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证券汽车|重磅深度】eVTOL是低空经济的最佳载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低空经济政策密集出台,支持节奏与2017-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类似。1)顶层政策:低空经济于2021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12月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地方政策:自“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规划以来,多地快速跟进中央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目前已有深圳、珠海等多地出台明确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落户奖励、整机研发销售补贴、运营补贴等。3)空域政策:国家层面以空域改革为核心解决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涉及的空域管理、飞行管制等问题。地方层面深圳经济特区率先推出低空经济专项法规,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eVTOL是低空经济的最佳载体。得益于电动化+多个旋翼的设计,eVTOL的安全性是直升机的10倍以上;同时噪音更低、巡航噪音仅为直升机的一半;并且综合运营成本低于直升机20%,随着规模化量产,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明显。目前eVTOL具备多旋翼构型、复合翼构型、矢量推进构型三种技术路线,其中矢量推进型载荷高、航程长,是目前国内外主机厂研发的重点。eVTOL核心部件电池、车身结构件及内饰等与新能源车产业链高度重合,但相较于电动车,eVTOL对快充频率、峰值功率持续时间、平均放电倍率、能量密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观光为eVTOL中短期内落地场景,城市空中交通打开长期发展空间。1)低空旅游由于对基础设施建设密度要求低、远离市区、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低等特点,有望成为eVTOL最早落地场景。我们测算,叠加政府补贴,乘坐eVTOL进行20分钟左右的空中观光单人票价有望低至525元/人,约为当前直升机观光旅游价格的二分之一。在中性假设下,低空旅游场景对eVTOL的需求量约2450架。2)相较于高铁、乘用车等出行方式,eVTOL在针对50-100公里的出行需求上更具备效率优势。我们基于目标客户群体和城市起降点数量两种方式对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在中性假设之下,城市空中交通对eVTOL的需求量约为1.4万架。

完成适航取证是eVTOL投入商业化运营的前提条件。航空器合法投入使用需要适航当局进行适航审定,获得由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适航证(AC)。目前我国对于eVTOL航空器的审定项目按一事一议型进行处理,适航审定过程具备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其中:1)型号合格证用以证明航空器设计安全可靠,在三证中难度最大、取证周期长且认证成本高,是后续PC证和AC证的基础;2)生产许可证侧重于对重复生产能力的审核;3)适航证针对每一架航空器,证明其安全可用。目前我国头部厂商亿航智能历时三年已获颁三证,满足商业化运营的适航要求。

■ 风险提示:低空经济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等。

目录

1

低空经济发展有何政策支持?

1.1. 低空经济政策:支持节奏与17/18年智能网联类似,开启产业化元年

国家顶层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战略新兴产业,类似于2017-2018年的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包括所衍生的相应基础设施建设、低空旅游、城市空中交通等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于2021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政策层面明显提速,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从政策支持节奏来看,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阶段类似于2017-2018年的智能网联汽车。2015年9月,《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概念,2017-2018陆续出台政策提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开始提速。与此相类似的,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明确提出产业发展目标: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地区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开展eVTOL商业示范运营;2035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兴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低空经济有望迎来产业化元年。自“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规划以来,多地快速跟进中央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发布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并有18个省份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发展低空经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已有深圳、珠海、九江共青城市等先后出台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具体的低空经济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方式与2018-2022年间各地出台的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相近。具体而言,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落户奖励:深圳市对新落户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不超过2000万的落户奖励;珠海及九江共青城市也明确指出对新落户企业给予综合支持。2)整机研发销售补贴:比如深圳、珠海、九江共青城市均对主机厂适航取证进行奖励。此外,深圳市直接对研制载人eVTOL、飞行汽车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销售奖励;珠海对试飞服务费进行30%的补贴。3)关键技术的研发资助。4)运营补贴:对低空载人、载物航线运营进行支持,通常以每架次或者每小时运营为单位进行补贴。5)基础设施补贴:对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进行一次性补贴、对开展驾驶培训的企业进行补贴等。金融政策方面则通过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开发面向低空经济的贷款产品等方式支持产业发展。

1.2. 空域政策:空域开放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空域开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复盘美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将85%的空域划为民用空域,到1978年,对私人飞机开放3000米以下的空域。1993年美国正式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空域体系,将空域划分为A、B、C、D、E、G六类空域,在目视飞行规则下,E类和G类为非管制空域,飞行员不需要向管制部门提交申请,只需要起飞前用无线电告知飞行计划和航线即可。在宽松的空域管理规则下,美国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球通用航空飞行器保有量约45万架,其中美国市场占据约50%的份额。对比来看,在2010年以前我国空域为全域管制,所有飞行必须预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截至2022年底,我国通用航空飞行器保有量仅占据全球1%的份额。

我国逐步开放低空空域,简化飞行审批流程,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自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低空空域逐步开放,低空空域范围逐步扩大、空中交通管制逐步放开、飞行审批流程逐步简化。2023年11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2023年12月出台的《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是我国空域改革过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空域分类方法正式与国际并轨。《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将我国空域划分为两级七类,A、B、C、D、E类空域为管制空域,G、W类为非管制空域,其中低空飞行活动主要发生在E、G、W类空域中。根据现行管理办法,G、W类非管制空域,以及E类空域中目视飞行规则下不需要进行交通管制。同时,在飞行审批流程方面,使用A、B、C类空域需要申请飞行计划,使用D、E、G、W类空域只需要向空管单位报备。

深圳经济特区率先推出低空经济专项法规,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如前所述,国家层面以空域改革为核心解决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涉及的空域管理、飞行管制等问题,但除此之外,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仍然缺少高层次的统筹协调领导机制以及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机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23年底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并于2024年2月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条例》最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于对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机制作出规定:1)要求市政府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明确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分工;2)要求市政府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建立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协调解决低空飞行领域的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监管等重大问题。此外,《条例》还对与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服务平台、产业应用领域、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为深圳市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产业提供法治保障。

2

eVTOL为什么是低空经济的最佳载体?

2.1. 原因:eVTOL具备成本低、噪音小、安全性高三大核心优势

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中文译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集合了垂直起降(VTOL)和电动动力飞行器的理念,主要用于满足城市空中交通(UAM)的需求。关于在城市内低空飞行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直升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设想可以从家里的停车场或者屋顶起飞直接飞到目的地。比如1957年美国的《大众机械》杂志曾经描述过这一畅想。但是由于:1)直升机制造成本高、维护成本高、运营成本高,只有在紧急医疗等对价格敏感度低的场景下得到了应用;2)直升机噪音大,航线受到了很强的限制,无法在城市内的超低空域内(300米)以内航行。因此,依靠直升机来满足城市空中交通的设想并未实现。直到近年来电池技术、电动机快速发展,eVTOL应运而生,才使得城市空中交通的畅想变得可能实现。

从技术原理上看,eVTOL和直升机的核心区别是动力来源,并由此带来了动力系统和气动布局上的差异。首先,从动力来源上看,eVTOL是电力,而直升机依靠航空煤油、汽油。与此相对应的,在动力系统方面,eVTOL采用分布式电推进动力系统,而直升机采用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同时,分布式电推进动力系统使得eVTOL的气动布局更加灵活,直升机大多采用单旋翼构型,eVTOL则可以采用多个旋翼的布局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多个旋翼的悬停和姿态控制需要精确控制每个螺旋桨的转速或者角度才能实现,对动力系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直升机上的涡轴发动机想要精确控制涡轮输出的转速很困难,而eVTOL采用分布式电推进动力系统来控制电机则容易很多。

得益于电动化+多个旋翼的设计,eVTOL具有安全性高、噪音小、运营成本低的优势,是低空经济的最佳载体。

1)安全性更高:如前所述,eVTOL具有多个旋翼,每个旋翼上都有独立的电动机,如果一个旋翼发生故障,也依然可以维持飞行所需的动力和姿态。根据EASA的统计及论文《不同构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动力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的测算,eVTOL的安全性是直升机的10倍以上。

2)噪音更小:传统直升机的噪音主要来自于旋翼和燃油发动机。当旋翼高速旋转时,会切割空气产生气流扰动并发出噪音,噪音的大小与旋翼的转速成正比。eVTOL多个旋翼的设计使得每个旋翼较小且分布均匀,可以减小单个旋翼的旋转速度。而直升机必须依靠单个旋翼提供足够的升力,因此旋翼的转速更快、噪音更大。此外,eVTOL电推进系统产生的噪音也要远低于燃油发动机。根据Joby的公开演讲,eVTOL的巡航噪音约45dB,而根据EASA的统计,直升机的平均巡航噪音约为90dB。

3)运营成本更低:首先,eVTOL的电池更换成本低于直升机发动机的维护成本,同时用电成本远低于燃油成本。此外,eVTOL的停机坪相较于直升机更简单,所以eVTOL的降落费也要更低。因此,即便当前eVTOL尚未大规模量产,整机购买价格较高,但目前综合运营成本仍然低于直升机。以美国迈阿密到西棕榈滩的航线为例(该航线约106km,耗时约30分钟),我们测算eVTOL单座成本约为85美元,低于直升机24%。我们认为,未来随着eVTOL整机价格的下降,其运营成本优势会更加明显。

目前eVTOL有多旋翼构型、复合翼构型和矢量推进构型三种技术路线:

1)多旋翼构型:形态上与大疆的无人机类似,具有多个垂直旋翼,没有机翼。推力和升力均仅由旋翼提供,通过调控不同旋翼的转速实现姿态控制和运动。如前进时后方旋翼转速增加,升力增大导致飞行器前倾从而产生向前的推力。

2)复合翼构型:同时具有多个垂直旋翼,水平旋翼和机翼,通过两套独立的旋翼控制姿态和运动。起降时由垂直旋翼提供升力,水平旋翼提供推力进行运动,巡航时由机翼提供升力。

3)矢量推进构型(倾转旋翼型):具有多个可变旋翼和机翼,起降时旋翼垂直向下提供升力,巡航时旋翼发生倾转提供向前的推力并同时由机翼提供升力。

矢量推进型具备航程长、载荷高的优势,是近年来国内外厂商的研发重点。由于多旋翼构型没有机翼,在巡航飞行阶段也需要依靠桨叶对空气的推力提供升力,意味着飞行全程都需要持续产生推力以抵抗重力,因此多旋翼构型在三种技术路线中航程最短,同时载荷低,一般仅1-2个座位。对比矢量推进型和复合翼型,由于复合翼具备两套独立的动力系统,向上的旋翼在巡航阶段事实上是不动的,即“死重”,而矢量推进型是一套动力系统的状态切换,因此“死重”更低。由于矢量推进构型的eVTOL效率高、航程长,是近年来国内外厂商的研发重点,根据美国垂直飞行协会的统计,截至2024年3月底,全球共有798个eVTOL概念型号,其中矢量推进型占比达到43%。

2.2. 新能源车产业链赋能eVTOL,续航能力快速突破

电池是eVTOL的核心部件之一,与新能源车产业链重合度高。根据Lilium官网,对eVTOL的BOM成本进行拆分:1)电推进系统将控制信号转换为车身动力,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以及动力产生装置旋翼(或者涵道式风扇),在整机中价值量占比最高约40%,其中电机环节与新能源车产业链具有一定的重合度。2)车身结构件及内饰:价值量占比约25%,其中内饰环节(如座椅)与新能源车产业链有一定重合。3)飞控系统:可分为感知、控制两个环节,主要负责根据飞行员指令对电推进系统进行控制,在整机中价值量占比约20%,主要参与者以航空产业供应商为主。4)电池:价值量占比10%,与新能源车产业链高度重合。

电池性能是制约eVTOL发展的核心因素。相比于新能源汽车,eVTOL对电池的安全性、快充频率、峰值功率持续时间、平均放电倍率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电池能量密度相同的情况下,eVTOL的续航远低于电动车,我们对影响eVTOL续航能力的因素拆分如下:

1)根据电池特性,随着电量的降低,电池可达到的放电功率随之降低。然而,在eVTOL的垂直起降阶段需要的电池放电功率是巡航阶段的3倍左右(不同构型的eVTOL有所差异)。因此电池的最后10-20%的电量无法用于eVTOL的降落。

2)根据法规要求,飞行器需要预留储备一定的巡航时间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停机坪被占用等。

3)eVTOL构型亦会对续航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如上文分析,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矢量推进型续航最长、复合翼次之,而多旋翼型最低。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对搭载电池能量密度为235Wh/kg的Joby S4机型实际续航能力进行测算。在中性假设下,Joby S4的实际续航约为139km,略低于官方标准(160km)。测算过程如下:

1) 电池容量测算:根据Joby官网,Joby S4最大起飞质量为2404kg,根据论文《Challenges and key requirements of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假设电池重量分数为0.3,则Joby S4电池容量约为170kWh。

2) 升阻比:Joby S4为矢量推进构型,单位能量可驱动的飞行距离较长。根据论文《Challenges and key requirements of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假设Joby S4巡航升阻比为13,起降升阻比为11。

3) 其他基本假设:假设起飞和降落时间均为30s,巡航速度为200km/h。

4) 电池损耗程度:悲观/中性/乐观假设下电池损耗程度分别为10%/5%/0%。

5) 低能量阈值(不可用于eVTOL起降的部分):悲观/中性/乐观假设下电池低能量阈值分别为20%/15%/10%。

6) 备用巡航时间:悲观/中性/乐观假设下备用巡航时间分别为20/15/10分钟。

根据上述过程,在悲观/中性/乐观假设下,我们测算搭载电池能量密度为235Wh/kg的Joby S4实际续航能力约为97/139/181km。对比电动车,极氪009电池容量140kwh,续航里程达到822km。

高能量密度的航空电池高速发展,eVTOL的续航难题有望突破。1)政府行业发展规划:2023年10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指出:满足电动航空器使用需求和适航要求的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投入量产,500Wh/kg级产品小规模验证。2)电池厂商积极布局:宁德时代2023年4月发布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并表示正在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3)eVTOL主机厂规划:例如Lilium规划2025年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达到330Wh/kg,续航达到175km;到203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续航达到275km。

3

eVTOL未来的商业化运营场景?

3.1. 中短期内落地旅游观光场景,城市空中交通打开长期发展空间

1.1.1. 低空旅游场景有望最先落地,对eVTOL的需求量约为2450架

低空旅游有望成为eVTOL最早落地运营的场景。相比于医疗转运、城市空中交通等点对点飞行场景,低空旅游由于:1)对基础设施建设密度要求低,一条航线只需要一个起降点即可;2)远离市区,民众对于噪音问题和安全性问题的担忧相对较低;3)低空旅游作为低频场景,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4)从技术成熟度角度考虑,目前多旋翼构型的eVTOL技术成熟度最高,但是航程较短,而低空旅游场景对续航能力要求相对较低。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认为低空旅游有望成为eVTOL最早落地运营的场景。

我们测算叠加政府补贴,乘坐eVTOL进行20分钟左右的空中观光单人票价有望低至525元/人,约为当前直升机观光旅游价格的二分之一。我们对乘坐eVTOL进行空中观光的单座票价进行测算,假设条件如下:1)根据亿航智能官网,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定价239万元,航程约30km(按100km/h的速度计算,飞行时间约20分钟),可搭载两名乘客。2)我们保守假设电池的循环次数为1000次,同时根据《亿航智能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白皮书》,亿航216所需要的机场建设成本为1000万人民币,我们假设机场的折旧年限为20年,每个景区一个机场可容纳10架飞行器。3)最后我们假设景区运营空中观光项目的毛利率为40%。4)此外,其他参数及测算方法均与前文保持一致。根据上述条件我们测算,eVTOL空中观光单个座位的理论售价约600元,同时考虑政府补贴因素,参考《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对eVTOL载人空中观光游览项目补贴150元/架次。因此,eVTOL空中观光单个座位的实际售价有望低至525元。根据大众点评,以三亚直升机旅游项目为例,20公里航线售价为1080元,而eVTOL空中观光项目售价仅为其二分之一,大幅降低空旅游门槛。

保守估计,低空旅游场景对eVTOL的需求量约2450架。目前我国低空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根据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数据,三亚市低空旅游行业2020年全年载客17.61万人次,占全国的51.5%,按人均单次1000元计算,2020年我国低空旅游运营市场规模仅约3亿元。如前文所述,eVTOL可以降低用户低空旅游的成本至原来的二分之一,有望打开低空旅游市场空间。根据中国景区网,目前我国共有245个风景名胜区(考虑到低空旅游更适合于广袤的自然景观,而5A级景区中所包含的如恭王府、苏州园林等不适合发展低空旅游,因此这里采用风景名胜区数量作为基数),保守估计每个景区eVTOL数量为10个,则国内仅低空旅游场景对eVTOL的需求量为2450架。假设单个eVTOL的年起降次数为2000次,每个飞行器乘客为2人,单人单次票价为525元,则我国低空旅游运营市场规模有望提升至约50亿元。

3.1.2. 城市空中交通场景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对eVTOL需求量约为1.4万架

eVTOL在针对50-100公里的出行需求上更具备效率优势。2月27日,峰飞航空科技完成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的试飞,该段航线约50公里,单趟飞行用时约20分钟,仅为地面交通耗时的1/8。再以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到浦东国际机场为例,根据高德地图数据,不管是采用驾车还是地铁的方案,耗时均在1小时左右。若采用eVTOL方案,耗时仅为原来的1/3。

我们采取以下两种方法测算城市空中交通对eVTOL的需求量:

1)基于目标客户群体进行测算:我们预计eVTOL规模化运营后,乘坐eVTOL的出行成本将与豪华专车接近(50公里约300-400元),但相比于地面交通,eVTOL节省时间(尤其是地面交通拥堵的情况下)的优势显著,因此我们认为,eVTOL有望替代部分乘坐豪华专车出行的需求。根据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数据,2023年全年网约车订单数量为91.14亿;同时根据艾媒咨询,中国网约车消费者呼叫的网约车类型中豪华专车占比约7.7%。我们假设:①在全部网约车订单中有4%的订单出行距离超过50公里;② 其中eVTOL长期替代比例为50%;③单个eVTOL一年的起降次数为2000次。基于以上条件,我们测算远期城市空中交通场景对eVTOL的需求量约为1.4万架。

2)基于起降点数量测算:23年以来,多个省市陆续发布通用航空机场/起降点建设规划,参考深圳、芜湖等地的规划,我们假设:①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具有5个固定运营基地,100个临时起降场;500-10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具有3个固定运营基地,50个临时起降点;300-5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具有1个固定运营基地,30个临时起降场。根据各省市统计局官方数据,我国具有千万级以上/500-1000万/300-5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分别为17/64/71个。② 假设单个固定运营基地可容纳20架eVTOL,临时起降点可容纳1架eVTOL。基于以上条件,我们测算全国共有348个固定运营基地,7030个临时起降场,合计可容纳1.4万架eVTOL。

3.1. 适航取证是eVTOL商业化运营的前提条件

3.2.1. eVTOL适航取证具有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

完成适航取证是eVTOL投入商业化运营的前提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航空行业均属于强监管行业,航空器合法投入使用需要适航当局进行适航审定,确保航空器满足安全标准。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是我国的适航当局,美国和欧盟的适航当局分别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欧盟成立的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目前我国针对传统飞机和无人机均有明确的适航审定规章,但针对eVTOL尚没有通用的适航标准。因此,我国现有对于eVTOL航空器的审定项目按一事一议型处理,每个eVTOL项目单独制定专用条件,主要参考CCAR-23、CCAR-27,以及欧洲民航局SC-VTOL等要求进行审定。中国、美国以及欧盟的适航取证过程较为类似,航空器要想具备“合法上天”的资格,均需要获得由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适航证(AC)。

1)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TC):型号合格证是适航取证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证件,也是后续获得PC证和AC证的基础,用以证明该航空产品的设计符合相关适航规章和要求。

2)生产许可证(Production Certificate,PC):完成生产许可取证意味着申请人(OEM或者委托方)已经建立了满足适航规章要求的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交付的每一架航空器均能符合经TC证批准的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相较于TC证,生产许可证更加侧重于对重复生产能力的审核。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已获得TC而尚未取得PC时,厂商可以依据型号合格证进行生产,但适航当局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更全面的介入。从申请流程上看,生产许可证可以在TC取证之后或者TC取证过程中进行申请,但需要完成TC取证之后,PC证才可获颁。

3)适航证(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AC):适航证表明该航空器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并且处于安全可用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适航证是针对每一架航空器,而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均针对的是具体型号。从申请流程上看,对于依照PC证制造的新航空器,提交相关文件后即可获得适航证;而对于依照TC证制造的新航空器,在提交文件后需要经过适航当局的适航检查,确认安全可用后才可颁发适航证。在我国适航证分为标准适航证和特殊适航证,所有载人eVTOL均需要申请标准适航证。特别地,若eVTOL厂商仅进行试飞活动需要申请特许飞行证,取证难度更低。但特许飞行证在我国并不属于适航证,取得特许飞行器的航空器不能用于以盈利为目的飞行。

型号合格证在三证中获取难度最大,取证周期长并且认证成本高。根据民航局《型号合格审定程序》,型号合格审定过程从申请到颁证包括项目受理和启动、要求确定、符合性计划制定、符合性确认、颁证五个阶段。要求确定阶段完成审定基础G-1(FAA同为G-1,EASA为CRI-A01)是审定过程的重要时间节点,意味着该型号的系统架构、技术路线、安全性目标等设计特征已确定,并决定了后续适航审定的难度和费用水平。如前所述,目前我国eVTOL按照一事一议进行适航审定,取证周期相对较长。亿航智能于2020年12月提交EH216-S型号合格证申请,历时三年于2023年10月才获颁TC证。此外型号合格证认证费用较高。根据民航局官网,航空器型号合格审查费=(基本费率+每公斤费率*最大起飞全重)*人数*天数,我们测算亿航EH216-S型号合格审查费约为840万。

不同构型的eVTOL获取TC证的难度不同,矢量推进构型取证难度最高。1)多旋翼构型:技术与无人机相似且配置简单,适航取证难度最低。2)复合翼构型:垂直起降转为平飞时可能存在机身抖动等技术问题,为适航认证的难点,且由于结合多旋翼与固定翼系统,需面对23部、27部两套适航标准。3)矢量推进构型:适航取证难度最大,由于倾转过渡期间的气动状态复杂、安全风险高,因此对过渡转换过程中的飞行安全进行评估审定是重点,需要针对倾转过渡期制定与倾转旋翼、倾转机构、电传飞控系统等相关的专用条件。

3.2.2. 头部eVTOL厂商已满足商业化运营的适航要求

亿航智能率先获颁型号合格证、适航证、生产许可证三证,多家国内eVTOL主机厂TC申请获受理。2020年底亿航智能向民航局提交EH216-S(多旋翼构型)型号合格证申请,开启适航认证流程。历时三年,于2023年10月获得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eVTOL型号合格证,并于同年12月获颁标准适航证,开始向客户交付完成认证的EH216-S。2024年4月,亿航EH216-S获得生产许可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所需三证的eVTOL。同时,目前国内多家厂商相继提交有人驾驶eVTOL型号合格证申请并获得民航局受理,如沃飞长空(复合翼)、沃兰特(复合翼)、时的科技(倾转旋翼)、小鹏汇天(多旋翼)等。此外,民航地区管理局已向小鹏、时的、沃飞颁发特许飞行证,允许eVTOL主机厂通过进行载人驾驶测试积累研发、飞行测试等数据和经验。

海外eVTOL主机厂稳步推进型号合格证取证流程,Joby倾转旋翼构型eVTOL进度领先。Joby为海外TC取证进展最快的eVTOL主机厂,于2020年取得FAA适航审定基础文件。2024年2月,FAA批准其适航审定计划,并于同年3月正式颁布Joby JAS4-1(倾转旋翼构型eVTOL)的适航准则。部分海外eVTOL厂商同时推进欧洲及美国的TC取证流程,德国Lilium(倾转涵道风扇)、Volocopter(多旋翼)先后取得EASA和FAA的适航审定基础文件,为主机厂在全球多国运营打下基础。2023年FAA为Model A、Joby S4等多架eVTOL颁发特殊适航证,其中飞行汽车Model A由Alef Aeronautics推出,该公司获得由马斯克创立的SpaceX投资。Model A于2023年6月取得特殊适航证,限用于展览、研究和开发等飞行目的,预计将于2025年量产交付。

风险因素

低空经济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eVTOL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产业发展依赖于政策支持,若后续低空经济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可能会影响eVTOL商业化进程。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eVTOL构型多样,技术路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eVTOL的续航、成本与航空电池能量密度、循环次数高度相关,若航空电池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可能会影响eVTOL商业化落地的节奏。

假设不及预期:eVTOL行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本文关于eVTOL商业化落地市场空间等测算结果一定程度上基于分析师的假设,如若未来实际情况不及假设预期,相关测算可能与 eVTOL 实际商业落地进展产生差异。

内容来自研究报告:《eVTOL是低空经济的最佳载体》

报告发布机构:国投证券

报告发布时间:2024年5月14日

分析师:徐慧雄

执业编号:S1450520040002

邮箱:xuhx@essence.com.cn

分析师:李泽

执业编号:S1450523040001

邮箱:lize@essence.com.cn

联系人:者斯琪

执业编号:S1450123070037

邮箱:zhesq@essence.com.cn

推荐阅读

【智能汽车行业重磅深度报告】

【国投汽车|重磅深度】Sora的诞生对智能驾驶行业的影响 2024-02-26

【国投汽车|重磅深度】2024年智能驾驶年度策略:自动驾驶开始由创造型行业转向工程型行业 2023-12-28

【国投汽车|重磅深度】2024年整车策略:行业格局向好,智能化&全球化加速变革 2023-12-18

【安信汽车|重磅深度】从特斯拉迭代历程看智能驾驶算法升级趋势 2023-08-06

【安信汽车|重磅深度】AI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2023-05-04

【安信汽车】智能汽车2023年度策略(Ⅰ):座舱迈入2.0时代,车机域控格局或将再重塑 2022-12-12

【安信汽车】线控底盘: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各环节将迎加速量产期 2022-10-29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为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投证券”)研究中心汽车团队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推送内容仅供国投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为避免订阅号推送内容的风险等级与您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若您并非国投证券的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使用本信息。国投证券不会因为任何机构或个人订阅本订阅号或者收到、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订阅号推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接收人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本信息作者及其所在团队及国投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推送内容版权归国投证券所有,未经国投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删节、修改、复制、引用和转载,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

团队介绍

专注对核心赛道、核心公司的深度研究,持续践行“将有价值的深度研究做到极致”的研究理念

2023年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汽车行业 第5名

2023年 水晶球最佳分析师汽车行业(公募) 第1名

2023年 上证报最佳分析师汽车行业 第2名

2023年 新浪金麒麟最佳分析师汽车行业 第5名

团队成员

席分析师:

徐慧雄,首席分析师,重点覆盖:汽车整车、零部件、两轮车,电话:17521216970。

汽车智能化:

李泽,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重点覆盖:智能汽车全产业链,电话:18392351441。

者斯琪,覆盖智能化板块,电话:18935809032。

整车&商用车:

夏心怡,覆盖小米&华为&长城,电话:13761770429。

高望集,覆盖商用车,电话18827077533。

零部件&两轮车:

何冠男,覆盖零部件板块,电话:13262553170。

支露静,覆盖零部件板块,电话:18374807018。

宋金治,覆盖零部件板块,电话:15301422730。

唐英韬,覆盖两轮车板块,电话:1662129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