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65回复:130喜欢:98
$万科A(SZ000002)$ $碧桂园(02007)$ $绿城中国(03900)$

简述个人对地产企业简单的看法。
第一种,以万科为代表的老牌企业,这类企业有一批,并且坚持了现金流管理。虽然王石之前的不拿地王基因。万科可以算是从05前后的调控中,最终坚持现金流管理,并且做的很好的标杆,而且一定程度上坚持了短平快。当然我不否认万科也抢过地王,比如中兴路地王,也入过坑比如16,17年550亿的广信资产包至今还未贡献销量,上过套比如百分百自持最终只能做长租公寓。不过,以万科的体量,这些资产的比例已经很低,基本上不影响万科作为一家行业坚持现金流管理的标杆。
第二种,碧桂园,上一轮房地产分化,其实原先现金流管理做的最好的不是碧桂园。经过行业下行,很多公司都十分重视现金流管理。站位2020年,回头看,最终碧桂园坚持了现金流管理 并且毫不动摇。在三四线落地生根,其实很多人看不懂碧桂园,其实经过这些年的坚持现金流管理,碧桂园已经满手是钱了,并且财务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当然,如果3,4年前问我,或许我的答案未必是碧桂园,毕竟碧桂园还有很多酒店。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坚持,碧桂园基本上已经非常安全了。
第三种,绿城,绿城也是曾经的落难企业,虽然没有像一些企业倒下,但是最终企业还是吸取了教训,对资产沉淀,自持十分谨慎。这些年所拿的土地几乎全部集中在纯住宅。去年的时候,我个人就说过,坚持自己的强项纯住宅,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在操盘溢价较强的区域拿地,并焦距核心。此时此刻的绿城,账面现金丰厚,兵强马壮,只要不乱投资,乱沉淀,并且坚持现金流管理,坚信绿城进入头部只是时间问题。
我对保利曾经高看过一眼,之前曾经敬仰过中国海外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海外发展最终也走向了自持的道理,账面上持有物业规模已经明显较大,反倒是宏洋却坚持住宅高周转,可能和其深耕的三四线和非核心二线(除合肥)不适合自持相关。
坚持现金流管理,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但要忍受土地市场得巨大波动,还要能顶住利润率不高的压力。很显然,需要资金沉淀的综合体净利润率可能做到20,很多深耕的旧改伴随着综合体沉淀,净利润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随着市场的波动和利润的诱惑,最终能坚持下来的不多。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虽然不是过热的时候,但是市场惯性热度依然存在,纵观房地产市场,没一次行业下行的时候,烂尾的综合体都会增加,综合体较多的企业往往最先传出资金链紧张的负面新闻,这种新闻一旦传出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基因突变,甚至可以将融资优势变成融资劣势。
这些年,市场上,冒出了很多行业分析师,大v,资深人士,对房地产周期,市场情况,企业情况了解不多,在繁荣状态下,住宅现金流比较好,一定程度上对综合体沟地这些曾经鸦片般的东西十分推崇,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竟然不知道现金流管理是房地产行业的生命线。
一个100亿的项目,清盘赚10亿的现金和赚一个20亿的综合体,在报表上反应了后者是前者净利润率的2倍,很容易误导前者经营能力差。报表的背后是一个拿了10亿继续滚动开发,一个账面20亿的综合体每年慢慢收取1亿的现金,这1亿的现金扣除税费管理费用(酒店类有折旧)最终利润转化率可能只有4000万。有一些商业配套酒店收益可能更低。初期二者区别可能不大,随着低效资产越来越多,最终企业之间就有很大的区别,综合体较多的企业只能依靠重估。
这一轮住宅行情,很多企业现金流充沛,已经让写字楼等市场发生一些供求变化。未来随着更充沛的现金流,一些酒店,商超类是否也会受到冲击暂时未知。
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酒店看成毒资产,大部分商场暂时都不是毒资产,未来是否会变成毒资产是未知的。
盲目最求利润,导致现金流沉淀太多,容易造成缺钱,行业下行的时候还会有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最后,依然非常乐意看到绿城对商业资产进行优化,包括杭州中心。
以上个人观点,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不是一层不变的,说不定那天万科也会进行大规模自持,碧桂园也会进行综合体产业沟地,绿城也会大规模兴建酒店,此言论谨代表此时此刻,行业,企业在不断发展。只能说某某企业也曾经是现金流管理如生命,比如绿城,但是未来未必。

全部讨论

2020-09-20 11:27

很多人还是没理解人淡兄的意思,不是说商业沉淀一定不好,但是必须满足,现金流充裕,融资成本可控,另外,最重要的沉淀的商业能有持续的较好的现金流,这些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如果赚的是现金,这个就没有什么水份了。

2020-09-20 10:49

"一个100亿的项目,清盘赚10亿的现金和赚一个20亿的综合体,在报表上反应了后者是前者净利润率的2倍,很容易误导前者经营能力差。报表的背后是一个拿了10亿继续滚动开发,一个账面20亿的综合体每年慢慢收取1亿的现金,这1亿的现金扣除税费管理费用(酒店类有折旧)最终利润转化率可能只有4000万。有一些商业配套酒店收益可能更低。初期二者区别可能不大,随着低效资产越来越多,最终企业之间就有很大的区别,综合体较多的企业只能依靠重估"。这一点很有同感。看看$SOHO中国(00410)$ $瑞安房地产(00272)$ 以及$大悦城地产(00207)$ 你就知道商业综合体的回报有多么惨,这些企业拥有的还都是优质的商业地产。

2020-09-20 14:03

一个解决的是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赚更多钱的问题,一个解决的是市场不好甚至危及时企业活下去的问题。显然,现在绝大部人和企业关注的是前者。

我对人淡的观点持不同意见。
首先,不能因为绿城最近股价的表现,就反推绿城企业行为都是对的。绿城股价表现好,一方面确因绿城现在的打法符合企业自身特质,即住开的高周转高溢价;另一方面也有绿城相对行业估值更低价值回归的原因,说人话就是绿城以前跌太惨了现在修复而已。
其次,住开往自持的转化,更符合永续的方向。毕竞大部分房企在住开方面资质平平,没有溢价,对这些房企而言如新城,住开就不那么永续了,自持综合体就是一个好去向,当然前提一是运营要好,二是融资利率要低。
总之,房企都在追求符合自身特质的模式,长期能做好的生意才是未来,才能够真正永续经营。也就是所谓的长期主义。
追求当下的现金流也好,更看重未来的永续经营也好,更重要的仍然是效率与运营,也即优秀的管理层。
没有哪个模式稳赢。

2020-09-20 12:18

中国房地产行业最近十多年就没有真正的下行,短期的下行很快就弹上来,房地产的杠杆风险是存在的,比如整体房地产行业下跌百分之二十,这些企业多少能给生存下来,这种行情在日本和香港都是发生过的,这个情况要考虑,不然,赚了十多年的钱,两年就亏进去了。

酒店未必有多差,大族激光大股东赚来的钱都扔酒店上了。
房地产不是快销品,高周转总有一天会有拐点。可能因为市场竞争或存量关系,导致要提升规模就会导致净利率下降。
绿城现在有国企的低息贷款+绿城品牌来保证去化。可不可以理解买绿城就是买绿城到规模天花板前的成长?

2020-09-20 10:43

自持是未来的出路了,一是规模扩张到了天花板,二是货币市场利率大趋势长期走低。当然自持不能跟短平快的住宅相媲美,但确可以保证企业活的长,走得稳。前提是,确实有运营能力。

2020-09-20 11:00

新城,龙湖现金流也没沉淀多少,现在好的综合体也可以资产证券化,变成了类轻资产。其实从团队来说龙湖和新城执行效率都要优于绿城,这个是不争事实。模式也要优于绿城也是市场认可的。。绿城确实也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但不可能一马平川,就市值来说还得折腾一下 。

2020-09-20 12:35

确实,现在自持也只有万达、新城这些类平台的可赚钱,华侨城自带客流量的也可算一种,其它的酒店、写字楼、商场,基本有毒。

2020-09-20 11:19

观点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