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与真实:青侨阳光两周年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4回复:85喜欢:103

青侨阳光成立已满2年,净值为不到1左右。坦白说,这是一次实打实的挑战。虽事实相对残酷,但从心来说: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也没动摇以后的方向,反而从心底里感激在成立初期碰到这些。这些与之前预期差距巨大的事实挑战,促使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进行反思和调整,这些反思在顺境的时候是体会不了那么深刻的。

挑战也可以孕育进化,前提是,我们需要真正认清挑战揭示的问题所在,并能给出真正的解决方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有盖棺定论一说,尘埃落定,全盘回顾时才能看得更清楚。现在的这次挑战我们还身处其中,一时还看不清问题全貌,现在还更多是自己的理解。梳理记录,留存后验。

一、探明真相:保持头脑极度开放,珍惜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借助市场层面的帮助。

最近在重新精读《原则》和冯柳收录在《不简单的事》里面的5篇文章,发现了其中相通的一点(还有其他各自非常不同的很多点)。就这相通的一点来说,两者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是在指向同一件事情:要无限接近于探明真相,且单凭个人穿透了解很难做到。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偏向和思路都有不同,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盲点、偏见、以及禀赋效应等等。

达利欧的解决方案是:与其他深度独立思考的人为伍,保持头脑极度开放,珍惜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根据每一个人在该领域的“可信度”,加权后,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做到基于真相的正确决策

冯柳的解决方案是:从市场中寻找帮助,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行为认知习惯。“如果单纯以企业拥有者的态度进行反馈也可以。这样会简单很多,但是也容易陷入主观,失去了市场给你提供的帮助”。他没有提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但提到了常态市场的智慧,提到了在纬度丰满的市场前面要谦卑和弃智,不要自作聪明

不管是从“市场中寻求帮助”, 还是“珍惜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更近一步的接近真相,从而避免主观和偏见。从自己头脑中发射出来的一条认知上射线,只能看到真相的一个面或者一个部分甚至只有一个点,尤其对于新手或年轻参与者来说,可能更是如此。试图单从自己主观个体的角度来认清全部真相,很难。 这是一个事实。

成立之处,我们秉持的投资理念就是“谦逊而坚韧”,这个来源于我们秉持的二元世界观。但在过去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偏向于“坚韧有余而谦逊不足”,这个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探明真相”这一点理解的还没那么清晰:试图通过主观穿透来明晰一个公司的基本面,尽可能扫除所有盲点。不过,相对来说好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执行过程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冗余而穿透”,我们在体系中留了冗余和容错空间,让错误发生时确保它时可逆的。

二、进一步区别分立“研究”和“投资”:研究上着力“长逻辑”,投资上要考虑“中逻辑”

我们经常说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在中短逻辑和长逻辑不一致的时候,前者让位于后者。这点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太轴,需要更多的承受。并不是说承受本身不好,而是说可能需要有一个变通。

一个人扎好马步站在那里,别人打过来一拳,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站稳了,承受这一拳并尽量保证自己不被打倒。另一种是,站稳了且看清了,当拳头过来的时候,适度往后倾斜,等这一拳的力道没有那么大的时候,承接并顺势反击。明显是第一种傻,第二种好。我们现阶段就是第一种,因为就可习得性来说第一种相对简单。在阶段还没有进阶到比较高层次的时候,拳头打过来的时候,只能扎好马步承受,并尽量让自己立稳脚跟。这个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谁让自己还没到那个阶段呢?有些疼是得承受着。第二种好,我们也知道,这个需要一定经验、反思和时间的积累。比如这次的经历就是一次深刻意义上的反思。我们反思完的落脚点是进一步区分“研究”和“投资”:研究上着力“长逻辑”,投资上要考虑“中逻辑”;两者间的背离,可以用“主动研究、被动买入”来解决。研究上尽量发挥主动,甄选质地更好的标的;买卖上尽量顺应,被动等待市场提供的机会。贯彻投资的精要主义思维。

三、健康的新陈代谢:过度的禀赋效应,会带来双重标准。

买入的股票,各种“纵容”,而没买的股票,各种“挑剔”;这里的禀赋效应,带来的双重标准,形成了一个“盆地”:老的难处去,新的进不来,一直在里面转圈。禀赋效应,导致真正上心的标的过少;而过少的标的,因为选择有限,又进一步强化了禀赋效应。

可以试着,先从增加核心投资关注标的数量开始,先把循环的后一圈打破,引入更多标的,适度以合理价建观察仓。让标的分层,在底层可以非常广泛地接触少量仓位买入大量不多的标的;它们为未来的上层标的筛选提供“孵化池”功能;然后,在上层投资上相对集中。

这一点跟第一点讨论到的保持“谦逊和开放”是一致的。过度的禀赋效应,说白了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行动上做到坚韧。我并不完全否认这个想法和做法(因为首先要有独立的观点才能在市场上立足)。这里可以做的更好的是在坚韧之余多出一些谦逊,来保护我们的坚韧:保持头脑极度开放,珍惜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借助市场的帮助,都是更近一步接近真相的方法。若将真相看的更清楚,禀赋效应自然会被削弱。

四、从正确的认知到有效的执行,中间隔着多远?

有一次跟搭档打趣到:我们看到了行业政策的影响和周期的演进,后面很多事件发生也证实了之前的想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不能避免被大幅波及,不能将自己的认知有效的转化。再继续进化下去会不会成为所谓“思想的巨师,行动上的矮子”?如何将认知有效转化?

这个思考一直萦绕在脑子里,直到偶然之前导师的一小段话,不亚于一棒击醒。这段话讨论了基础研究的转化成企业成果是否应该刻意、甚至拔苗助长的问题。

“转化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时能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时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刻意转化

回归到认知和执行的转化,也是类似的逻辑:当发现一个事后证明正确的认知没有被执行出来的时候,不一定是转化的方式或者效率出了问题,而是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没有“透”到一定的程度。“思想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能是个假象,如果行动上是个矮子,那他的思想上肯定不是一个巨人,虽然看上去好像是,但实际不是。

回归本源,回到认知,更多执行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一种顺应。

五、真实。

对自己真实。

“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只知道不管未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的什么? 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内心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

以上是两周年的小结,这两年的净值结果照单全收,充分反映我们现阶段的水平和需要进化的巨大空间,还是要继续沉潜厚积,正向积累。一周年小结里面:总结了冗余、慎战、甄选、匹配四个词,偏执行方面。两周年的小结里面:总结了对真相的探明和对自己真实的重要,偏认知层面。三周年的时候不知道会总结些什么,生活就是这样,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我们会经历些什么,收获些什么。

$青侨阳光(P000385)$



精彩讨论

白梅雪香2019-06-10 20:24

如果用基本面/估值(预期)两方面区分投资人不同的偏好,印象中的青侨会更偏向于后者,这是弱者的体系,是认识到基本面与世界的复杂后,不去预测,一种更加客观的系统;
客观的讲,近两年的市场,并不适合这种风格:事后的看,经济的波动促使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有限的资金更乐于抱团大盘,现金流,低负债的大企业,从长期看,当前市场偏好的因子并不具备持续的超额收益,这更多是一种情绪的自我加强应验,我不认为青侨的坚持是错的,风格持续是偶然,均值回归则是必然
因为思路相近,很早前便关注青侨,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个人感觉有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从弱者的体系出发,对市场广度的认知要求会变的更重要,青侨对于医药板块研究资源的配置,是否有些权重过高了?广度的另一个好处是,禀赋效应也会因此被削弱。以上只是个人的看法,错误的可能更高,希望能起到帮助,最后,祝一切顺利

青侨阳光2019-06-11 18:04

感谢各位评论,鼓励、建议、鞭策、质疑都收到,精力限制就不一一回复了。
当初成立青侨阳光这个决定是一个“以终为始”的决定,这个长短期都不会变。
聚焦医药也是我们权衡优劣和阶段匹配后明晰的定位。当时想法的很简单:要让青侨阳光这么一个相对弱小的有机体在这个“看上去进来容易,但长期生存不易”的生态环境中,找到匹配的生态位,活下来并扎根成长。找准适宜的生态位很难也很关键,虽然它意味着放弃很多,被问及最多的比如单行业的系统性上下行的风险等等。我觉得只要医药行业还存在,还在持续的创造价值,那它还时有机会的,虽然在目前风声鹤唳的行业大环境中,机会不是那么好找,但这条路并未完全堵住。
我们不是专家也不是啥大佬,就是一个普通扎根医药的持续精进者, 中间经历两年磕磕碰碰也是应该经历的,不见得是坏事儿。不过,这里面确实反应出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并记录。共勉哈~

趋势投资郭Sir2019-06-10 12:28

做研究要摈弃主观,只保留市场观点和自身事实观点。也就是自己的观点并不重要,而在市场上无论乐观、中性,悲观的观点都可以尝试去理解它们,通过市场不同观点的碰撞,尽可能回归真实客观存在的事实基本面出来。而且作为二级市场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做准备,所以最终要回归到赔率与概率的问题上,很多深度分析文章,最终没有回归到这两点的话,都只能当成卖方研究而已,自己如何转变为买方研究的赔率与概率上,才是做研究的本质。只分享自己的小小看法,别无他意

蘑菇滩2019-06-11 20:10

三年到五年,基本就可以下结论了,二年时间太短。私募竞争极其激烈,我相信有 能力一定不会被埋没。加油。

闲人李文杰2019-06-11 18:35

佩服你的研究深度,相信你能走上来,加油!

全部讨论

2019-06-12 00:02

写的好好,反省反思,认清自己在坐做什么,做的对不对,这个很重要,原则是很好的书,我也在读,读完去读周期。我觉得投资要看清行业周期,目前对周期有一定的认识,也存在一些疑问,想看看周期到底讲什么,和我对周期的理解有吻合或偏差不,带着疑问去读书,我觉得这样才读得好书。

2019-06-11 18:15

很棒的总结,我相信长期来看,这个组合大概率会非常优秀。祝福你。
下面是自己读了之后的一点感想:
第一点,看似矛盾的两面也许是更高维度的统一。但一般最好明主次,因为我们可能达不到统一这看似矛盾东西的能力。所以,主次分明,先做到不败,少败,直至功力达到精微,也许才能做到统一矛盾。什么矛盾呢,坚持自己的判断,倾听市场的意见;市场是神经病,市场是对的。……
第二点思维像做投机的操作:长中短三个时间周期的作用——长的断势,主要趋势;中的定位,次级趋势;短的操作,顺长势操作。
第三点,类第一点。可以说是中庸之道,也可以说明白了认知的局限并利用起来。但同样很难做到,因为有点鱼和熊掌都想要的味道。
第四点,王阳明说的很清楚,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知行本来无二。

2019-06-11 17:26

感谢分享,一直在关注学习。我的医药自选股只选60只,每年对大市值的医药股前三十只医药股和自选医药股进行两次实力评估,中报和年报后各一次,保留实力在前的二十只,其余四十只医药自选股则来自账户操作熟悉的持仓个股。持仓的医药股控制在五十只以内,现在账户上有四十五只医药股。个人认为小仓位买入持仓研究就犹如先结婚后恋爱没有感觉就离婚;而研究后再建仓就好比想找对象恋爱看对眼再结婚一般。二者各有优劣,各有长短。要长线持有重仓押注还需时机、智慧和财运。我现在重仓持有的医药个股不超过十只。

2019-06-11 09:15

关注青侨有一段时间了,从你的文章中也受益很多,感谢!基金净值下跌自然会有反思,更何况一直善于自省的青侨不过对于投资,有些不同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哈。


1,选择以投资为职业的时候,一定得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不选择做科研?不选择到大公司做职业经理人?不选择一级市场?不选择创业?这样反复思考,加上达里欧的信任度加权,也许会对现在的二级市场投资更有帮助。


2,投资的结果是幸存者偏差,反思未必有意义。价值投资本来就包括两件事,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这是两个独立事件,价值发现是主动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即可,而价值实现相对被动,努力未必有结果。这也是巴菲特说的价值投资者要学两门课,他老人家在市场中泡了70多年还谦虚地说自己的第二门课-“利用市场波动”学得不好。也许冯柳的第二门课学得极好,超过了老巴


3,老巴在价值实现上采用的方法可供参考,一是股债平衡、适度分散,大约85:15,85%配置在股票上,前三或前五相对集中,剩余的也比较分散,另外的15%用于各种套利;二是购买到一定程度之后去给公司施加影响,或者上门各种闹,或者要求提高分红、加大资产变现甚至改选CEO。

2019-06-10 15:28

写的很好,也有相似的境遇,感触颇深。一度怀疑主动管理的意义,现在也不能避免。把自己的股票池(多是各行业的龙头)等份额满仓不动做回测,远跑赢指数,也远跑赢自己的业绩。是否主动选择无意义了,暂时还不相信,因为还能发现规律,有规律就有价值。
我的方案也类似:
1、保持无知,保持敬畏。坚持深入研究,但不要坚信自己的研究结果。研究是为了理解行业公司的运行方式,最大的帮助是减少决策,不是保持正确。投资是做选择,选择的成绩由市场打分,市场就是结果,唯一正确,无论看起来多么不理智。
2、从风险的角度而不是收益的角度考虑仓位,给自己留有余地。市场从不缺少极端行情,不论什么时候保证自己可以承受。
3、从底层的规律重新思考投资,我想到的逻辑有三:周期不可避免,长期价格会回归公司价值,预期的变化是价格波动的本质。怎么应用还不是很明白,周期和价值有些思考。三个维度去感受吧,也对应的时间的长中短期。

2019-06-10 12:53

文如其人,很真实

2019-06-10 12:40

2019-06-13 09:55

加油!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0,也推荐给你。

2019-06-12 17:16

不错,潜力还很大!!

2019-06-12 16:17

停止有时是一种进步。我觉的花多点时间想想问题在哪里,比不断去重复错误好,当然,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是重复错误的那个,那就要看业绩了……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