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中国中免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实录:旅游零售龙头的学习之旅,静待花开!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53喜欢:64

#2024股东大会调研见闻# #中国中免# @今日话题

会前思考

2024年开年以来,免税市场的表现依然不算理想。前两天海口海关发了最新的免税数据,4月海南离岛免税数据还在下滑,单月销售金额只有21.72亿,从人均数据来看,单月人均免税消费额只有4806元。在大航的印象中,这应该是2020年免税新政发布后,单月人均免税消费第一次跌到5000元以下。

今年“五一”期间,海口海关免税销售金额5.47亿元,比去年跌了接近四成,相比于2021年的免税巅峰时期下滑了差不多一半。人均消费水平也不算太高,五一人均免税购物金额大约是6400元,比去年少了1700元左右。

游客量的减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今年4月无论是海口还是三亚,游客人数都比去年少一点。消费习惯和结构的变化是另外一个原因,4月人均香化消费金额、人均精品购物金额都有下滑,香化出现了购买件数下降,而精品虽然人均件数没什么变化,但出现了件均单价的下降。

大航认为,今年上半年香化购买件数下降不是大问题,2023年上半年,海南免税市场的代购并没有完全被挤出,严打套代购的影响是从5至6月才开始体现的,人均购买金额是从下半年才开始明显下滑的。

需要关注的主要是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游客量的减少,另一个是精品件均单价的下滑。大航推测,游客量的减少主要是境外旅游分流,再加上今年上半年日元汇率又比较有吸引力,所以日韩那边购物爆火。精品件均单价下滑,本身经济不景气,大家就不愿意支付高价;再加上现在各个电商平台都在玩低价竞争,中免面对的价格压力自然也不小。

以上两个现象,归结成一句话,其他渠道的价格竞争到底对中免竞争力有多大的影响?会给中免带来多大的冲击?中免有什么应对措施?这是我参加中免股东会想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另外,大航有一点跟很多中免投资者不太一样,站在当下,我反而更关注机场免税渠道的恢复情况。大航之前在2023年年报分析中做出过测算,2019年的口岸免税收入大概是348亿,离岛免税收入116亿。但是,当时中免大部分利润来自于离岛免税,口岸免税因为机场高扣点所以利润率并不高。

然而疫情之后,这个现象发生了变化,随着机场免税店租赁协议的重新签署,机场方的扣点比例已经大幅降低,中免潜在利润率明显提高。就拿上海机场来说,扣点率从42.5%下降到大约25%(从上海机场一季报来看可能比这个比例更低……)

这就意味着,机场业务的费用率可能已经出现接近20%的优化。现在口岸免税还没恢复,根据大航对财报的研究,2023年中免口岸免税收入大概是124亿,还不到疫情前的四成……如果,未来口岸免税能恢复到疫情前的销售规模,那会给中免带来十几亿甚至更高的利润增量

所以,目前机场免税渠道恢复情况是大航想搞清楚的第二个问题。

参会感想

1.中国中免的交流时间比去年有所延长,回答的问题更多了,并且管理层很乐于交流,分享的都是真实的想法和简介。相比去年,本次会议安排更加完善,为中免职能部门点赞!辛苦了!在央企体系中,中免是一家非常重视投资者的公司,这一点大航觉得很感动。

2.客观环境的挑战固然存在,其他渠道的低价竞争策略对中免肯定有影响,消费者“通缩预期”也加重了观望情绪。坦诚来说,中免所在的行业是比较辛苦的零售业,很多不利因素是中免自己无法改变的。但从战略思路、市场敏感度等方面来看,中免相比其他免税运营商依然有管理优势。中免一把手对一线业务很关注,能够把一线情况讲的头头是道。

3.机场免税依然在恢复的过程中,从中国中免高管在股东会上展现出的状态来看,感觉“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给大航感触最深的是,中免希望打破价格竞争的困境,这至少说明两点:第一,中免要的是高质量的成长;第二,市场环境还没有恶劣到把中免逼急,所以才能比较从容,股东无需过度担忧。

目前,大航持有的4%至5%中免仓位会继续持有,期待机场免税疫后花开,考虑到海南封关简并税制、其他零售渠道价格竞争等不确定性,暂时不考虑加仓

会议记录

Q1:针对机场免税渠道,近些年随着公司对机场租赁协议的重新签署,业主方扣点比例大幅降低,潜在利润率明显提高,现在口岸免税相对疫情前的恢复比例怎么样?面对电商等渠道的低价竞争(特别是对热门大单品的高折扣),机场渠道和线上有税会员购受到了多大的影响?中免有什么应对措施?

A1:疫情前,口岸免税在免税业务中大概占三分之二。而且疫情前海南离岛免税的额度还没有放开(大航注:额度提升发生在2020年年中),随着离岛免税政策的放宽,海南占比有了较大提升。

目前,机场线下免税销售的恢复情况还比较好。从客流恢复的比例来看,主要航空港的恢复比例在6成甚至更高。而从五一销售数据来看,部分大型口岸的客单价甚至比2019年还要高一些。

这些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消费者对信息的了解更加通畅了,特别是中免会员数也积累了足够庞大的会员量,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价格越来越透明,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做到全球比价,提前做好购物攻略。

第二,相比于疫情前,现在的消费者更聚焦于自己的需求,以送礼为目的的购物比例比较低,个性化消费越来越多。

第三,目前精品的增长相对更好,说明消费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首都机场奢侈品专卖店已经开业。

很多出入境免税消费者都是中免的会员,所以自然而然也有粘性。一方面是为了使用积分打折,另一方面跟中免提供的会员权益有关。在与有税商品的竞争过程中,现在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免的品质是被充分信任的,品质加价格双重的优势,是支撑疫后销售增长的动力。

(大航注:从公司的表述来看,机场免税渠道应该还在正常恢复的过程中;其他渠道的低价竞争固然存在,但中免希望保持自己的节奏,这种不慌不忙的状态,说明恢复状态大概率符合中免的预期,在掌握之内)

Q2:现在出境游、入境游都恢复很快,现在高层也提出了旅游强国,未来的政策展望如何?中免做了什么布局?

现在入境免签的国家越来越多,很多免税商都比较关注这个趋势。随着入境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的信心水平在上升,以前的顾虑也在减少,总体上是个好事。

在这个过程中,中免也发现了新的消费趋势,东南亚、印度、越南的入境旅游者购买力在上升,但是他们的购买习惯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免已经根据这个趋势进行货源的调整。

市场担心出境放开对中国免税市场会有影响,影响肯定有,但是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疫情之后,我国消费者出境游更注重旅游体验,比如吃和玩,在购物上也呈现出“体验式消费”(大航注:现在深圳各个商圈吸引了一大批香港人也有这个原因,香港人也喜欢内地的“体验式消费”)

中免根据这种趋势,对香港免税店进行了全面的翻新,未来也计划对北京上海免税店店铺进行调整和更新,增强购物体验感,调整商品种类,完善会员政策,在购物活动全链条增强用户体验。

(大航注:中免对零售市场的变化趋势把握的还是比较精准的,这个调整是很对的)

Q3:2023年的收入有所上升,但是销售费用也有明显上升,销售费用为什么上涨这么多?

主要是因为口岸租金上涨。2022基本没有出入境客流,2023年客流恢复,由于租金和人头数挂钩,所以导致销售费用大幅上涨。此外,2022年底新海港免税城开业,作为一个综合体项目,产生了较多人工等运营成本。

Q4:中国中免的股价表现不好,请问有没有什么市值管理措施?

中国旅游集团、国资委都比较关注上市公司,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也提出了市值管理的要求,目前国资委在细化市值管理细则的过程中。中免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稳步提高对股东的回报,提升分红率,这也是市值管理的举措之一。

Q5:预付股权投资款增加的原因?

去年购买中出服49%的股权,这笔交易发生在产权交易中心,并且约定了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预付股权投资款来自于这里,2024年这个“预付股权投资款”会转成股权投资进行列报。

Q6:公司聚焦旅游零售的免税业务,公司一季度营收有所下滑,未来如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势,提升盈利能力?

一季度营收在下滑,但是归母净利润反而还略有上升。今年的中国中免更注重利润和营收的平衡,为了长远发展,中免希望用品质、服务、差异化构筑长期竞争力。单纯以低价策略进行竞争,无助于公司长远发展,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

免税市场盈利不理想,国内国际同行都面临着很大压力,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养成了“等待降价”的习惯,形成了价格下降的预期中免希望提高零售价格,但是同时做好会员服务,做好会员权益,搭建一个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去年,中免已经开始做“Super Service”的“S店”计划,一季度数据证明,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即使销售额可能有所下降,但是消费者粘性,以及利润、口碑反而是有所改善的。中免作为龙头企业,还会坚持下去,打破单纯的价格竞争、同质化竞争,让价格和品质同步增长,相互促进。

(大航注:这两年一直有通缩压力,消费者行为跟宏观大环境有关,通缩环境下消费者会倾向于一直等,预期扭转了自然会有很明显的改变)

Q7:现在中免的规模已经够大,但是ROE只有大概12%,毛利率只有30%,净利润率不到10%,未来ROE、毛利率、净利率能否?

中免以前的规模还比较小,当时公司着重发力做大规模,比如收购日上、海免,另外借着离岛免税政策的变化,也做大了海南市场;疫情期间,中免还开展了线上业务,对冲了口岸关闭的不利影响。现在中免的规模已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了,Dufry看起来规模大,但是如果只聚焦在旅游零售这个赛道中,中免的规模依然是最大的。对比同行,大家都是上市公司,ROE、毛利率、净利率都是非常低的。

目前,中免第一个强项是规模优势,降低上游采购成本,提升对业主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是一个提升盈利的抓手。

第二个抓手在于强化自身能力,提升供应链效率,控制内部费用,防止规模效应的利好被内部运营效率的利空抵消。从去年开始,中免希望用三年时间完成供应链的变革,从采购端到零售端打通,实现信息化、可视化。目前,中免的财务指标已经成为行业领军,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进一步提升财务指标质量。

Q8:股票走势不太好,投资感到焦虑。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4月份的离岛免税销售数据表现不好。股票下跌和业务是有挂钩的,现在抖音、拼多多的不仅购买人次、销售收入在上升,利润也很火爆。中免是否考虑学习抖音、拼多多,抓住旅游市场的流量;大单品即使把价格定低一点,哪怕亏损,也能起到引流作用。

中免的情况比海南市场大盘表现好;目前来看,海南进店流量没有问题,流量在增长,但是购买率、购买客单价在下降。第一,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花费越来越少,既要质量又要实惠,所以购买力和客单价都在降低。

面对这种情况,中免希望强化服务,主打差异化。比方说,面向高端客户,中免会提供vip服务,推动高端客户的复购。针对中端消费者,提供首发、独家、限量的商品。对于大众消费者,现在已经出现个性化消费的趋势,这是口岸免税和离岛免税都存在的现象。

因此,现在中免也在重新规划,调整品类结构、品牌组成,把购买率和客单价向上提升。海南要做到差异化,现在海南过于同质化,消费者观望气氛很严重。

Q9:市内免税方面,管理层有没有什么预期?今年能不能落地?做了哪些措施?

部委在稳步推进,会根据实际国际客源恢复情况适时推出。从政策制定者角度说,希望政策出台能起到效果。

Q10:既然对公司发展有信心,为什么不在二级市场开展股票回购?

中免会认真研究回购的可能性,但是这个问题涉及国资委市值管理操作细则的指引,回购有很多限制条件。

Q11:券商说至暗时刻已过,管理层如何评价?未来两三年核心增长动力源自于哪里?

中免没觉得自己处于“至暗时刻”,只是遇到了疫情和市场的一些变化,旅游零售商线上运作的模式是中免开创的,这里面克服了很多因素,比如品牌方的授权。未来两至三年,第一,中免要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重点口岸和海南作为线下渠道,线上平台起到互补作用,二者协同发展。线上存在品牌授权的问题,线下的品牌数量更多,而且连带销售效应更明显。

第二,有税、免税并重发展,以前中免在机场也有有税项目,只是规模不大。现在在海南和太古合作的项目也是有税项目,有税项目不存在政策限制,整体市场潜在空间比免税大很多

第三,市内和口岸的协同发展,口岸受制于消费时间和室内面积,市内免税店可以延长购物时间,并且能更好地和线上配合。

第四,国际市场有扩展空间。

第五,进口商品和国产品相结合,外国消费者作为旅游者,来中国消费会倾向于国产商品。此外,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对国潮认可度很高,追求个性化,国产品牌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免会适应这个市场变化的趋势,应对潜在的风险,保障未来几年的平稳增长。

全部讨论

还不如做大做强电商,以后按电商股来估值。

05-24 08:53

4月人均香化消费金额、人均精品购物金额都有下滑,香化出现了购买件数下降,而精品虽然人均件数没什么变化,但出现了件均单价的下降。
到处都是消费降级,趋势只是刚刚开始,后面会加速。

二季度估计消费 酒店 旅游等客消费单价崩了$锦江酒店(SH600754)$ $首旅酒店(SH600258)$

05-24 08:56

感谢分享,作者是第一个提问的,点赞。虽然不是股东,但我也跟着券商参加了这次股东会。我关心的是国资委对公司考核机制,现在是一利五率,要考核利润总额和ROE等,所以公司想提升利润总额,想提高ROE,这是对的,保持关注。

05-23 20:57

这个是不是意味着,国际客源恢复到19年水平后,才会推出市内免税政策!

05-23 21:05

这些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消费者对信息的了解更加通畅了,特别是中免会员数也积累了足够庞大的会员量,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价格越来越透明,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做到全球比价,提前做好购物攻略。
第二,相比于疫情前,现在的消费者更聚焦于自己的需求,以送礼为目的的购物比例比较低,个性化消费越来越多。
第三,目前精品的增长相对更好,说明消费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首都机场奢侈品专卖店已经开业。

05-25 09:11

公司股东本是公司拥有者,对管理层释放的一点点善意感动莫名,这……@川北漫步

05-23 21:06

值两个涨停。

05-23 22:32

谢谢分享,耐心等待经济复苏就好。

05-25 09:39

管理层:明说吧,看天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