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液态奶量到顶

发布于: 雪球转发:13回复:300喜欢:235

5月20日我去现场参加了伊利股东会,持有伊利3年多,这算是第一次近距离和公司交流。很遗憾这次股东会没有安排现场的提问环节,不过晚宴的时候,邱总和赵琳总代表伊利来给每桌股东敬酒,也和大家都进行了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相信很多人自己比较关注的问题都在这些交流中得到一些答案。这次股东会见到了吴老,一位持有伊利20多年的老股东,说句那什么点的话,他可以说是看着伊利长大。长期重仓持有一家公司,对持有人的考验真的是非常高的,我特意去主桌给吴老敬了杯酒,加了个微信。看着这些长期持有伊利的老股东,心里还是挺感慨的。

伊利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负增长,市场对于伊利乃至乳制品行业的天花板和量到顶的问题也越来越焦虑。潘总在业绩会上明确说了伊利在考虑全产业发展的问题,没有过度追求短期的销售业绩和规模,但市场在看到一季报收入负增长后,跌了1个多礼拜。大家还是盯着销量见顶这个事而感到害怕。另外,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3)》的数据,2022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42千克,比前一年还减少了0.6千克,相信这更加加剧了市场对伊利未来增长的担忧。

坦率的说,我个人觉得,指望当前环境下,乳制品消费量还能有多大增长,并为此找理由,比如和美国日本比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村市场还有潜力等论据,其实方向是错误的。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就见顶了,这40多年来一直都是下降的,不能排除我们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也已经要触顶下降了,大家喝奶也就喝成这样了。但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按行业现在的结构,即液态奶品类占据80%左右的份额,所谓量到顶,对于伊利来说一定是好事。刚才提到的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叫高鸿宾,老先生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奋斗了一辈子,在今年离世。我对老先生之所以有很深的印象,是因为他在2019年一次公开的讲话。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奋斗了30多年,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实际是走完了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从这一年往后,他希望行业能迈向高质量发展,即“由喝奶向吃奶”的转变。这句话,可以说是支持我投资这个行业的核心逻辑。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就以2023年为例,乳制品全行业才有多少净利润?这么大的一个产业,伊利100亿,蒙牛50多亿,其他有点规模的乳企仅仅几亿利润,把全行业的乳制品公司都加起来,估计300亿最多了。这是和我们现在乳制品消费结构有很大关系的,在液态奶、白奶占据品类大头的时候,这个行业的净利润天花板一定非常低。300亿净利润,就算伊利能吃全行业70%的净利润,才能有多少,200亿?那你现在投伊利,按100亿净利润算,业绩空间只有区区1倍,这还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做到,况且怎么可能一家公司吃掉行业70%净利润。但,如果我们的产品结构,越来越多的向固态转变,比如理想和极限情况下,中国的乳制品消费向日本、欧美那样,奶酪是大头,那行业的净利润天花板又在哪里呢?而且,那个时候,还会有原奶的周期问题么?毕竟液体原奶的保质期只有几天,而做成奶酪可以放半年到1年。所以,行业所谓的量到顶,实际是液态奶消费的量到顶,而不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量到顶。乳制品的产品延展性非常好,可液态可固态可粉末,还是很多产品的原材料,这部分空间依然巨大。所以对这个行业的判断,不应该建立在人均液态奶的消费量的增加还有哪些依据上,而应该建立在产品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上。这个观点是和主流市场观点最大的预期差。

在行业现在的结构下,即白奶为主,量到顶对伊利来说是好事。啤酒行业和乳制品,都是重资产投入,都属于快速消费品,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甚至连产品的保质期都差不多,除了消费场景有些区别外,两个行业有类似性。啤酒行业在2013年量到顶,当年全行业的量是5000万千升,而在十年后的2023年,全行业的量大概是3000万千升出头,十年来下降了约40%。但啤酒五巨头这10年来崩溃了没?并没有,无论是公司的业绩还是股价,从2013年后都有上涨,甚至重啤这样的公司股价还翻了很多倍。为什么?因为量到顶之后,大家就不会再下capex了,都在陆续关厂裁员,没有了大额资本开支,留下的全是高自由现金流,所以为啥这个行业分红率越来越好。因为量到顶,倒逼了全行业的产品结构高端化发展,这是行业的经营质量提升的关键。乳制品也是一样的,一旦液态奶量到顶,就不会再出现液态奶的大规模资本开支(伊利今年的资本开支已经降到多年来没有过的40多亿),同时也会倒逼行业向乳制品行业的深加工去发展,就像倒逼啤酒行业高端化一样。近期内行业面临的困难,是因为虽然需求下降,但原奶价格也在下行,小企业有存活的空间,按伊利的说法,很多小企业在低价收奶和降价销售。但一旦原料奶价格上行,一定会死去一大批小型乳企,因为这个行业里成本优势最佳的就是伊利(规模效应),小企业承担不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增长,尤其在需求渐弱的背景下,供给的淘汰会非常的快。

晚宴的时候,我也和伊利谈到了关于对蒙牛的看法。我个人的结论是,蒙牛已经事实上失去了挑战伊利的资格。其实5年前蒙牛是有机会和伊利掰手腕的,但疫情一来(其实疫情也打断了高老谈到的喝奶向吃奶的转变),液态奶需求变得很旺盛,蒙牛一头扎进去,和伊利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借用有些文章提到的,现在就是标准的蒙牛向左,伊利向右。先不说蒙牛收购的那一堆烂资产形成的商誉等问题,蒙牛的发展就是越来越左,似乎左到要倒退回20年前只有白奶在发展的行业路径。而伊利的发展才是这个行业未来的方向,是向右的未来。现在的问题是作为行业老二的蒙牛并不认输,这个和同为双寡头行业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又有不同。去年我也设想过,如果按可乐这个行业的发展对比来看,双寡头会逐渐放弃对规模的追求,转向对净利润的诉求。但你现在看过来,蒙牛依然没有放弃,依然在通过持续的价格战力图抢占伊利液态奶份额。这背后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可乐这个行业,是龙一发展大单品,即可口可乐,而龙二百事可乐,是在追求产品和龙一有一定差异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了品类结构(乐事薯片等),这形成了我们说的对净利润的诉求。而伊蒙完全相反,我们的乳制品行业,是龙一在全品类向右发展,而龙二抱着大单品不放,死不认输,只能通过降价打价格战的方式追求规模。这就是无法参照可乐行业的发展来预判伊蒙的原因,这也是我们说的,抱着液态奶不放的蒙牛,已经事实上失去挑战伊利的资格的原因,这一点蒙牛甚至还比不上君乐宝。

但即使我们早就做出行业这种发展态势的判断,并且这两年看下来,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倒向了伊利的战略,这是被验证的结果,但股价为什么就一直不涨呢?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了,这次参加股东会的交流,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我一般不太关注资金面的东西,但这不代表我对资金面没有思考伊利业绩一直在涨,但股价好些年不涨还跌了,我觉得确实有因素是流通盘太大。股价这个东西一般都反映的是预期,说白了就是你还没出业绩呢,市场先给你到50、70倍,等你业绩到了就落地走人,这是90%公司的常态,尤其中小市值更是如此。但伊利这种流通盘很大的公司,不适用。因为即使你是机构,外资也好,内资也罢,你前瞻性的判断了伊利的发展,你看好,买进10几亿,几十亿。但这对于伊利可能1500多亿的流通盘而言,就跟小石子沉入大海一样没任何波澜,因为盘子太大了,没法在预期上形成合力。所以我前天和邱总说,伊利如果要涨,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你做出了业绩,证明了自己。所谓做出业绩,就是你持续的改善了费用率,净利润持续的双位数增长,并且在未来存量环境下,你的业务在奶粉、奶酪、冰淇淋等泛乳基产品方面的结构性优势越来越确定,即这些子业务都做到或陆续做到行业市占率稳居第一。这些都证明了,才可以。所以伊利是个要用业绩带动股价的公司,而不是预期带动股价。所以必须是非常确定的明牌了,资金才会跟进。那时候不买的就是傻子。所以伊利一旦涨起来就会很快,上去之后就又会继续横着。真的是持有100天,90天都不涨,就那10天涨。我觉得伊利资金面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投资就是个不断比较和迭代的过程,过去三年我在投资上犯了无数错误,业绩不咋地,但能力还是比3年前刚入场时有挺大的提高,至少对伊利这家公司,应该来说没有看错。希望伊利后续的发展能继续验证我们的判断,行业繁荣胜过公司个体繁荣,乳制品行业的发展,需要伊利这样的龙头扛起责任。希望公司能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策略和坚定执行目前的战略,在未来继续带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伊利股份#

精彩讨论

滚一个雪球05-22 17:30

文章写的很好,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路径也分析的很准确。
很多投资伊利或者乳制品的投资者可能都犯过这样的错误,就是拿欧美日韩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来框中国的市场空间,关于这一点多年前曾经和一位资深伊利投资人有关激烈的辩论。
对于中国的乳制品龙头来说,发展液态奶之外的乳制品市场会是未来最重要的工作,只有这个方向才能提高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额,因为液态奶的附加值相对奶酪、奶油、炼乳、奶粉等来说是比较低的。
对于伊利来说,想要真正拓展自己的市场天花板,国际化和多元并购是绕不开的两条路,雀巢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不要什么品类和市场,都迷恋于自己亲自干,因为品牌定位理论告诉我们,很难用一个品牌来实现不同品类产品的全覆盖。而国际化发展,也需要借助海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零开始发展自有品牌是一条吃力不讨好的道路,等以后站稳国际市场之后再去做或许更现实一些。$伊利股份(SH600887)$ $蒙牛乳业(02319)$

滚一个雪球05-22 22:19

并购澳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伊利自身的奶粉业务已经是行业龙头,并不是它急需拓展的新品类,如果是并购奶酪、成人营养品(比如swisse)、宠物食品这些领域的有潜力品牌,我相信对伊利的发展更有价值。

滚一个雪球05-22 17:43

伊利早就已经布局了海外的奶源,不论是牛奶还是羊奶,这已经不是问题。但伊利的海外业务弱的是品牌,如果指望自己的品牌去海外开拓市场,没有10年根本不可能,所以并购海外当地的品牌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不才潇湘子05-22 10:44

坚定持股,必有厚报。

无拘无束的小散05-22 22:47

先看看吧,在奶粉这块应该也帮伊利不少了。

全部讨论

还有去了现场的股东$伊利股份(SH600887)$ 我是一点也不焦虑所谓的饮奶量暂时不增长的问题~理由等我看完兄台的文章,再做分享

05-22 18:08

为啥国内牛奶价格比欧美贵呢 别的生活用品欧美都是我们的2-10倍

05-22 10:58

伊利现在涨不起来,一个是消费板块的整体的压制,另一个是原奶周期导致的竞对打价格战,资金对这个比较担忧,会影响中期的一个业绩提升。长期我依然是比较看好伊利股份的,你举例的啤酒的逻辑也很不错,量见顶之后不见得是企业的利润见顶。但是这个逻辑需要去验证,市场也是在看到这个逻辑在兑现的了之后才会去定价。所以伊利这几年不涨,也是市场在等待和观察。现在可以逐步加一点仓位了,重仓可能还得继续等等,中报和今年的三四季度业绩看看。管理层给的业绩的预期信心也是一方面。

05-22 22:26

深度好文,目前还没看到收缩产能的迹象

05-23 07:47

中国人喝啤酒也早就见顶了,但青岛啤酒走的还是不错的

05-22 17:10

这个预期差结论,确实见功力:“行业所谓的量到顶,实际是液态奶消费的量到顶,而不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量到顶。乳制品的产品延展性非常好,可液态可固态可粉末,还是很多产品的原材料,这部分空间依然巨大。所以对这个行业的判断,不应该建立在人均液态奶的消费量的增加还有哪些依据上,而应该建立在产品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上。这个观点是和主流市场观点最大的预期差。”

05-22 10:53

房地产的落寞导致消费不振,这种不振需要生产力的提高和通货膨胀来弥补。 伊利提前布局全自动化生产,从上游的牧草到奶牛的培育到终端的各种研发新品! 全产业链就是生产力的提高,对于伊利的成本控制有非常大的利好。 而通胀的情况下不提价就会把小企业压垮,行业最终只会剩下四到五家大点的企业,利润空间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期。 再叠加伊利在奶制品、高端冰淇淋的研发,以及茶饮料,矿泉水,宠物饲料领域不断开疆破土,伊利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

05-22 17:15

翻看您的雪球文章,发现美国迪恩食品倒闭启示录,原来是您写的。确实开拓了视野,以至于在逛超市的时候,特意留意过国内是否会发生美国零售行业那样,推出自有品牌对迪恩食品牛奶替代的可能性。当时读了这篇文章好几遍,也存为备忘录,时时提醒自己。

05-22 18:02

好文章,对奶业未来发展不是靠量,而是靠品类的论述很好(还举了啤酒行业的例子)。未来行业是否按照这个论述发展,还待今后逐步确认,但是思考的角度值得借鉴

我是2022年11月份开始买入伊利股份的。
我有两个观点跟很多人不一样。
1..30年后,中国喝奶的群体比目前大,基本上人人喝奶。如果说50~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因为饮食习惯,乳糖不耐受等,有部分人不喝奶。但80、90这二十年出生的城里人,00之后的大部分城里人和农村人,都是用牛奶或者奶粉喂大的,大概率不会改变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喝奶的习惯。人长大了、老了不一定会喝酒,但是绝大部分人长大了、老了还是会喝奶。
2.从第一点的逻辑可以得出,乳糖不耐受可以经过长期训练而基本改变(从婴儿到儿童期),或者喝舒化奶。
国产牧场多少,出生率低都不会影响我这两个观点。哪怕2050年中国人口只有10亿,但是这10亿人从婴幼儿开始,已经被训练得几乎可以人人喝奶了,大家乳糖不耐受程度也非常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