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太“轴”,通威太“狡猾”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37喜欢:55

——————————

当前的光伏产业,到了最考验光伏企业智慧的时候。

为什么是最考验光伏企业智慧的时候?

当前的光伏产业,面临惨烈的产业整合,更面临决定企业不同维度的产业升级;当前的光伏产业,来到了“无人区”,来到了中国企业都还没来得及适应的时代,前进路上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只有企业智慧能够帮助企业前行。

对此,关注光伏产业10多年的老红感觉尤为突出: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确定,能看清明天的方向,却看不清通往明天的最佳路径,更看不清明天的结果。但有一点却看得很清:企业选对了,一战成名。选错了,一败涂地。选择了,就选择了本轮产业整合后活下来的企业排序,这个企业排序未来10年轻易不会变化。

当前,主流技术方向不确定,光伏企业却又必须选择,此时资本规模很可能反而害了你。不像过去,不同时期技术路线确定、加工装备确定,光伏企业不需要太多选择,只需要拼尽资本规模。

当前,加工链每一环节都有不确定,硅料有棒状硅、颗粒硅之争,电池片有Topcon、HJT、XBC之争,组件有尺寸、单面双面之争,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做生死选择。不像过去,晶硅与薄膜之争,大家很容易站队晶硅,单晶与多晶之争,除了阿特斯,大家也很快站队单晶,只有快慢之分、没有生死选择。

当前,光伏企业干什么都像选盲盒,有多种可能。就说到美国去投资建厂这事儿吧,去还是不去?去了是全资还是合资?谁也不知道三年后的结果是什么。不像过去,结果就摆在那里,只要有足够规模、低成本的钱,你就赢定了。

当前的光伏加工业,不缺技术,更不缺资本,缺的是确定取胜的企业智慧。

当前光伏企业都有那些智慧表现?

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无论对错,坚定地选择一种技术路线方向;一类是生怕选错,小心翼翼地选择一种技术路线为主、一种技术路线为辅。前者的代表有晶科和隆基,只是晶科不那么“轴”,先挣钱就好,隆基则是太“轴”,不挣长期的钱不行。后者的代表是天合、晶澳通威,只是前两者不那么“狡猾”,多一种选择就行,通威则是太“狡猾”,所有可能都要选择。

隆基的太“轴”是因为“老大思维”突出,宁可错失市场,也要不惜付出巨额成本,只选一种能够一统天下的技术路线。就像前两天李振国说的“五六年之后。BC一定是市场的完全的主流”,结果是隆基2019年Topcon技术研发领先但不量产,2022年才迟迟选择BC却又一时不能量产,不但失去了出货量第一、市值第一的位置,还沦为龙头企业中亏损最严重的。

通威的太“狡猾”是因为风险意识突出,通威做事的一贯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可这一次不是,因为看不清,选择了不惜承担巨大成本也要每一种可能都试试。“从通威目前跟踪的HJT,XBC,钙钛矿等路线电池片技术来看,通威极有可能会上60G的HJT产能,并且分三期投产,逐步升级改造”。首先是什么都要跟踪,其次是60GW的产能还要分3期投产,真是“狡猾”之极。

因为隆基通威行事都很极端,极端到老红用词只能是“太”,而不是“有点”。

如何看当前这两种智慧选择?

自信的表现。当前的产业整合,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惨烈。对于惨烈的程度,李振国说过:“当时我们预计组件价格可能会降到1.2或1.3元,极端情况下会降到1元”,可他没想到会降到0.8元以下,甚至会降到0.6元;而对于惨烈的长度,李振国说过:“目前还说不太清楚”,老红以为它会比许多人想的时间还会很长。在这种背景下,减少风险系数才是最重要的。可是隆基通威偏偏选了风险系数更大,他们觉得能够把控风险,这是自信。

“成功的人都是极度偏执的人”。我们在企业界、艺术界都看到一个现象,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极度偏执的人。企业界如乔布斯、马斯克,艺术界如梵高、毕加索。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还总结性的写过一本名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书。在当前惨烈的产业整合中,最少成本地选择确定性最大很重要,可隆基通威偏要最大成本地选择确定性最大,非要走极端,这是偏执。

“狡猾”让人放心,“轴”让人不放心。光伏产业正在经历十几年从未有之大变,险象环生,此时企业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身段柔软而不是僵硬,应该是根据变化而变化而不应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高度重视隆基通威,比较他们此时的选择,老红会觉得太“轴”会让人担心,太“狡猾”则让人放心。

其实做股票不也是这样吗,既是历史将证明隆基通威都是智慧、选择正确的,但也不能否认在一轮长期大跌的股市中,太“狡猾”一定少亏钱,太“轴”一定多亏钱。

参考资料:

通威最大的风险在哪里?会不会被ST?》

《765.18W! 全球组件最高功率纪录再次被刷新》

《专访李振国:BC电池三年后产能将达到100GW》

红炜

2024.6.6.

相关文章

光伏二代,你爸喊你们回家接班

Firstsolar打脸中国光伏产业

光伏圈 那个“疯狂投入”的人去了美国

隆基的思维没毛病

“做时间的朋友” 张磊是用来说的,光伏企业是用来做的

光伏企业终于开始不赚钱了

美国能否成功重建光伏本土加工的几个视角

当前光伏技术之争一定是你死我活吗?

为什么中国光伏成为世界第一?

光伏产业整合啥时见底呀?

阳光电源凭什么让资本偏爱?

阿特斯用5亿美元证明了什么?

《光伏下午茶》竟然2000期了

晶科“有两把刷子”

光伏股票和光伏产业走势反着,谁错了?

袁海洋:美国人两年后就不会再买进口组件了

精彩讨论

知行不貳06-23 12:18

老红,我说点不客气的,只对事,不对人。
你的头衔是“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首席光伏产业研究员”,可你在雪球发的文章里大多是消息的收集和一些片汤话。
“当前,加工链每一环节都有不确定,硅料有棒状硅、颗粒硅之争,电池片有Topcon、HJT、XBC之争,组件有尺寸、单面双面之争,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做生死选择。”
硅料环节两种技术可以看得出来,各擅胜场,可以掺合着用。
电池片这里列举的三种技术并不是并列关系,t、h这都是电学方面的技术,是钝化类型,x是金属化互联的终极方案,是光学优化的极致。隆基的领导层说bc是终极方案,其本意指的是在光学方面的优化的终极方案,不管钝化路线选了哪种,最后都会不约而同的走向背接触。而在电池背面,选择哪一种钝化都是可以的,效果差距不大,只是工艺难度各自不同,最后就会形成tbc,hbc这两种从外观上看殊途而同归,从钝化效果方面看不分伯仲的终极方案。
$隆基绿能(SH601012)$ 选择了自研复合钝化(hb)+背接触(bc),就是直接跨过一代跨到了晶硅的终极方案上,已经比单纯的topcon、hjt领先了一代。
(如果不是前两年发现topcon的设备已经扩散到很多厂家都可以出整线,隆基也不至于选择跨过这一代直接走向晶硅终极。)
也正是因为从结构设计上已经比topcon、hjt领先一代,hpbc在电学方面至少可以不断吸收业界的研究成果保持齐头并进,然后再利用自己正面2.27%的光照优势来在整体的功率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这就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
组件尺寸没什么做得更大的必要了,受限于集装箱的尺寸。
单面电池除非在特定细分场景不然肯定是不如双面电池了,这个也不用再争。
“而对于惨烈的长度,李振国说过:“目前还说不太清楚”,老红以为它会比许多人想的时间还会很长。”
现阶段行业的现金失血烈度超过了之前能够想象的极限。
我有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养了十只猪,但突然间发现市场上牛肉太便宜,猪肉不好卖了,继续养着这么些猪,每天吃饲料还要运营费用,已经入不敷出,于是我决定挑出体质最好的五头猪留下,其他的猪宰掉清仓。
如果我选择割在静脉上缓缓的流血,猪相对不会那么痛苦,放血的时间也就会比较长,还能听到猪不停的哼哼唧唧。
而如果一刀砍在脖颈的大动脉上,会发出猛烈的一声惨叫,血喷到三米高,剧烈挣扎,然后快速死亡。
要做到血流的快,又挺的时间长,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动脉上放血,但是口子开的不要太大,然后在静脉上扎上输血管,让外界不断的输送血液进来和流失的血液达成一个平衡,最后输血和流血不平衡的猪先死掉,然后活下来的猪也就不用再失血可以独占饲料槽,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互联网企业的烧钱竞争模式,美团饿了么外卖巨头,滴滴快车出行巨头,ofo摩拜单车巨头、都是这样烧血过来的。
在组件价格突破8毛,全环节亏现金流,烈度已经超过预期的当下,又掐断在二级市场融资的途径,外界有这样给公司不断输血来烧死友猪的吗?如果没有,那么烈度强就不可能时间长,何来的“会比许多人想的时间还会很长。”呢?
请指教

四月鹿06-24 14:16

标题写反了,隆基太狡猾了,大玩资本运作和套现,老板赚的盆满钵满,富得流油。通威相比起来就太轴了,大部分精力聚焦在自己的业务上。

一人一个世界06-23 08:59

HJT和TOPCON都是过渡路线,老红作为光伏行业资深自媒体做出对隆基和通威的判断,有点让人意外。TOPCON在正常的情况下回本周期为6年,如果隆基2021年大量投入TOPCON,根本就收不回投资,何况目前都亏损的情况下,回本更是遥遥无期,以隆基所处的舆论环境,自媒体会大肆渲染隆基大量投资的产能会成为历史包袱,会被谁谁颠覆。隆基的做法对股东,对企业是最负责的,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投资收不回成本是最不负责任的,以前这样做(不创造价值)是因为缺钱了可以稀释股东权益增发股份融资,现在融资收紧了,不创造价值就没有钱投入新技术新产能,就会被淘汰,退市。关于隆基的选择可以参考治雨这篇网页链接,关于谁亏的多,那要取一个时间段来看,如果从最高点算下来,我看是半斤与八两的区别。$隆基绿能(SH601012)$

伟星股东06-23 11:21

2023年上半年,很多人赞扬隆基的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好样的;
2023年下半年,市场开始认识到这轮周期的一些特点,比如卷价格太厉害,去产能太顽固,多技术路线并行等,开始推测隆基可能犯了一点短期的“错误”;
2024年上半年的现在,有人开始怀疑隆基太“轴”。
光伏的扩产周期要多久?科学研究、工艺验证和正式投产的速度赶不上我们写文章的速度,更没有我们内心焦虑来得快。谁是真正的长期主义?相对而言,隆基管理层才是真正的坚守,不因外部这些议论甚至短期业绩而失去方向。坚守长期主义并不是“轴”,坚守短期利益的才是真正的“轴”!
说到利润,topcon去年才带来一些收入,占领了一些市场,但什么是真正的利润?财务账面上的数字吗,我觉得不是。topcon的折旧周期还远没结束,PERC的折旧甚至都还没完成,这个时候谈利润,又有多大价值?有人赚了现金流,有人赚了短期“利润”。
不知道隆基未来会不会胜出,只是相信管理层能坚守能力圈,知行合一,坚持长期主义,远比朝令夕改、急功近利要来得正确、靠谱。如果投资者一样是长期主义,则同心者同路,脚下暂时的泥泞改变不了长期的结果,一起到达下一个目标。如不然,早点分道扬镳是上策。
$隆基绿能(SH601012)$

老红看光伏06-23 21:02

谢谢关注!已经退休数年,几次要去掉那头衔都未成功,还挺麻烦。至于本轮产业整合的拐点,各说不一,我那句话是针对业内有位专家说“比大家想象的短”

全部讨论

老红,我说点不客气的,只对事,不对人。
你的头衔是“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首席光伏产业研究员”,可你在雪球发的文章里大多是消息的收集和一些片汤话。
“当前,加工链每一环节都有不确定,硅料有棒状硅、颗粒硅之争,电池片有Topcon、HJT、XBC之争,组件有尺寸、单面双面之争,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做生死选择。”
硅料环节两种技术可以看得出来,各擅胜场,可以掺合着用。
电池片这里列举的三种技术并不是并列关系,t、h这都是电学方面的技术,是钝化类型,x是金属化互联的终极方案,是光学优化的极致。隆基的领导层说bc是终极方案,其本意指的是在光学方面的优化的终极方案,不管钝化路线选了哪种,最后都会不约而同的走向背接触。而在电池背面,选择哪一种钝化都是可以的,效果差距不大,只是工艺难度各自不同,最后就会形成tbc,hbc这两种从外观上看殊途而同归,从钝化效果方面看不分伯仲的终极方案。
$隆基绿能(SH601012)$ 选择了自研复合钝化(hb)+背接触(bc),就是直接跨过一代跨到了晶硅的终极方案上,已经比单纯的topcon、hjt领先了一代。
(如果不是前两年发现topcon的设备已经扩散到很多厂家都可以出整线,隆基也不至于选择跨过这一代直接走向晶硅终极。)
也正是因为从结构设计上已经比topcon、hjt领先一代,hpbc在电学方面至少可以不断吸收业界的研究成果保持齐头并进,然后再利用自己正面2.27%的光照优势来在整体的功率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这就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
组件尺寸没什么做得更大的必要了,受限于集装箱的尺寸。
单面电池除非在特定细分场景不然肯定是不如双面电池了,这个也不用再争。
“而对于惨烈的长度,李振国说过:“目前还说不太清楚”,老红以为它会比许多人想的时间还会很长。”
现阶段行业的现金失血烈度超过了之前能够想象的极限。
我有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养了十只猪,但突然间发现市场上牛肉太便宜,猪肉不好卖了,继续养着这么些猪,每天吃饲料还要运营费用,已经入不敷出,于是我决定挑出体质最好的五头猪留下,其他的猪宰掉清仓。
如果我选择割在静脉上缓缓的流血,猪相对不会那么痛苦,放血的时间也就会比较长,还能听到猪不停的哼哼唧唧。
而如果一刀砍在脖颈的大动脉上,会发出猛烈的一声惨叫,血喷到三米高,剧烈挣扎,然后快速死亡。
要做到血流的快,又挺的时间长,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动脉上放血,但是口子开的不要太大,然后在静脉上扎上输血管,让外界不断的输送血液进来和流失的血液达成一个平衡,最后输血和流血不平衡的猪先死掉,然后活下来的猪也就不用再失血可以独占饲料槽,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互联网企业的烧钱竞争模式,美团饿了么外卖巨头,滴滴快车出行巨头,ofo摩拜单车巨头、都是这样烧血过来的。
在组件价格突破8毛,全环节亏现金流,烈度已经超过预期的当下,又掐断在二级市场融资的途径,外界有这样给公司不断输血来烧死友猪的吗?如果没有,那么烈度强就不可能时间长,何来的“会比许多人想的时间还会很长。”呢?
请指教

HJT和TOPCON都是过渡路线,老红作为光伏行业资深自媒体做出对隆基和通威的判断,有点让人意外。TOPCON在正常的情况下回本周期为6年,如果隆基2021年大量投入TOPCON,根本就收不回投资,何况目前都亏损的情况下,回本更是遥遥无期,以隆基所处的舆论环境,自媒体会大肆渲染隆基大量投资的产能会成为历史包袱,会被谁谁颠覆。隆基的做法对股东,对企业是最负责的,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投资收不回成本是最不负责任的,以前这样做(不创造价值)是因为缺钱了可以稀释股东权益增发股份融资,现在融资收紧了,不创造价值就没有钱投入新技术新产能,就会被淘汰,退市。关于隆基的选择可以参考治雨这篇网页链接,关于谁亏的多,那要取一个时间段来看,如果从最高点算下来,我看是半斤与八两的区别。$隆基绿能(SH601012)$

标题写反了,隆基太狡猾了,大玩资本运作和套现,老板赚的盆满钵满,富得流油。通威相比起来就太轴了,大部分精力聚焦在自己的业务上。

2023年上半年,很多人赞扬隆基的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好样的;
2023年下半年,市场开始认识到这轮周期的一些特点,比如卷价格太厉害,去产能太顽固,多技术路线并行等,开始推测隆基可能犯了一点短期的“错误”;
2024年上半年的现在,有人开始怀疑隆基太“轴”。
光伏的扩产周期要多久?科学研究、工艺验证和正式投产的速度赶不上我们写文章的速度,更没有我们内心焦虑来得快。谁是真正的长期主义?相对而言,隆基管理层才是真正的坚守,不因外部这些议论甚至短期业绩而失去方向。坚守长期主义并不是“轴”,坚守短期利益的才是真正的“轴”!
说到利润,topcon去年才带来一些收入,占领了一些市场,但什么是真正的利润?财务账面上的数字吗,我觉得不是。topcon的折旧周期还远没结束,PERC的折旧甚至都还没完成,这个时候谈利润,又有多大价值?有人赚了现金流,有人赚了短期“利润”。
不知道隆基未来会不会胜出,只是相信管理层能坚守能力圈,知行合一,坚持长期主义,远比朝令夕改、急功近利要来得正确、靠谱。如果投资者一样是长期主义,则同心者同路,脚下暂时的泥泞改变不了长期的结果,一起到达下一个目标。如不然,早点分道扬镳是上策。
$隆基绿能(SH601012)$

红总,其实通威和隆基企业基因差不多,都是在认真做经营的企业,通威当年切入硅料环节的时候,也差点成了先烈,两者都不那么狡猾但两者其实眼光都不错,只是现在光伏制造端惨烈,技术之争过于激荡,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对于行业来说,属于大乱世之中,您说这两家,都很有希望活下来

拜读完高见之后得到的结论是——谁都别选。

06-23 12:52

所谓的“轴”,实际上可能是对清晰目标和方向的坚定,所谓的“狡猾”,实际上可能是缺少清晰目标和方向的无奈之举。

06-23 09:52

请教老红,谈谈东南亚关停对大厂们半年报的影响

06-24 06:21

楼主你这认知在隆基亏的不冤,中国的各种行业头衔看来和幼儿园奖状的含金量差不多

06-23 12:45

读后感:老红在隆基亏了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