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睛妞妞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5
对,我从来不背词典,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英语很一般。但是我开始做很多阅读题,看英文小说,包括一系列的探案小说。反正看多了就好了,过四六级的时候全班第一。

热门回复

有个英语教育家的话我非常欣赏:你不要选有兴趣的英文材料,你要选极其有兴趣的材料!因为只有内容异常吸引你,你才不会因为不断遇到陌生费解的单词而疲惫不堪、中途而废。投资研究、企业研究也是如此,我发现深研的前提是研究者对这个企业极其着迷,如此才有可能不因研究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困难、繁琐而停止深挖。所以我判断一篇投资文章的一个捷径就是他是仅仅因为这个公司很便宜,可能有盈利机会,而去研究它,还是被这家公司的一些特质、一些举措所打动,所以去钻研它。前者几无可能把研究真正做深(经典案例:芒格因便宜投资阿里),后者往往会有一定深度(经典案例:王兴投资亚马逊)。

你的思路和复旦英语教授陆谷孙不谋而合啊!陆谷孙原来是学俄语的,后来自学英语,方法就是去图书馆借福尔摩斯集[笑] 然后一步步就自然掌握了英文,成为了教授。单词书有点类似财报,是用来验证的,不是用来作为主要材料的。背红宝书,违背基本学习规律,很多人就中途而废了,一些人坚持下来但是其实依旧未掌握真正的英语,就算通过了考试,在研究生/博士学习阶段看英文依旧很吃力,以至于洋教授发现中国学生往往高(托福、gre)分低(实际语言运用)能

李小龙"我不怕练过一万种腿法的人,我怕把一种腿法练过一万遍的人"!借用一下他的语言"我不怕熟读巴芒千条语录的人,但我会留意深度钻研过某一主体长时段历史的人"!

要不怎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呢。
我自认为英语听力还不错,可能也是得益于经常找英文汽车视频看。
不过口语就惨了。。。

对我而言,似乎并无这个问题,可能和我的思维方式、学习路径有关。我以前研究罗马帝国史的时候,那些史书始终会分别指出每种举措的明流和暗流。例如罗马攻灭百年强敌迦太基时,一边指出消灭一个大敌,版图大扩张,显示了罗马军团的战力和后方支持力的强大,一边也会指出对迦太基征战耗时极长,使得普通士兵不能像以前打亚平宁半岛上的弱敌时那样前线当兵三个月,回家种地九个月,士兵家中的田地荒芜,士兵为了生存不得不低价卖地给贵族,使得阶层分化,贵族与平民上下离心,而且这种士兵无暇生产的状态迫使兵制转为职业雇佣兵制,士兵会和将领建立更强的依附关系,使得有野心的将领可能拥兵自重,对共和体系构成威胁。所以我的思维一向就是看到明流也看到暗流,而且随时留意那些举措有如此璀璨作用的前置条件是什么,这个条件能维持多久。

专家认可的方法: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不会的单词不去查,放过,查词太费时间,把时间留出来用于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这个不懂的单词,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出现5-10次后,智力正常的人无需深思都会猜出他大概的意思。

车轱辘话

绝对不是车轱辘话,我经常看到有人介绍自己每年考察多少家企业,很多人都对其生出敬佩之心,但是我是绝对不会因此对他给出好评;如果有人说自己把一家企业考察一百遍,我绝对会留意他。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曹兄股票投资年化回报多少?

有点辩证,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