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专栏2——神经元:为什么知行很难合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6喜欢:20

西湖铸剑师,铸剑西湖专栏 ,《神经元:为什么知行很难合一》

(资料版权来源清华五道口,余剑锋老师,本人摘录,括号中为本人的个人札记与思考,本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些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阐述人为什么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上周我们探讨了为什么要学习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专栏1:为什么股票交易员喜欢行为经济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会有很多非理性的行为。这个模块我们要讲,这些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在哪儿。这个模块我们会用三个小节来讲人类行为的起源。这里面的行为包括了理性和非理性行为。这里面会涉及到很多脑科学神经元的问题,所以有点偏生物。

我们这个模块会讲三个东西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源:第一个是大脑神经元;第二个是荷尔蒙;第三个是我们的基因和文化。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非常非常多。但三个是对我们人的金融和经济决策最重要的因素。

1. 系统1与系统2

如果你学过传统经济学,你应该知道传统经济学里面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就是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它其实还有一个比较隐性的假设,就是人是知行合一的,他想干什么就会去干什么,至少在经济模型里面是这样的。但下面我要告诉你,其实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很多时候学行为经济学的人也会有类似的误解,他们认为人的非理性是因为他们无法理性思考。这里面我要告诉你,哪怕他能够理性思考,他也不一定能做到,不一定能够行动起来。当然,传统的行为经济学假设人不能理性思考,这样就会引起理性经济学的反击。他们会说,你不能理性思考,那我告诉你怎么理性思考,用贝叶斯公式思考。这样就导致他们这两拨人不停地争吵,喋喋不休。所以这一节的一个重点就是思考和行动是两回事,人们不一定能做到知行合一。

我举一个例子,假设在几百万年前,你在非洲草原上饿了好几天。你突然看到树上有个果子,应该会很想去摘它。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你的大脑某个地方受了损伤,阻止了一些神经递质的投影。这样的话哪怕你想去摘,你也不会去行动,这就是知行不合一。再比如说,同样你很饿。你看到一只鹿在你前面跑,这个时候你觉得你应该会拿个标枪去追它,但是一样,如果那些神经递质不分泌的话,你可能就不会去追它,哪怕你很饿。

那再说现在,比如说你现在有很多钱,你应该分散你的投资,一些钱投资在国内的股票上,一些钱投资在国外的股票上,而且由于国外的股票收益率有时候可能还挺高的,相关性跟我们国内的股票又比较低,这样就能达到很高的分散风险的目的。所以我们其实应该投很多钱到国外的股票上去。

但是你可能就不会这么做,你放弃了分散风险带来的各种好处。哪怕你知道这有好处,但是你还是不会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

智人捕猎和现代金融投资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时间跨度好几百万年,但是其实它们背后的根源是一样的,你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你知道要这么弄,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你可能就是不会这么做,这里面的原理都是下面要讲的。

那好,我们先看一下大脑的知出现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前面讲过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尼尔·卡尼曼。他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思考,快与慢》。在里面他提到一个概念,思考有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相对来讲不怎么费劲,非常地快,用直觉去思考;系统2更加偏理性,用逻辑思维,比较费劲地去思考问题。

人在很多时候,其实应该说是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系统1去思考问题,不会去用系统2,因为系统2非常费能量,如果你天天用系统2思考问题,你这个人就非常累,估计都已经不能存活了。

当然你可能读过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知道系统1、系统2,而且一般的行为经济学课堂里面可能也会提到系统1、系统2。

这里面我想强调一下,就是大多数标准的课堂里面都没有讲我们为什么会有系统1、系统2。大脑的根源是在哪儿,是哪些大脑部位负责我们的系统1、系统2?这里面主要涉及到两个部位,当然它们不是可以完全分开的,因为大脑各个神经元的运行都是很复杂的。2.什么在影响我们的“知”

第一个是我们大脑的杏仁体。大脑杏仁体基本上是控制我们情感的部位,反应也比较快。比如说,如果我在你面前晃一张照片,尤其是一张很愤怒的照片,在你面前晃个0.01秒、0.05秒。这个时候你都没有意识到,你看过这张照片,但是你的杏仁体的反应已经很大了,尤其是对愤怒的照片。这就说明我们的系统1可能跟杏仁体有关。

第二个部位跟系统2更加相关,是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这是相对较晚进化出来的东西。这个地方是负责我们的理性逻辑思维的。但用这个地方思考就比较费劲,比较费你的能量。基本上我们发现越群居的动物,前额叶皮层越大。这个地方要是受到损伤,就很难做长远的计划,就容易失去动力,容易满足当前的快乐。

前额叶皮层为什么对群居生活这么重要呢?前额叶皮层经常可以让你避免犯一些基本的社交错误。比如说过了国庆节一回来,你看见同事长胖了。这个时候你可能用直觉就想说,哇,你怎么又长胖了?但是话刚要说出口的时候,可能你的前额叶皮层就会控制一下。你会说,你是不是最近去韩国了,红光满面的。说这样的话当然适合同事之间交流、适合群居生活。

下面我们讲一个例子。在美国,其实种族歧视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黑人跟白人之间。前段时间有个报道,就是说有个白人警察对着一个手无寸铁的黑人连续开枪,把他给杀死了,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为这个白人警察真的种族歧视,很痛恨这个黑人?当时这个警察在法庭上是这么辩护的。他说他在黑暗之中看见这个黑人的手掏枪,所以就把他给杀了。但其实这个黑人掏的是一部手机。为什么这个白人会把黑人掏手机这个动作当成掏枪?这是我们下面要细细分析的。

因为杏仁体反应特别快,而且它能够绕过我们的前额叶皮层的行政许可,直接把手机看成枪。同时,杏仁体又会绕过我们的前额叶皮层,直接把刚刚看到的那个信息传递到我们的运动神经元,这个时候你的运动神经元直接就让你掏出手枪,开枪了。

当然这个例子中,这个白人因为下意识地要保护自己,导致他犯了严重的错误,引起了人命。这里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他错误地使用了系统1和系统2。我们思考维度上出现问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大脑杏仁体和前额叶皮层反应速度不一样。


(以上一段讲系统1和系统2非常重要,我们其实在做价值投资的时候,深入评估一个公司前景、业务发展、估值、市场认知的时候,其实是用系统2在思考,理论上只要是懂基本价值投资和估值的投资人,只要不犯太大的错误,基本上很少会犯错;其次哪怕犯错了,我们在雪球中批判性地思考别人的观点和信息,就不会有所偏颇。

但为什么我们仍然做不好投资,其背后的就在于短期的波动一直在影响我们的系统1。比如一个大幅低开,我们就如同看到一个突然冒出来的狮子和突然疑似把枪的危险分子,第一反应就是卖出跑路和夺路而逃;一看到一个大涨,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加仓加仓,追涨。这背后说是人性其实太笼统,更确切是说是人类几百万年遗传下来保护我们基因的系统1在股票市场中基本反映,非常正常。任何人看到大跌都会恐惧,看到大涨都会想去追,只不过优秀的投资人“克己复理性”,。用大量的修炼和自我控制来完成系统2对于系统1的控制。)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能犯这么多错误,进化没有把这些错误给纠正吗?这里面就要再次引进前面讲过的错配的概念。杏仁体反应快,不太准,有时候会犯错,但是不费能量;前额叶皮层的反应相对来讲比较慢,又非常费能量。在以前远古时期环境比较简单,可能很多时候用杏仁体反应快,它不会导致你犯太多的错误,犯错误引起的成本也不高。

举个具体的例子。假设你上个星期在非洲草原上走路,有很多草丛。突然你看见草丛一动,然后发现就有狮子过来追着你。你很幸运,逃掉了。再过一个星期,你又去其他的地方,同样看见草从一动。这个时候你的杏仁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恐惧害怕,拔腿就跑,根本就不会用理性思维去考虑这个问题。有可能,这个时候只是风吹了一下,你犯错了。没有关系,你犯错就是多跑了几步,锻炼一下身体。但是你想,如果你这个时候还用理性思考,这次换了一个地方,所以可能是风吹的原因,用贝叶斯公式推断一下,用你的前额叶皮层去仔细思考一下,这个时间会很久。如果真的有狮子出现,你可能就被吃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用杏仁体反应直接让你行动,是帮助你生存的一个机制。由于杏仁体反应过快,导致白人警察直接用枪杀了一个黑人,这就是一个错配的问题。

当然这种错配在投资抉择中其实有更多的体现,因为投资抉择是我们祖先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比如最近一些研究就发现,脑残的人其实收益率反而比正常人高,当然这里面“脑残”不是指他真的脑残,只是那些控制他大脑情感的部位有残疾。比如说一个人的杏仁体受了一些损伤,但控制他大脑逻辑思维、理性推理的前额叶皮层并没有受到损伤,所以这些人的智商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控制他情绪的那一部分大脑受到一点损伤,这些人其实将来的投资收益率反而会更高。


(这里就是印证了我的观点,杏仁体和系统1有关,杏仁体受损,系统1也会受损,这个人就不被短期波动所控制)


再比如上节课我们讲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最后通牒游戏,做实验的人给了我和你100块钱,决定我们两个人之间怎么分,我是提出分钱方案的人,你是决定同不同意的人。比如我说我拿90块,你拿10块。你说同意,我就拿90块,你拿10块。你说不同意,我们俩一分钱都没有。

如果我真的提出一个我拿90块,你拿10块的方案,你是个正常人的话,可能你的杏仁体反应立马就很激烈,觉得非常不公平,心跳也加快,说不定直接把我这个方案给拒绝掉,导致我一分钱也没有,你也一分钱没有。但是如果你的杏仁体受到损伤,你反而能控制你冲动的情绪,因为你的杏仁体不会反应。这个时候就是负责理性的前额叶皮层来反应,如果你拒绝了一分钱都没有,还不如接受。这样反而让你在这种游戏中能够挣到更多的钱。

这个实验还有下面更有意思的东西,就是把这个实验分成人跟人做实验和人跟机器做实验。比如说,如果我提出一个90块和10块的分钱方案,我拿90块,你拿10块,因为我是一个人,你这个时候反应会非常激烈,你拒绝我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你有70%的概率拒绝我。但如果我把这个方式换一下,让机器来随机地决定分钱,然后跟你来做一个分钱游戏。结果如果机器提出90块和10块的分钱方案,这样的话,你的杏仁体反应就没有那么激烈,你接受这种分钱的概率其实是非常高的,是60%。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个最后通牒游戏只是个很简单的游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类似的结果。比如说前面讲过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杏仁体受到损伤的人,投资收益率反而高。高出多少呢?跟正常人去比,基本上要高出13%左右。这也证实了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投资不是一个智商160就能够战胜智商140的游戏。一旦你智商正常,你最需要的是能够控制让你冲动的情绪,因为这些让你冲动的情绪会导致你在投资中犯错。


3.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行”

下面我们要讲行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前面我们讲知行不合一,就算你特别饿的时候看见一个猎物在你前面,你知道要去打猎,但是当你的大脑里面有一种物质不分泌,或者没有被投影出来,你可能也不会去打猎。这个物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多巴胺。

很多人对多巴胺有些误解,觉得这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源泉。其实多巴胺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让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

在1953年,加拿大有两个心理学家James和Peter,当时他们在老鼠身上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先把老鼠关在笼子里面,饿它一段时间,等它非常饿时,在笼子两端都放了些食物,先把老鼠放在中间。这个时候老鼠自然就会往两边跑,然后去吃食物。但就快要跑到食物跟前,你在老鼠头上电击一下。这个时候老鼠就不去吃东西了,停在那边,继续等待被电击。

之后很多科学家就在人身上做类似的实验。在老鼠大脑相对应的人的大脑部位种上电极,然后你发现人可以去按开关,去电击自己。实验发现这些人特别喜欢电击自己,控制不住,哪怕整个人都已经完全没力气,还会不停地电击自己。如果你把电源给关了,他会很焦虑。所以这个时候科学家就把这个特殊的部位叫做“奖赏中心”。人去按这个电源电击自己,觉得会受到奖励。

奖赏中心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呢?原来那个地方会分泌一种物质,叫多巴胺。多巴胺不会直接导致快乐,而是让你对奖赏有一种预期。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会,如果你要计划去夏威夷旅游。你在计划这个旅游的时候,在网上看各种照片,你确实会很开心、很快乐。你真的去的话,也会开心。但是其实有时候没有你在计划的时候那么开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在计划的时候已经对奖励有个预期。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分泌多巴胺,给你带来一些快乐的感觉。

那多巴胺起什么作用呢?它在进化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有一些科学家在猩猩身上做了一些类似的实验,我讲一下这个实验的一些细节。

大概是这样的,如果灯一亮,这个时候猩猩就要去工作,拉十下杠杆,然后就会出现一个葡萄干,猩猩就可以去吃。后来发现灯一亮,猩猩就会分泌很多多巴胺,工作的过程中反而没有什么多巴胺的分泌,吃东西的时候会分泌一点点,它也会贪心。但是分泌多巴胺最多的时候是灯一亮的时候,然后它就去工作了。

下面有一个实验,是把猩猩大脑的伏隔核那个部位弄损伤了。弄伤之后多巴胺就投影不过来。灯一亮,它就不分泌多巴胺了。这个时候发现猩猩就不去努力工作,它就没有葡萄干吃了。当然这个时候如果做实验的人把一个葡萄干给猩猩吃,猩猩还是很喜欢,嘴角会露出微笑。所以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多巴胺确实是我们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的一个动力。

下面回到我们前面讲过的知行不合一的例子。比如说智人摘果子或者是去打猎,哪怕你很饿的时候,你知道要去打猎,知道要去摘果子。但是如果你的大脑里面受了一些损伤,导致你不分泌多巴胺,或者多巴胺投影不到适当的位置。你这个时候哪怕知道要去做,也不会去做。

好,理解了多巴胺的功能,我们再回到前面讲的金融投资的那个例子中去。我们这个课既然是行为经济学,所以最后肯定要用在经济行为中去。我们不会做到完全分散风险的投资,很多时候我们的投资风险太集中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多巴胺其实是有关的,跟我们的杏仁体也是有关的。

从刚刚的老鼠和猩猩的实验中,我们基本发现,多巴胺分泌越多,你就越开心,你对将来奖赏的预期就越高;反过来如果一个投资机会让你分泌的多巴胺越多,你就会越喜欢它,你就越容易去投资它。像国外的股票投资,它相对来讲,让你分泌的多巴胺会少一点,这样你可能就不太愿意投资,你可能都没意识到你分泌的多巴胺会少,但是现实中就是这样的。

(这里很好地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做短线和做空的根本逻辑:短线交易带来的多巴胺大量分泌。杂谈中国交易者结构:A股网游论 中阐述这个现象,但是其背后逻辑没有仔细分析,其一方面是短线交易的存在一定的高端玩家收割低端玩家,会有一定的能获取收益的假象,另一方面就是多巴胺的贡献。无数的人号称职业炒股,结果几年下来几万块还是几万块,大好人生浪费在虚幻的红绿K线上,中了多巴胺的陷阱了。

价值投资看起来很枯燥,很无聊,一点也不有趣,都是很理性的算计和思考,但这样没有多巴胺驱使的投资才是好的投资。)


你还记得前面我讲过,我们不愿意去分散风险,不愿意去买国外的股票。那这是为什么呢?请想象一下下面一个场景。比如说有个盒子A,里面有10张红牌、10张黑牌。如果你随机抽了一张红牌,就会得到1万块钱的奖励。这个时候你知道你有50%的概率,有1万块钱的奖励。那盒子B里面有20张牌,其中有些是红的,有些是黑的,但是你并不知道有多少张红的,有多少张黑的。如果你从中抽了一张红牌,一样也会有1万块钱奖励,这个时候你想你会从盒子A里面抽,还是盒子B里面抽?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从盒子A里面抽,因为A里面,你是知道有50%的概率会有1万块钱的奖励,B的话你不知道这个概率。其实平均来讲也是50%,但是你还是不喜欢盒子B。

这里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盒子A是给你带来确定的风险,盒子B是给你带来不确定的风险,我们叫做模糊风险。一般的人都会对模糊风险有一种厌恶,这也是有进化论的原因的。因为模糊的东西都是一些比较陌生的、新的东西。如果在以前,一个新的东西、新的事物过来,你都会比较警惕,因为陌生人可能会直接抢你的东西,或者是给你带来一些疾病。因为是陌生的东西,给你带来疾病你还没有抵抗力。所以说正常人在长久进化过程中,相对来讲都是对模糊的东西比较厌恶、比较警惕的。那用在投资中的话,虽然没有任何原因表明,选盒子A一定要比选盒子B好。但是,由于对模糊这种东西的厌恶,导致你会选择A。

大脑有个部位叫做腹侧纹状体,这个地方是接受多巴胺的地方。基本上很多多巴胺是在大脑的一个叫做伏隔区里面去合成,合成之后投影到腹侧纹状体上,所以说如果你的腹侧纹状体接受的多巴胺越多,基本上表示你对将来的预期越高。

当你看到盒子A和盒子B这种投资机会的时候,你会发现盒子A这个投资机会给你分泌的多巴胺会更多,你的腹侧纹状体反应会更大,就相当于相对盒子B,你对奖赏的预期是更高的。但如果是盒子B的话,你的腹侧纹状体接受的多巴胺就低了,相对来讲你感觉到给你带来的奖励没那么多,所以你就不投资它。

如果我们把刚刚在盒子里面抽牌的例子,换成现实生活中股票中的投资,那我们就回到最前面的这个例子。就是说国外的股票相对我们国内的股票来讲,风险更加模糊,没有那么熟悉。

哪怕是专业人,比如说金融学教授,可能他也不能够避免对模糊风险的厌恶而导致他犯一些错误。我讲一个例子,我自己身边的朋友,一位金融学教授。他自己做的研究是数字货币、区块链这些东西。他的研究成果还不错。但是我发现,他把他的大多数工资都用来买数字货币,因为他对数字货币这个行业比较熟悉,对其他的行业可能就没那么熟悉。所以他对其他的行业可能有点模糊风险厌恶。

但这样的话,我觉得他是完全没有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将来数字货币不行了,区块链技术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他的那些论文其实发表起来就很难,影响力也会差,对他来讲事业上就有很大的打击。同时,他在数字货币上的投资可能会亏很多钱,这样的话就带来双重的打击,因为没有分散风险。所以你看,很多时候人对模糊风险的厌恶,是一个人性的东西、本源的东西,不是说你受过很多训练就能够克服的。当然我们意识到这个东西之后,可以尽量去克服。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一些智能投顾、程序化交易,说不定可以让我们尽量去纠正一些错误。

总结:

如果要理解人犯错的根源,我们一定要把知和行给分开。从知这个维度上来讲,我们主要是有系统1和系统2,可以说是杏仁体和前额叶皮层这两个东西的交互作用,一个反应慢、一个反应快,导致你可能在知上会犯错误。 从行的角度上来讲主要是因为多巴胺的原因。由于多巴胺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我们知道要怎么做,但是不会去做,知行不合一。

全部讨论

2020-05-02 05:50

归根结底,炒股是一个人的事,不同理论的人讨论反而容易跑偏。。。把天聊死是种什么体验,好像说得就是我。。。命盘里如果显示容易被朋友坑,就不要和朋友讨论股票,也不要和朋友有金钱来往,更不要合伙开业。。。

2020-05-01 21:51

这么长居然一字不差的看完了

2020-05-14 08:23

2020-05-01 23:24

很赞,讲得很清楚,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