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25喜欢:29

近几年有个感悟。

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每次遇到重大的投资抉择,都会遭遇很多的“噪音”,会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流行逻辑,反复告诉你这个机会多么“好”或者多么“坏”,而这些噪音往往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长期投资的的思考量,经常要用于对抗这些“噪音”上。

譬如,早些年白酒流行的看空逻辑:年轻人不喝白酒。

事实上,对抗这个逻辑的关键不是“是不是”、“真不真”,关键是“重不重要”——我当年就花费了很大精神去想这个问题。

有譬如大约16年的时候,雪球上忽然集体看多国产汽车,尤其是当时最火的长城汽车。当时流行的逻辑是,国产汽车会出现一波“国产替代”趋势,论者以国产手机、国产家电为例,宣称国产汽车也会经历这一轮国产替代,并认为这种趋势不可抵挡。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拉长时间回头看:这个逻辑似乎对,嗯……又似乎没对。

再到几年前的房地产贵不贵的问题。

很多文章会为中国的房子价格辩护,宣称中国有特殊国情,房子绑定了很多东西,如学位、教育医疗资源、情感,等等,国际衡量标准在这里不实用。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最近潘石屹的旧采访很火,好一些自媒体都剪出来反复,其中有个细节挺有意思:潘在讨论房价高不高的时候,用的就是简单的租售比……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这就是在股市中,有人跟你说,某某股很特别,所以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都不适用一样。

精彩讨论

C4Cire05-07 15:29

找人聊,说出自己的论证过程;
强迫自己论证一次反方观点;
反过来想:如果我错了……可能是哪里错了?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实在拿不定主意,就端个板凳在场外看戏,等一等。
很多时候,时间会降低问题难度。
如果最后实在想不明白,那就拉倒呗,少投一个股票是不会破产的。

滚一个雪球05-07 15:38

确实,有时候和人讨论一家公司并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这家公司有多么值得投资,而是希望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重新梳理和审视自己的逻辑是否扎实,多听相反意见对完善投资逻辑有很大的好处。

LoveKonan05-12 10:49

Eric这句【这个逻辑的关键不是“是不是”、“真不真”,关键是“重不重要”】是很赞的。每个投资里,企业经营和资本市场的响应都是很多很多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导致失败的,往往是自己没预料到的那几个重要因素。导致成功的,如芒格所讲,经常也只是一两个因素。20%的因素决定了80%的结果,抓住重要因素。很多逻辑,下笔的那一刻,就不成立了。拉长时间回头看,也不成立。所以一个投资体系,不需要做即时的决定,是比较好的。

梦无恒05-07 15:43

房地产简单的用租售比还是有问题的,要看这个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04年谢国忠就用租售比得出房价很贵了,再后来牛刀等人也是用这个来说房价太贵了,结果很多人信了没买房,后来就真的挺惨。过去20年房租随着经济发展也涨得快,当时房价后来看就显得不高。
严格的来说就跟股票一样,高成长的股票可以容许的市盈率市净率可以更高些。等到股票进入低成长成熟期,股息率就更重要,市盈率和市净率不能高。现在房市进入成熟期,租售比的权重就非常重要了。

全部讨论

C大有什么加强判断的方法吗?(仅仅是减少出错概率),因为人多多少少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

05-07 15:43

房地产简单的用租售比还是有问题的,要看这个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04年谢国忠就用租售比得出房价很贵了,再后来牛刀等人也是用这个来说房价太贵了,结果很多人信了没买房,后来就真的挺惨。过去20年房租随着经济发展也涨得快,当时房价后来看就显得不高。
严格的来说就跟股票一样,高成长的股票可以容许的市盈率市净率可以更高些。等到股票进入低成长成熟期,股息率就更重要,市盈率和市净率不能高。现在房市进入成熟期,租售比的权重就非常重要了。

05-12 10:49

Eric这句【这个逻辑的关键不是“是不是”、“真不真”,关键是“重不重要”】是很赞的。每个投资里,企业经营和资本市场的响应都是很多很多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导致失败的,往往是自己没预料到的那几个重要因素。导致成功的,如芒格所讲,经常也只是一两个因素。20%的因素决定了80%的结果,抓住重要因素。很多逻辑,下笔的那一刻,就不成立了。拉长时间回头看,也不成立。所以一个投资体系,不需要做即时的决定,是比较好的。

05-07 15:09

以结果判断 投资中对错 合适吗? 现实世界都是概率事件,事后是多维宇宙的一种,很少有绝对的线性结果,特别是超多因模型,拿单一维度的现实来矫正投资决策,所以 投资才更难。

05-12 10:40

估值是基础。而对于每个人,能够给出估值的投资并不多。大部分股票和资产都能算出个数,但在无法以较高概率成功预测未来多年一个资产的盈利能力的话,得到一个估值的数字可能会适得其反。房子看租售比,赚现金流和杠杆的钱,并要顾及管理维护等资金和人力成本。好多地方的房子还是很贵的。当然,自住的话,能够承担得起,该下手就下手,毕竟,时间一过不再回,住的好一些自己和家人开心。消费和投资分开算。

05-07 20:14

当下的格力,也是个例子。在各种舆论下,仿佛格力就应该8pe。

05-07 15:04

怎么对,又怎么不对。是个问题

05-07 15:01

房子中的土地种税收,特别是一线,土地占比更大。既然是税,那么政府是有很大动力和能力的,所以潘石屹虽然猜对了结局,但是过程、幅度、时间都错得离谱。

05-12 13:07

“早些年白酒流行的看空逻辑:年轻人不喝白酒。”
这可不对,当时主要的担心是民间消费不能托接三公消费。说实话,这也是事后才能看清楚,当时连袁仁国都看错了,又有几个人能超过袁仁国。
以房价泡沫为例,谁都知道有泡沫,房价要跌的话喊了十几年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假跌,什么时候是真跌。所以以前是任志强号召买房成神,现在又神话潘石屹。其实这两人都是一回事,你可以预测结果,但无法预测时间。如果时间差太远,结果预测对了也没有意义。
投资就是这样:事后拿着答案看很简单,当时看很难。就像高考的数学题一样。

05-12 11:16

确实是这样的…长期投资其实逻辑不太复杂,难的是坐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