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回复@icefighter: 竞争的边界变得模糊,奢侈品牌(精神属性)和依赖规模优势的低端品牌都不好被替代,不上不下的中间品牌最难受,星巴克“卖一种生活方式”是最典型的例子,前几年有一个词来形容这类消费,叫“轻奢”。。。//@icefighter:回复@福爸:那些喝星巴克的人,为什么降级到瑞幸咖啡了呢?
还不是价格差距太大,从30元到10元,打了三折,多香。
美国统计数据,只有烈酒和烟草,完全没有自有品牌的份额。其它品类或多或少,都开始替代了。
可乐,难道真的不怕自有品牌?
那是扯淡。如果可乐30元一罐,我渠道10元一罐,保证大把人买。
可乐的核心竞争力是便宜,如果要在全世界铺开卖可乐,它的成本已经是最低的。
如果可乐3元一瓶,你渠道2.5元一瓶,这个差价太小,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更何况,你成本不如可乐,人家也可以降价。
2023年全城市等级(县级及以上城市),饮料类目(不含包装水、乳制品等)销售额Top100的SKU(600ml及以下规格、单件不包含套组、箱等组合包装形式)中,3元以下产品仅有10款,占比为10%。其中可乐公司的产品是最多的。
引用:
2024-04-29 19:44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读书的一个错误,计数器陷阱。
我现在读书也很少给自己计数,设定读书目标,因为依靠计数来读完的书再多,也没有意义。
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目标有两个:
第一个,书中的观点,具体应用到我们工作,生活当中有什么用?该怎么用?
应用场景的思考很重要,否则...

全部讨论

05-06 19:14

你这个回复在点子上了,有种可能我们在走日本第三到第四消费时代的老路,即他们说的消费降级,不过我观察中西部其实反倒有可能消费升级,这也正好跟产业转移对应,只是大城市的人不理解,认为三四五线的人喝蜜雪冰城、用拼多多就算消费降级,其实他们以前可能消费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