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91回复:125喜欢:153

周末闲聊,结合最近看的一些东西,想到哪就写到哪,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整个国家可以看成一张资产负债表,由千千万万个体资产负债表组合而成。

对于国家而言,当资产负债表扩表,就说明经济在增长,当资产负债表缩表,就说明经济在衰退。

当我们把表简单细分一下,左边是资产端,右边是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资产端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再经过贴现到当期决定的。至于贴现多少,这个由市场定价。

而负债部分,是通过所有者权益产生的信用做为抵押产生的。

到此为止,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个简单的结论,想要经济增长,也就是资产负债表表扩张,三个办法。

要不负债增长,要不所有者权益增长(也就是信用)增长,要不两者都增长。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贷款创造存款,也就意味中国几乎所有货币都是负债创造的。

而在中国,最大的所有者权益是什么?房地产

因为所有者权益是贴现生成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算出,如果用市盈率代表股市估值,用租售比代表房地产市场估值,在中国房地产产生信用的能力要远远高于中国股市。

正因为如此,从04年规定土地可以通过招拍挂流转至今,我们通过房地产产生了海量的信用,再通过信用抵押负债释放了充足的货币。

通过这种扩表方式,中国过去20年完成了全球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增长奇迹。

插一句话,因为负债创造货币,伴随着04年开始的地产扩张模式,A股消费股跟随房价几乎同步上涨。

站在今天,房地产信用已经全球冠绝,而负债规模已经接近发达国家。

下一步怎么走?

戳破房地产,大体等于走日本的老路,信用减少,负债减少,缩表,衰退。

这个结果没有人想要看到。

在负债很难再加的大前提下,可行方式只有增加信用。甚至即使负债不变,当信用增加,负债率也自然减少。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增加信用?

回顾前文,信用来源是左边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通过市场贴现。

那么增加信用,能想到的方法大致三种。

一,把过去没有市场化的现金流进行市场化,这样就可以贴现成信用源。

二,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加大现金流产出。

三,在现金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市场估值。

关于一,现在铺天盖地宣传的REITs就是干这个事情的,那些过去可以产生现金流但没有证券化的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资产拿到市场来产生信用。包括这几年很火的碳信用,本质上也是把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放到市场上,赋予信用。

关于二,根据要素分析,当资产,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就只能攀科技,卖包子产生的利润与卖芯片产生的利润肯定是不一样的。

关于三,就是让你的市场更规范,更能吸引全球投资者,更多人愿意相信中国故事,换句话说,就是市场更泡沫化。

这里再多说一句,很多人天生排除泡沫化,而真实世界就是,谁更泡沫化,本质上等同于谁能更优的融资,同时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在相同的创新市场烧钱,一个20倍估值企业与10倍估值企业竞争,10倍钱烧完了,20倍还有一半呢,消灭后者后全市场份额都是20倍估值企业的,自然20倍就变成了10倍。

根据以上三点,大体可以判断中国未来的走向。

如同房地产一个道理,能作为信用源的资产,大概率会被拉到估值云端。

国家通过拉到云端估值产生的信用创造新的负债,补贴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后者的现金流做为新的信用源。

好吧,这里还要继续再插一句,为什么中国股市跟房地产市场比(简单的租售比PE对比),总是被低估甚至无视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从全球企业竞争角度考虑,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跟美国竞争的,否者互联网企业也不会扎堆的赴美上市。

我们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政府硬性及软性的补贴。

而政府补贴就需要政府有收入,而房地产是资金来源,所以房地产的估值(信用)一定会显著的高于中国股市。

说了这么多,具体投资有什么意义呢?
一定要注意那些成为新信用源的资产。

一定要注意那些可能成为新科技的资产。

谨慎过去十几年由于负债释放货币繁荣的资产。

最后友情提示,以上皆为宏观算命,信则灵,一切为颅内推演,长期趋势不代表短期涨跌,盈亏自负。

精彩讨论

劳动赚大钱2023-02-17 17:32

非常同意,很多人根本搞不清经济增长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却天天嚷嚷着缩表,天天嚷嚷着戳破泡沫,真的非蠢即坏。不过国债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完全可以该置换的置换,该补流动性的补流动性。越来越觉得国家间的竞争就是比谁的泡沫大,比谁的泡沫更持久,一方泡沫破裂时就是分出胜负的时刻。如果信了达里奥那套猛去杠杆,只会死的很惨。中国可能得先扩表把经济救起来,后期在通过新的税制建立新的循环。

流放疯2023-02-17 16:08

现在的问题是急吼吼的3年就把地产过去10年信用创造的路走完,在新产业还需要地产钱的时候,地产就给玩崩了,然后把新产业也带崩。

配置喵2023-02-17 16:22

资本品与商品最大的区别是:商品价格下跌,居民就蜂拥而上。资本品价格上涨,居民就蜂拥而上。
今天的房子进入居民手中的主要原因也跟刚需关系不大,同样来源于价格上涨。

配置喵2023-02-18 01:01

信用货币时代,本质所有国家都在玩旁氏,区别在于,谁的制度设计的更巧妙,谁玩的更好,谁能挺到最后收拾整个残局。我们从一穷二白到如今世界第二,一定是做对了什么。当然整体最优通常伴随着局部代价,但即使这样,我也相信没人谁愿意过30年前的生活。

针眼画家2023-02-17 17:36

谁都想扩表,但谁能扩表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就好像200人赛跑,个个都想夺标一样。

全部讨论

2023-02-17 17:32

非常同意,很多人根本搞不清经济增长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却天天嚷嚷着缩表,天天嚷嚷着戳破泡沫,真的非蠢即坏。不过国债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完全可以该置换的置换,该补流动性的补流动性。越来越觉得国家间的竞争就是比谁的泡沫大,比谁的泡沫更持久,一方泡沫破裂时就是分出胜负的时刻。如果信了达里奥那套猛去杠杆,只会死的很惨。中国可能得先扩表把经济救起来,后期在通过新的税制建立新的循环。

2023-02-17 16:08

现在的问题是急吼吼的3年就把地产过去10年信用创造的路走完,在新产业还需要地产钱的时候,地产就给玩崩了,然后把新产业也带崩。

2023-02-17 17:36

谁都想扩表,但谁能扩表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就好像200人赛跑,个个都想夺标一样。

整篇帖子的这个基点错了:
“在中国,最大的所有者权益是什么?房地产!”

中国最大的所有者权益,
是人,是占据全球六七成份额的工程师团队,
是这些人这么多年拼下来的工业化体系,这个体系所形成的产值,
超过G7总和;
中国发电量占据全球1/3,反映出工业化代表的真实经济总量接近全球1/3。
由此推动的中国贸易总额42万亿,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额的20%。
………
这些才是真正的所有者权益,
才是老美忧心忡忡的根源。

长期看,
房地产不过是经济的写照哈

$腾讯控股(00700)$ $苹果(AAPL)$ $贵州茅台(SH600519)$

2023-02-17 16:08

就是不能塌表,只能想法扩表,美国不缩我不缩

2023-02-17 16:03

过去十几年由于负债释放货币繁荣的资产主要就是房地产了,但日本的教训在前,中国也不会戳破这个泡沫,就是维持不涨不跌以时间换空间消化泡沫了。

2023-02-17 21:04

现在的政策取向,一 是保持水位,才能有增长机会, 二 土地财政基本破产,需要资本市场来解决财政问题,毕竟我国国有资本较大 三 从去年提社会主义估值体系,今年注册制这么快出台,人民币的动作,四 是科技提升需要资本,这个道理终于明白了。
就是市场接受这个过程会是什么样?
说透了就是资本立国,进入下一轮发展的策略。

2023-02-17 17:14

您好,请问@配置喵 
您觉得具体来说:
1.一定要注意那些成为新信用源的资产。

所以 , 例如 农村宅基地? 碳排放权(这个感觉无操作性,而且相对容易产生腐 BAI)?  


2.一定要注意那些可能成为新科技的资产。
所以 ,例如 能力水平一般就,买美帝 的 纳斯达克? 

3.谨慎过去十几年由于负债释放货币繁荣的资产。

所以,不要杠杆买房,不要投资房地产相关的行业或股票,例如,螺纹 装修 ?

2023-02-17 17:05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让全世界的企业到港交所,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用人民币交易,扩大本币的覆盖范围,让全世界帮忙承担负债成本,稀释印钞压力。但是,如果动不动认为企业上市就是圈钱割韭菜,那这个路径就很难走通。

有些人的逻辑很难理解,到别人的市场上上市,就说企业是赚我们的钱,给国外的股东送钱。而如果别人的企业到国内上市,我们来当股东,赚钱给我们花,又说别人上市是圈我们的钱。反正不管怎么样都不对。

2023-02-17 16:34

信用也不是无限的啊,人民币也不是国际货币,经济结构两头在外,腾挪空间就在国资的买卖,这个交易本身容易左脚踩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