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变葱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26喜欢:5
你还是没看懂港股对于BOT项目的会计处理。
绿色动力的 长期应收款 = 保底垃圾处理费的折现值,依据在建工程完成进度通过完工百分比发转结。
因为BOT的原因,公司没有项目所有权,在建工程不能转为固定资产,只能转到无形资产。又因为保底量是确定的收入,所以在光大转为合同资产、绿动则是长期应收款、粤丰是服务特许经营权应收款,其实是一样的东西。
长期应收款和无形资产的区别是,前者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摊销,后者就和固定资产的摊销(直线法)没区别。
此处的处理还会影响现金流表,具体不展开了。
无论如何,如果真要说会计处理,AH两地找不到比绿动更保守的固废企业。$绿色动力环保(01330)$

热门回复

2021-07-06 10:56

1. 首先回答你说的吨建造成本问题。 也正是因为 在建工程 = 无形资产 + 长期应收款(即保底处理废折现值),问题就在这里。由于绿色动力的保底处理量比较大,所以在建工程更多被转结到长期应收款而不是无形资产。但是如果要还原成吨建造成本是不容易的,因为无形资产基本都是直线摊销,可以从累积折旧还原;而长期应收款用的摊余成本法要比直线摊销稍微复杂。

2. 绿色动力2020的营收是22.8亿,年处理垃圾量是897万吨,上网电量29亿度。平均垃圾处理费是75元/吨,吨上网电量324度。依据这些处理数据计算出的处理费和电费和营收应该是相差无几了。
3. 非流动资产中的52.4亿长期应收款 = ∑(项目未来每年的保底收入 * 对应折现系数), 但它会每年扣减(摊销),所以你能在流动资产中看到‘1.35亿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收款’,也就是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保底量对应的处理费收入。此处的确比较复杂,还会和以完工百分比确认的在建工程形成交叉确认,这里展开篇幅实在太大。未来我会写篇文章好好讨论这部分,欢迎到时赏脸。
[赞成]

2021-07-06 13:22

很好奇公司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的会计政策呢?公司在2020年报中有讨论说吨建成本在40-60万左右。
同行业其他公司都没有这么做啊,虽然我能理解公司这样做背后的依据,但实在不能理解这样做的动机。港股其他类似公司都是做大营收和利润,以便于融资进一步发展,这个好理解。

另外,公司的财务费用实在是太高了,居然还有不小的利息收入(好像是这样子吧),实在是不能理解这种做法的动机。

2021-07-08 15:51

美国的垃圾处理与中国未来发展差别比较大,他们地广人稀以填埋为主,WM在2014年剥离了垃圾焚烧业务,RSG一直都只有垃圾填埋业务、没有固废焚烧的业务,因此他们现金流和负债表也就没有对应的BOT项目特殊性。可能还不好把WM和BSG的估值,直接与翰蓝环境和绿色动力相比较。

2022-02-08 12:19

因为BOT的原因,公司没有项目所有权,在建工程不能转为固定资产,只能转到无形资产。又因为保底量是确定的收入,所以在光大转为合同资产、绿动则是长期应收款、粤丰是服务特许经营权应收款

2021-07-08 16:55

我的意思是:WM、BSG和中国的翰蓝环境、绿色动力,生意模式都不一样啊,不好同类比较。你看美国公司他们做一个垃圾填埋场,期初没有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每年不需要考虑发电补贴欠费,不需要考虑垃圾发电效率提升,不需要担心政府拖欠,直接从居民那里收取垃圾处理费,每天定时收费处理垃圾,这个生意比中国的垃圾焚烧好做得多。所以比尔盖茨的基金才会投资这个行业

2021-07-08 16:01

会计处理方法差异造成的,不是绿色动力烂,这是绿色动力调整后的现金流量

2021-07-08 15:22

这个也不能完全这么解释,你看看每股RSG、WM资产负债率也很高,但现金流好。可能是其财务处理将所有的对公司的不利一面全部集中起来了。

2021-07-06 14:39

期待你写写这方面文章,我学习下。从头看报表太累了,关键我还对投资港股不感兴趣[大笑]。拿来主义比较轻松。

2021-07-06 14:01

光大、粤丰还有北控水务的保底收入都是这样处理的。而且应该不止这些公司,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港股上市公司且涉及BOT保底收入。这应该是要求这么做的,不涉及动机一说。 那个利息收入就是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在建工程和摊余成本法摊销收入交叉产生的收入,属于会计处理被动产生的,知道就可以了,不是重点更不是雷点。
绿动的财报除了会计准则复杂,其他应该是非常干净的一份报表。

2021-07-06 08:01

如果真的如这位球友所言,似乎验证了一个市场现象。即当行业股票价格下滑时,所有的负面信息都会得到充分挖掘;而好的信息向外传递却面临困难。
人类的偏好,虽然在投资决策中必然考量,但如果去追逐这种偏好,显然也是愚蠢的。这可能是价值投资者面临的困境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