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失落的东阿阿胶股东(三)

发布于: 雪球转发:54回复:145喜欢:126

        东阿阿胶的股价,从最高的70多,降低到最低的37.15,近乎腰斩了,中金又在15日发表了最新的预测,将价格调整到48元的。有些朋友丧失了信心,已经离开了阿胶,不想再听我的所谓鸡汤文了。虽然目前阿胶短期又重新涨回到45元,但是阿胶的投资者们,包括我自己,也在思考很多的疑问。我作为阿胶的坚定支持者,我将自己能想到和看到的东西,尽可能的用文字表达好,分享给大家。

        一、东阿阿胶的三季报出来后,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了,水煮驴皮和渠道调整的负面影响在消退。

        三季度当期的合并报表里的营收下降-9.59%,相对于利润5.13%的涨幅来说,增长降低幅度大了。这是部分企业如昂德生物等不再并表的影响。扣非的当期利润降低-3.79%,合并前三季度扣非-6.09%,比半年报的-7.01%,有所收窄。这个可能是授信改变的影响,因为阿胶的合并前三季度的应收票据增加了12亿,半年报披露,9.5亿的应收票据中有4.5亿是商业承兑。估计增加的这12亿里面,也应该有一半是商业承兑的票据,这个要从未来发布的年报中才能看到了。虽然票据流动性高于应收账款,但是从生意的角度来说,阿胶的产品销售还是遇到困难的。因为票据的问题,随之产生的阿胶的现金流,也是非常的难看,-11.7亿元,较以前减少-166.47%,阿胶的客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应收票据影响应该不大,不至于收不会来钱形成烂账。即使真的成烂账,对阿胶影响有限。比较好的方面是预收的增长,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预收款3.54亿元,较去年3.45亿还有增加,这已经比半年报的预收款大幅减少,要好很多了。而且母公司(东阿阿胶的盈利风向标)的预收款,三季报是2.96亿,2017年三季度是1.1亿,有了大幅增长。

        总体财务数据来看,比半年报要好的多,大幅下滑的趋势得到改善。虽然阿胶的股价在持续的下跌,最低的时候达到了37.15元,但是从整体和未来来看,阿胶的投资品质依旧如一,熊市中,泥沙俱下,谁都躲不过,更需要理性和冷静,避免成为乌合群体一员。

       二、东阿阿胶虽然经历多次提价,但是终端价格还是很混乱的,渠道库存非常的高,去库存的道路比较长。但是好在终端销售在增长。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市场上的终端里2018年的阿胶块的销售。大部分还在卖2016-2017年甚至2015年的库存,2017年旺季的也不常见。终端一直在促销,各种促销的价格也非常的混乱,虽然公告提价到了1499元/250克,但是终端的价格从900-1200元的价格都有,这和东阿阿胶的中高端的品牌形象严重的不符。渠道库存降低到多少合适?有的观点认为,阿胶块必须放两年才能去火,卖出去副作用最小,所以渠道库存在2年。也有观点认为,阿胶有提价预期,所以大家都在囤货,如果没有提价预期,囤货会大幅减少,库存只适合3个月。股东大会的时候,我问过销售的总经理李新华,他给的说法是目前的渠道库存是3个月的消费量,这明显和在售的生产日期不符。(如果只是阿胶浆的话,应该是对的)。如果大家在四省两市(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的重点区域的,可以帮忙看看售卖的阿胶块的日期。我个人认为,阿胶块的渠道库存在1年,阿胶浆的在3个月,这是比较合理的。保守来说,这次的渠道调整,也要到2019年的旺季结束了。

       有行业内的朋友很早就提醒我渠道的库存了,我非常感谢给我提供信息的朋友们,这也是我写东西跟大家分享的回报吧。我也仔细想过这个渠道库存问题,从长期来说,鉴于阿胶块“陈”的属性,短期会影响阿胶的业绩。但是并不影响长期的销售前景。所以没有影响我对阿胶的看好。

       另外比较好的信息,是@复利无敌 兄提到的中康的终端销售的追踪数据,1-7月,东阿阿胶的终端销售是有20%的增长的。终端的增长,是阿胶投资的核心逻辑。东阿的销售模式是公司-渠道-终端,公司的财务报表的销售数据,体现是的公司到渠道的销售数据,这个受到渠道的干扰,造成终端销售和财务数据不匹配,有些人将财务数据的减少,当成公司的终端销售下降,这个想法比较简单了。当某天,阿胶的销售价格稳定了,渠道库存堰塞湖清除了,阿胶将迎来真正的健康的阿胶市场。

        三、东阿阿胶公司,对股票市场的情况是傲慢的,炒作的基金都绕道而去,这种状态,对投资有利,对投机很痛苦。

       公司的股价支撑,需要市场不断的提供给流动性炒作,但是东阿阿胶真是奇葩,年报季报出了,也很少有机构发布调研报告,除了雷打不动的中金公司的屠炜颖意思一下以外,很少有新的投资基金持续关注并给于投资建议。老秦只管自顾自的发展,对股票市场的波动,也没有什么促进和解释,做了的好事坏事,基本都不说,当然他也不是第一年这样了,因为很少和市场的分析师们进行沟通,这样的结果导致分析师的业绩预测,基本上靠猜,各种盈利预测也是千差万别。每年的盈利预测,也是各种打脸,就是测不准。最后,分析师们就不预测了,免得打脸。不像某些股票,主动和投资人勾搭,透露盈利业绩,配合投资公司的各种炒作。东阿阿胶不配合基金炒作,基金们也就不敢过来扎堆了。

        倒是国外的基金们,就算是今年股价跌的不成样子,一直很努力的买入, J.P. MORGAN BROKING (HONG KONG) LTD年初只持有4,948,136股,到11月16日,已经持有15,942,550股,增加了10,994,414股,相当于5个亿,同样的,还有在A股叱诧风云,斩获颇丰的奥本海默-中国基金,更是花费13亿,重金买入东阿阿胶。别人的真金白银都是傻的?到时间节点看看,到底谁是傻子吧。

        东阿阿胶的这种习性,对投资有利,对投机是很痛苦的事情。

        四、医保控费和带量采购,对东阿阿胶来说,影响不大。

        医疗保健长期来看依然是最好的投资赛道之一。控医保费用、带量采购和降价等降低医保费用的措施,是未来政府的长期医疗费用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政府需要保障国家的医疗费用足够支出,也要保障基本人群的医疗需求。不至于负担过重,在政府面前,基础民众的医疗福祉就是政治,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企业和股东的利益,永远排在之后。这不是中国这样,其他国家都会这样。

       可以参照的是日本的的医疗控制,他们是最严格的,占比GDP比率10.2%,美国最高17.1%(均为2014年数据),中国2016年是6.2%。但是,就算控制费用最好的日本,他们的医疗保健领域依然是最好的投资标的之一。因为这里面有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需要,服务于富裕阶层的产品,很少受这些控费的影响。庆幸的是管理层高瞻远瞩的战略,阿胶通过过去十几年的疯狂提价,已然到达了中高端的层次,避开了医疗费用的控制。未来医疗控费,对阿胶影响较小,不用过于担心。

       五、中医黑们,依然会长期存在,总会在某些时候,让东阿阿胶的股东们短期难受一把。但是00后出生的新生代的人,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瑰宝,在中国这个大地上,已经绵延了几千年,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但是,受限于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些糟粕,也混入了中医的文化当中。这一点不用辩解,这是事实的。比如马兜铃等有害的物质,或者厂家的虚假宣传,也给了中医黑口舌们把柄。中医在疗效和缓解症状的速度方面,也确实不如西医迅速。这些事实,也间接的形成了西医粉和中医黑的民间基础。在这个土壤上培育起来的软膝盖大V公知,如王全安,方舟子和黄建平等,经常会在热点问题上,给中医药带来麻烦,(好在东阿阿胶质量够硬,中医黑们,只能黑黑周边的假驴皮,以及水煮驴皮的抱怨等)。但这些人不是问题的核心,主要还是在大量的不相信中医药的民众存在。个人体会,这些人的比例大概在50%以上。

        有这些中医黑们的存在,也是好事,他们是促进中医迈向正规化的正向力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在于规范中医药的市场环境,多做产品合规性的排除,打击那些虚假宣传的,挖掘经典名方等方式。一步步的给民众以信任。中医的自信,是中国的民族和文化的自信,虽然以前国力弱的时候,暂时受到了影响,但是随着国力的强盛,这种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会回来的。那些00后的新生代们,更加的自信,对国家的更有信心。他们的软膝盖比率,比我们60-80年代的人,要少的多。他们将来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台湾的朋友也告诉我,以前小时候,中医药很少的,现在越来越多了,在台湾蓬勃发展的很好。中医药的母体发展好,东阿阿胶才能做的好,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六、贸易战和进博会的只会影响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对东阿阿胶的投资价值影响较小。

       马云说进博会会对未来的国内的企业造成压力,这是很对的,狼还是来了,特别是对于国际竞争力比较弱的企业,比如传统制造业,这些企业本身的技术源泉和专利大都来自国外,除了个别行业外,还没有完全脱离母胎的研发依赖。其精工制造的核心技术,大部分还掌握在国外的企业手上。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国内的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进博会和贸易战的影响下,会有所消弱。对我们投资人来说,投资的价值竞争优势的财务溢价。没有竞争优势,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要大大折扣。

       相对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白酒和中药等独家产品来说,受贸易战和进博会的影响较小,竞争优势几乎没有损失。另外来说,国外的高级货进来后,会明显的提高我们国内的消费水平,向着高质高价的阶段进发。这对东阿阿胶来说,是持续向好的正面消费环境。

       贸易战的影响,那些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沉重的企业最难熬,负债是把双刃剑,在加速扩张阶段,有利于企业高速发展,但是在业务收缩的时候,也能加速侵蚀股东权益。低于30%的负债的财务是安全稳妥,如果还能有一些现金常备就最好了,熊市里现金就是空气啊。东阿阿胶三季度的负债率,仅有14.16%,而且绝大多数是短期负债,速动比率3.16倍。简单来说,还掉短期负债后,仍然有2倍的现金储备。这个报表,已经非常安全了。就算贸易战导致经济下行了,东阿阿胶,依然可以轻松度过。那些用13%的利率去海外筹钱的企业,就难说了。

       七、与元卫南在一个论坛里,我感觉很别扭。

       阿胶这段时间的关注度持续的飙升,这和元卫南有很大的关系,整个论坛里,也充斥着元卫南的哀怨与戾气。跟着他来的人,也在拼命的发布无聊的元卫南体文章,现在高质量的文章已经近乎绝迹了,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样的氛围,离开了阿胶雪球论坛。我已经拉黑他了,我不喜欢这样的人。和这样一个打架,融资,啃父母,对朋友狠,喝酒撩妹的人在一个论坛里,感觉非常的别扭。就像家里来了个熊孩子。

以下是我另外的一些小文,希望大家多多评论,分享心得。欢迎关注。

《2017年东阿阿胶股东大会的信息分享》

《写给失落的东阿阿胶朋友们(一)》

《写给失落的东阿阿胶朋友们(二)》

《估值的要领》

《跟着“人口”选投资》

《判断企业前景的五大要素》

《想不到的安全边际》

《用自由现金流的思想选出最优秀的商业模式》

《能力圈详解》

《如何选择极优的管理层》

《复利的抓手:主营业务》

《东阿阿胶:公司分析的要点梳理》

《答疑东阿阿胶现金流和存货》

《识别优秀次新业务的原则》

@今日话题 @leguy 

$东阿阿胶(SZ000423)$ 

全部讨论

2018-11-18 10:40

比原味难的文章好千倍,以前也关注了一阵子,确切的说是一个月。就实在看不下去拉黑了。雪球有这种大V的存在,太悲哀了

2018-11-18 19:45

双十一,京东官方旗舰店刚买了2盒,900左右,18年1月生产,今年已经陆续买了6盒了,神奇的是全是这个日期左右的,看来渠道库存够厚的。

2018-11-19 18:10

广东佛山,上半年的时候小药房块的生产日期大部分2016年的,还发现有一间有2014年的,大药房比如大森林,海王星辰是2017年中左右的,那会小药店不卖阿胶浆,大药房母亲节卖的是2017年八月左右的。最近又去大药房看了下,阿胶块还是2017年7月左右的,阿胶浆大森林2018年六月底,两周前海王星辰2018年三月,今天跟海王星辰的店员联系打算买阿胶浆,说是2018年五月的货。另外海王星辰店员告诉我目前福牌动销好一些。今年有活动的时候力度不错,六百两盒母亲节的时候,双十一的时候598两盒好像,昨天告诉我的他们拼单八盒两千元,相当于250一盒,我家里还有一盒多又订了两盒

2018-11-18 19:33

哈哈 元卫男可能真的是个自我封闭的炒股宅男,其实很多人内心都有非常多包括嫉妒,愤恨,软弱,自卑,等等,元很真实,但确实不成熟,可以理解。

2018-11-18 12:13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认真的文字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阿胶论坛里塞满了戾气,对那个元,我比您还彻底,把他本人以及跟着评论调侃谩骂的账号一律拉黑了,我的世界清净了很多。

2018-11-18 09:17

阿胶是中国的,也会是世界的!

2018-11-18 08:17

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行业,但东阿阿胶与分众传媒还是有些神似的地方:
1、好生意、长寿命、有一定的护城河,短期遇到了挑战。
2、竞争来自两个方面:A,小品类内的挑战者。B、大品类的比较优势。

3、同为“定位”理论的推崇者,管理层在执行层面差异巨大。

2018-11-18 00:02

前排留名
阿胶是一只一直关注的标的,比喻是不恰当的证明,而类比却又找不见相似的标的
归于保健养生?想过一些脑白金,鸿茅药酒,黄金搭档之类的,可是这些产品明显都是阿胶的后辈,而且都是昙花一现。
归入药材?好像更是不恰当,阿胶有不下于云南白药的品牌度,却没有白药的经营产品丰富,块也好,膏也罢,都是阿胶的不同形态而已。
公司战略定位
阿胶兴,东阿兴。我不认为能成功
个人认为应该反着来
东阿兴,阿胶兴。
我一直认为阿胶的定位是逆向的,阿胶兴,东阿兴。东阿阿胶让出了扛鼎的大旗,打算让阿胶市场进行血战,打出阿胶的名气,而阿胶自己一直在提价,保持高端。行为的表现更直接的说法就是,用一堆垃圾胶在市场上血战,上等胶走进了观赏店。
东阿兴,阿胶兴。才是正确的道路。东阿阿胶长期占据人们的心灵,只要东阿阿胶兴旺了,提价的时候别人才会考虑其他杂牌胶,降价的时候形成降维打击。
阿胶的具体差异可能连自己的生产商都说不明白。透明,晶莹,光泽度,乱七八糟的外观成为了好与不好的指标,真是乌七八糟。
阿胶的标的一直持续关注中……
尤其关注阿胶的战略定位,很难想象一些潜在的消费者被低端市场的杂牌胶伤害后,还有没有心思走进们店里购买那些别人口中的好产品。
其实阿胶定位更像消费品中的白酒。只不过白酒市场已经很成熟了。

应收主要是应收票据增加,不管银行承兑还是商业承兑比起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概率都低很多,可以看成现金了,只是减去一点资金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