

假设专用设备制造业收入3万亿(网页链接),毛利率30%,成本中怡合达这个品类占比10%,市场空间= 3万亿 X 70% X 10% = 2100亿元。

再考虑到这里面有50%低端市场会找小厂定制(因为觉得自己量够大找小厂定制便宜),10%高端市场找米思米,剩余的市场怡合达占据40%市场份额,也就是= 2100亿 X 40% = 840亿元。

净利润率下降到15%,增量固定资产也抛出去不要自己投,稳态利润天花板= 840亿元 X 15% = 126亿元。

当前是5.4亿净利润 X 32倍PE = 170亿市值。

长期来看天花板,净利润还有23倍增长空间,看起来有点夸张,但很多大厂周边的小机加工厂也确实该被淘汰。以前是50岁的机加工厂老板,找40岁的甲方采购请客喝酒拉生意。未来甲方的工程师和采购都是年轻人,更喜欢线上标准化下单,机加工厂老板的儿子也不想接班了……走过一些机加工厂以后,我对怡合达还是充满期待。

最近涨太猛,写这篇文章再反思一遍,但暂时还没找到明确高估的理由。也希望球友们能提一些相反方向的观点,给我更多参考。

全部讨论

FA业务的护城河本质上是规模效应以及嵌入客户选型流程的客户锁定,空间可能比估算的小因为大量sme客户分散各地需要贴近交付服务,市占率有天花板。近期业绩明显是受下游周期影响,说明已经不是蓝海爬坡提市占率的阶段(否则可以做到大部分抵消甚至无视周期波动)。
以上问题其实通过估值可以解决,现在还是偏贵。反而定增投FB从长期看是更大的问题,管理层资本配置和回报股东的意愿可能是长期硬伤$怡合达(SZ301029)$

清仓了,主要考虑是觉得价格还是有点贵,30多倍PE了。这个生意长期的机会是小加工厂出清,短期内不会有景气度。BTW,人形机器人是骗人的概念,未来可能火星可以用。

整篇分析水平都很高,估值测算的时候怡合达40%这个值我觉得还需要慎重一点,平台商模式是否能市占率到50%,也是个问题。

传统制造业,属于没有差异化的生意,ROE贴近平均回报率,所以PB(市值/净资产)贴近1是合理的。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比如一个传统制造业常年roe是20%,另外一个是5%,那这两家合理的pb都是1吗?你觉得这个合理吗?

对比一下怡合达和上隆吧

04-23 20:04

公司上市前就很关注了 1. 从商业模式看算国内泛制造业里面T0级的 2. 如果加进去定增的话估值还不便宜 3. FA业务我觉得你提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一直都是我担心的点,核心大客户占比提升太快毫无疑问对估值有负面影响,我没想明白未来趋势。至于FA业务天花板从管理层布局FB业务实际上已经侧面说明很多问题。4. 国际化的潜力是一个潜在期权 5. FB业务目前我也很疑惑,不知道怎么看FB业务的UE模型?

03-06 23:47

股东减持概念股

03-22 19:55

前提是小加工厂退出???可是你忘了在中国,中国能赚钱绝不退出。

03-08 09:50

减持没完看都不看,虽然反弹了迟早会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