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错书:投资路上最大的隐形障碍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8回复:113喜欢:390

咱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投资中的偏见或观点到底源于何处呢?我想这个答案不一而同,关于这点,我也曾有意进行过大量调研。

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前,我就有意在跟别人的沟通或观察中,去留意到底是何种东西在支撑着别人的观点或偏见,当然,这个观察对象也包括我自己,为何要做这样一件看似很无趣的事呢,也是为了探寻市场偏见形成的底层机制,我发现这个底层的偏见来源,并非都是来自理性,更多是人们在其经历、耳闻、经验中的“条件反射”。

拿自己来说,我对纺织厂一向有深深的偏见,甚至不曾投资过任何纺织公司,但当我真正自我观察及深度剖析为何会这样时,我发现这个结果有些荒诞。

我开始深度回勾关于对纺织厂心智形成的一些记忆,在我年少时期,就听过镇上不少纺织厂破产的耳闻,也有不少身边人所常谈的纺织厂亏多赚少的经历,在加上所读的很多投资书籍中,大都对此没有特别褒扬甚至是批判,久而久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造成了我深深的偏见,从而进一步影响我的投资决策,但事实是,我压根就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由此,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碎片化的、浅层次的信息熬鹰,形成了我深深的偏见,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种原因。

其次,就是我投资生涯中,对重资产模式的转变,我转变对重资产的偏见,也是走了一些弯路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我对重资产模式的偏见达数年,为何会形成这种偏见呢?我曾对此进行了深度的记忆回勾及反思。一言概之,误信了所谓权威书籍,应该说,关于重资产的所有观点和认知,都是来自于书籍之上,而当我再次翻阅那些关于重资产的模式描述时,那种抽鞭入骨的批判跃然纸上,由此,我的认知世界就刻上了一句话:任何重资产企业都不可以投资。

而人性的bug就在这里,那就是你根本不会去怀疑它、质疑它,你不会,你会想当然认为它就是对的,因为你在潜意识就认为书籍就是权威,是不会骗人的。

而当我博览书海后,却越发察觉一点,那就是越是水平低的人,他们在书籍中的一些观点就会越绝对、越极端,好像不按它所说的去做就要倒霉似的,而相反,那些越高水平的大师所写的书籍,其内容反而越谦逊,并未有那种指点江山的狂傲,它们更多是一种案例启发、商量、参考观点式的一种语气。

比如说某书籍先开明正义表达“重资产模式不可投资”的语气非常肯定的论点,然后下面再找出几个案例去验证,某某重资产企业因为资本消耗过大、折旧过多、债务过高等导致破产等,很多人在看完这样一个看似很系统的论证之后,会立马被说服,加上潜意识对权威书籍的认可,由此,很容易就接受这种认知,它让我们在骨子里认为商业就是绝对的,是可以有百分百答案的,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咱们的固有偏见,终生去找寻百分百胜率的神秘药方,最重要的是,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会抱着这种错误偏见去投资及看待问题。

尤其是我见到有些呆会计在财报书里,半辈子出不来,我之前跟一个朋友谈论我持有的某公司,没想到他对这家企业偏见极深,主要原因就是这家企业财报中的流动比率在他眼里根本不合格,所以他对这种随时有破产风险的企业极力批判,我不管如何说企业特殊的生意模式都无计于事,我似乎能觉察到,朋友已经被书籍上的认知所深深绑架,当然,人性上的bug也决定了他不会怀疑这个认知。

而那些真正的企业研究大师,他们的观点和说辞语气,就没有那么极端和绝对,比如我最欣赏的吉姆柯林斯,他及其调研小组,历时近十年,通过独家对企业的跟踪调研,以及数不尽的资料分析,写成了经典的《基业长青》和卓越系列,我在读这些书籍时,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在某些重要的论点上面充满了谦逊,哪怕在我看来无比有说服力的“刺猬理念”和“三环理论”,他都主动进行了自我质疑,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

可以想象,一个真正长期通过深度调研来分析企业的人,告诉我们,在商业中没有绝对的理论可以保证企业必然会怎样,这就是真正的好书,事实求实的用自己的调研去说明一些问题,而相反,那些从未有过商业阅历的作者,他们却在纸上大谈特谈着各种绝对的兵法理论,这是对书籍和真知最大的侮辱。

而我要说的是,很多人在投资中的偏见,最大的根源可能恰恰来自于读错书,被植入的错误认知影响了一辈子。

对此,我要说千万不要高看书籍,尤其不要高看作者。

恕我直言,很多人所读的一些股票类书籍,可能作者本人连个实盘都没有,甚至实盘也是亏损的,亦或是刚入世没几年就开始出书,这无疑于一个成年人向刚出生的婴儿学做事。

我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我见识过这事,在很多年以前,一个出版社找我谈出书的事,顺便把出版社一些投资领域的作者也请聚到了一块,通聊之后,才发现几个畅销书作者也才刚入股市没五年,账户整体也没有做到盈利,甚至有一个连实盘账户都没有,就这样的基础条件,他们在书籍上各种划线各种理论,胡写一通,估计连作者本人都看不明白,然后托关系找几个业内名人一背书,写几个序,平台大力推荐,试想,这样的人写的书籍,能读吗?如果你果真认认真真的研究书中内容,并做了笔记,那才叫真正的荒唐。

而根据我的观察,投资书籍虽多如牛毛,但滥竽充数者众多,这些有毒书籍,不读还罢,一旦错读,而你又迷信书中内容的话,那这颗认知毒瘤算是长下了。

而事实上,真正的好书并不多,但每一本都值得我们反复去咀嚼,每读常新,由此,对咱们投资者而言,首先要躲过的一个陷阱,就是选对书,选错书的代价太大了,因为它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可能终生都走不出来,把银子亏光。

我知道一网友之前看了某涨停王子写的书之后,就迷恋上了,被书中作者每天选一个涨停的技术深深折服,他认为作者一定是有真本事的,所以就按书中的方法去实践,结果几年下来,老婆本都亏没了,这时才意识到,书中所写的那套都是虚的,但他却被这本书深深误导多年,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大把人跟随其讲座,智商堪忧者如此众甚,真乃悲剧。

由此,我常常想到这样一句话:正确认知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我们的无知,而是我们的错误认知,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纸白纸,那直接画上正确认知反倒容易了,“先入为主”的认知是最难改变的,这是人性的bug,有道是种草容易除草难、最难忘记是初恋。

之前交流会期间,有次我在分享高端白酒的提价能力时,有一来自山村的穷小伙怎么也不肯相信,他不敢想象有人会花几千块钱去买一瓶酒,还说那一定是脑子进水了,还用其所学的理性经济学进行论证,我对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很好奇,于是会后请他喝了点国窖,在半醉半醺之时,他袒露了自己在过去的一些穷苦经历,当时我在想,他的经历构化了他的世界,他的世界决定了他的认知,不管怎样,他在这个问题上,拥有的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也自然踏空了高端白酒景气的牛市。

我也见过一个对猪肉股很抵触的投资者,经过深度沟通后,他才说出了相关经历,原因是他过去有过几次养猪的经历,但每次都以亏损收场,在他意识经验里,养猪是不可能持续留下财富的,最终都会被黑暗的猪周期所吞灭,无疑,他的这种认知跟其经历息息相关。

而我们的经历也好,所读的书籍也罢,这些都是让我们产生偏见认知的根源之一,我调研过很多人,有太多人受某种投资理念或理论学说的影响,而选择了相关的操作方式,直到现在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别人的所谓理论中走不出来。

我发现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过于神化作者和书籍,并对他们深信不疑,更无质疑之心,他们把投资当成了一门木匠式的技术,认为只要按照书中所教,一定会赚钱。

我观察到很多人在买书之前,通常是这样的,他们在亏损之后,突然觉得需要加强一下学习,所以需要买本书,而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要买什么书,于是就上网随便一搜,结果搜到一些什么“涨停战法”“江恩划线”“黄金分割”“量价理论”“突破理论”,还有一些自创的某氏理论等,把这些书买回家后,有时间他们就正儿八经的学习起来,读到觉得有用之处,便立马拿来应用,若立马奏效,就大喜不已,若连续几次捕捉大牛,那这些个瞎猫碰死耗子的认知算是变成了深深的偏见,直到亏光那天,才会意识到这一点,原来自己所苦苦研究应用的书,居然是一个入市没两年的连个实盘都没有的小毛孩胡编乱造出来的,真乃讽刺之至。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注意,很多人都是在翻开书本之前,就已经在潜意识默认书籍是正确的了,这个误区害苦了很多人,直到利用书中理论操作亏损之时,才会质疑书籍本身,想想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而误信一些毒书,让我们付出的却是老婆本的损失,而我要说,错不在书籍,而在自己的甄别能力。

由此,投资选书一定要慎之又慎,读书更要用求证的方法去质疑,切不可不由分说的对所谓权威书籍芳心暗许。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客观看待和选择投资中的书籍呢?

1.首先要意识到,书籍不是权威,不是权威!而是他人参考性、主观性,亦或偏见性、错误性的观点,尤其在投资中,更是如此。

即便是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低估分散买入法,股票债券定投法,还是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还是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某人的什么理论,……注意,这些都是他们对市场的主观看法,对咱们而言,只是参考性吸收,求证性质疑,其次,他们可能只是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展开叙述,而不是一个被长期验证过的系统的方法论,所以我们轻信其中的某一个点去操作,反而是错误的。

2.股市是非常特殊的行业,我一向认为,投资中是有一些违背基本逻辑的“不法理论”的,只不过他们以合法的出版大行其道,我们要意识到这个现状,才会有针对性的去排除一些书籍。

3.尤其在投资中,书的作者是谁非常之重要,我一向的方法是先筛选人,再确定书籍,读一背书在本质上相当于在跟作者本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为何呢,首先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成千上万的书海中,去筛选哪些书好或是坏,太耗费精力了,其次就是以上我所谈,这年头谁都可以写书出书,门槛太低了,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书不是一个亏损的韭菜写的呢?事实是,即便他是一个常年亏损的韭菜,也可以写一本看似有理有据的畅销书,书中大谈各种理念方法论,一样可以让读者看的很入胜,这事并不奇怪。

正因如此,对于投资书籍,谁写的很重要,至于写什么的,似乎没那么重要,很简单,一个是在写实,一个是在编虚,如果你都没有在这个市场持续赚到钱,你却在书中教我如何赚钱,不觉得很可笑吗?

那应该选什么样的人呢?

其一,就是确定有有长期盈利能力的人,你可以看到其记录和逻辑,像老巴、芒格等,如果不是,可直接略过,不是说你是名人,你的书就值得去看,不是的,有可能你只是会说,而没有实盘呢?比如说一些知名经济学家,也会写一些教你如何炒股的书籍,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压根没有账户,反而把钱都买了房子,你自己在行动上都没有证明你可以靠这个赚钱,那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写的书有价值呢?

其二,就是在相关公司,有过真实经历的人,这类基本上不会展放在投资理财的书架上,而是一些叙事商业类,这一类的描述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误导性,可参考作为了解的直接性资料。

其三,商业观察类,企业分析类书籍,一些有过调研或采访的名人书籍,可以作为参考。一些人脉资源比较丰富的作者,更容易获得一些独有信息,其中会有一些独家的关于企业经营历史的信息,注意,它不是直接教你怎么赚钱的书籍,而是仅仅是单纯的去分析商业,其中的有些观察视角可以作为借鉴。

其四,细分认知类,要选有行业经验的龙头专家,比如养猪类书籍,业内有过多年养殖经验的专家所写书籍,更具真实性,而不是去选一个养猪观察家所写之书

其五,大学高校的逻辑类书籍,多看一二,教材编著者都是学术精神很强的教授,他们在逻辑理论上的严谨是国内顶级的。

3.学会利用底层逻辑去思考和辨别基本的是非问题,及时甄别去污,以免吸入错误认知的毒药。

比如当你在看k线技术时,应该从底层想明白一个问题,股价的上涨到底是由何而支撑,如果是由公司的内在价值,那研究k线、均线又有何用呢?如果能诚实的面对自己,那这些问题会不攻自破。

像这些基本的定性问题,咱们只需要利用常识和对自己诚实,就可以剔出掉很多有毒书籍,所谓底层逻辑,就是扎根在咱们骨子里的常识。

尤其当咱们看到一些书籍名字时,可以立马看破它有没有毒,比如说“一根k线定乾坤”,一根什么线又定了什么,这简直就是忽悠俩字直接写在脸上,如果底层逻辑错了,你怎么研究都是错。

4.我通常执行的一个原则:书中观点是用来启发的、求证的,并不是用来被教导的,如果没有被我求证和真正理解,那就不应该被吸收。

比如基业长青中有一个观点: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是伟大卓越公司的重要特征,这个时候,或许很多人就把它记了下来,然后就去寻找那些有利润之上追求的公司,并且把没有利润之上追求的公司列为企业文化二流的公司,而我们这样做事实上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直接把别人的观点拿来教导自己,我最初也会这样,但现在却不会,因为我吃过这方面的亏,我在没有求证、理解的前提下,就随便以权威之名把别人观点当做对自己的教导,结果在亏损的反思中,我发现,作者的观点存在极大的逻辑缺陷,之后我再也没有随便轻信过任何一本书中的观点,除非我真正的去打通理解了它。

独立思考和主见是不断吃亏的结果,由此,即便对于基业长青这样被无数企业家所推崇的经典书籍,我也只会参考性去试着理解作者的观察视角,对我而言,我需要在我所分析的大量企业中去找寻相关规律或去质疑,比如在那些拥有利润之上核心价值观的企业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平庸企业呢?其中是那些因子在影响着其发展呢?注意,我并没有同意这个观点,而是针对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辩证。

由此,当我这样去思考时,书籍中的观点对我而言,就成为了一种启发和参考,而不是一种教导,在这种多视角的启发思考下,我对企业的理解无疑又更加立体,而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这种阅读思维使得我对投资的看法也得到了转变,之前的我喜欢追求投资中一个终极确定性,于是也自然会被一些绝对性说辞的书籍所吸引,后来走了弯路才逐渐缓过神来,他们是为了迎合读者而写,现在的我逐渐对商业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投资有时是没有终极答案的,我不在拼命找寻那个终极答案,反而我会享受没有答案的状态,因为正因这样,我就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去思考探索,久而久之,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更加立体。

当然,必须要说,国人凡事都喜欢追求一个“唯一”和绝对百分百,比如某点是决定某事的唯一什么,什么是价值投资的唯一什么,或者不符合某某条件的就会怎样,只要达到某个条件,就一定怎样……似乎只有这样说,才会够确定,听者才会更佩服你?在你这能找到最安慰人心的话辞?

而事实上,哪里有什么绝对和唯一,当我们把投资大师的书都看完一二之后,便会发现,我们把本应接地气的投资搞的过于玄幻复杂,很多闲散书籍所分析研究的某个点,都成为不了让我们做决策的关键因子,商业是没有预设答案的一道题,但整体下来一定会有一个概率优势存在,这点我跟芒格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找寻那个“唯一”和绝对,那在底层逻辑上,已经南辕北辙了,即便个人在过去捕捉了不少了牛股或翻倍股,也并没有觉得哪只是百分百确定或依据哪个唯一的因子去买入的,只是发觉越往后,就越需要依靠立体感觉去判断。

之所以谈这一点,是因为它也是我们辨别书籍内容的很好的方式,当咱们看到一些有着太过绝对理念的书籍时,要尤为谨慎,千万不要随便被教导,随意跟随他人观点而去,这跟那些在生活中见佛就拜的人没什么两样。

由此,看书并不等于学习,有可能你是在“吸毒”,我一向认为,投资中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和教导,而是启迪与激发,启迪智慧,激发觉悟,比如,我们看上几百个公司倒闭的历史案例,要比看一百本分析公司为何倒闭的书籍要更重要,前者是从事例中去感受和启发,并激发自己对企业的理解,它锻造的是内功,而后者是被分析的观点所教导,它是表面功夫,你即便把倒闭的原因都倒背如流又如何呢?启迪激发是自己觉悟到的,教导是别人强行塞给咱们的,启迪觉悟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它就如同把企业自始至终的失败史像放电影一样给你放一遍,不做任何教导性说明,这种启发是刻在你骨子里的。

而投资中的真正学习,我们缺少太多的启发,而又充斥过多的教导,由此,好的投资进阶,应该是底层逻辑+系统认知+启发觉悟,前两者帮助咱们拥有思考的基本工具,启发觉悟则是让我们在启迪思考和激发觉悟中去增加对商业的理解。

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五点:把观点当探讨的一个课题,在启发和思考中去增加理解,在没有彻底理解之前,切勿随意将其当做教导权威。比如,有本书上写道“不要投资净利率小于3%的企业”,我们应该去对此展开探讨,而不是去盲目应用它。

而启发觉悟这四个字,也为我们的阅读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多读商业启发类书籍,比如企业传记、发展史、破灭史、商业案例的成败,尤其是纪实类商业,从别人的案例长自己的教训,启发越多就越深刻,就越容易觉悟。

当然,必须要说,这种觉悟的产生,通常是启发矛盾所融合的结果,何意呢?比如拿净利率来说,你看到一白酒企业因极低的净利率赚取可怜的利润,由于一场行业巨变,它倒闭了,而那些净利率较高的同类企业却活的很好,这时估计你会受到启发:低净利率就是不行啊,经不起行业风吹草动,注意,这种启发是咱们主观性的一种感受。

但你又看到了另一个案例,这是在一个零售行业,一家企业也拥有着极低的净利率,行业发生突变,这时你发现,这家净利率极低的企业却趁势占领了大量市场,这时你的启发来了:极低净利率反而成了一种竞争优势。

注意,这跟你上面的启发是矛盾的,这时你的内心装着两种矛盾的启发,由此,你就会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去消融这种矛盾,你发现净利率的高低并非那么绝对的代表什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加立体客观了,更加接近事由的本源了。

当然,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在实际的启发觉悟中,随着案例越来越多,我们内在的矛盾点可能要更多,有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消融解决,这就倒逼我们去从更多维度的思考去解释它,最后得出一个我们相对满意的观点。

比如我之前在读企业传记和研究企业期间,会发现在某些行业的有些公司,他们会因为持续聚焦主业而在行业胜出,这让我得到聚焦主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启发,但在另外一些行业,却有某些企业因转型成功而存活下来、同时其他企业因为固守旧业而被淘汰的案例,这一点带给我相反的启发,这就促使我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内在逻辑:竞争优势的获得跟聚焦主业之间的关系、聚焦主业跟固守旧业之间的差别。

6.独立思考,以自我为中心,以批阅奏折的态度去看书,这是那些经常被书籍洗脑的投资者,应该保持的一种正确姿势。

为何要以自我为中心呢?是为了逻辑自洽、认知有序融合,我发现有些人只要一读起书来,就会不自觉把自己原有的认知抛弃掉,完全被书中的新理念内容所洗脑,结果你认知零散杂碎,生硬拼凑,丢了芝麻捡瓜子,彼此之间毫无融合,如此,读书越多,你的认知逻辑便会越混乱。

所以我才要说,在认知融合这个问题上,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原有认知为中心,稳扎稳打的去吸收融合,尤其不要轻易被一些新理念所洗脑,而是多想一二,思考这新认知跟原有认知之间的区别及矛盾,如果新认知是正确的,就应该反思之前为何会抱有错误认知。

总之,必须要认识到两点,其一是咱们很难意识到或会去主动怀疑自己的想法有可能是错的,其次,在投资中,读错书是导致咱们怀有错误认知和偏见的重要根源,它是在咱们空白大脑上所画下的第一个认知符,我们大脑会默认它的正确,读错书是我们进步路上需要克服的最隐蔽的障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觉察并改正它。

本篇主要论述了一个观点和事实,那就是书籍对于我们投资形成偏见或错误认知的潜在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读书,以什么方式学习才会更加的安全和有效。我想我的这些经历教训和走过的弯路,对咱们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启发。

这里咱们也可以好好思考下,自己在某些企业上面某些坚定的观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基于书上观点影响,还是自身经历,亦或是真正觉悟的结果,以此来反思咱们咱们所谓的坚定是否只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偏见。 @今日话题   $牧原股份(SZ002714)$   $片仔癀(SH600436)$   $阿里巴巴(BABA)$  

打通底层投资逻辑,打牢系统认知,尽在个人长期精心打造的伯庸智库。

精彩讨论

孙沐风2021-10-15 12:03

老吴真是好人,一直无私奉献。

祝融20212021-10-15 10:31

恳请吴老师早日出书,我第一时间买进

明明可期2021-10-15 11:26

心理学很多研究都证明先入为主的强大作用,生活的实际体验也印证这个观点。
为什么小孩子学东西比成人快,小孩子是一面白纸,学什么就是什么。不像大人容易受到一些过去的经验所舒服。
之前驾校的教练说过,就怕一些没拿过证的老司机,说了不听,老是按自己想法开,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就是不过。还是不会开车的人好带。

锦葵红2021-10-15 10:38

伯庸老师的见解十分深刻,实乃高见,其实古人就有言: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那自然是断然不行的。

宫熙月2021-10-22 11:21




为何呢,首先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成千上万的书海中,去筛选哪些书好或是坏,太耗费精力了,其次就是以上我所谈,这年头谁都可以写书出书,门槛太低了,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书不是一个亏损的韭菜写的呢?事实是,即便他是一个常年亏损的韭菜,也可以写一本看似有理有据的畅销书,书中大谈各种理念方法论,一样可以让读者看的很入胜,这事并不奇怪
作者:吴伯庸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我自己就是反面教材,花了很多时间,认真研读过形形色色韭菜大师的煞有介事的胡说八道。。。。

全部讨论

2021-10-15 12:03

老吴真是好人,一直无私奉献。

2021-10-15 10:31

恳请吴老师早日出书,我第一时间买进

2021-10-15 11:26

心理学很多研究都证明先入为主的强大作用,生活的实际体验也印证这个观点。
为什么小孩子学东西比成人快,小孩子是一面白纸,学什么就是什么。不像大人容易受到一些过去的经验所舒服。
之前驾校的教练说过,就怕一些没拿过证的老司机,说了不听,老是按自己想法开,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就是不过。还是不会开车的人好带。

2021-10-15 10:38

伯庸老师的见解十分深刻,实乃高见,其实古人就有言: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那自然是断然不行的。

2021-10-22 11:21




为何呢,首先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在成千上万的书海中,去筛选哪些书好或是坏,太耗费精力了,其次就是以上我所谈,这年头谁都可以写书出书,门槛太低了,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书不是一个亏损的韭菜写的呢?事实是,即便他是一个常年亏损的韭菜,也可以写一本看似有理有据的畅销书,书中大谈各种理念方法论,一样可以让读者看的很入胜,这事并不奇怪
作者:吴伯庸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我自己就是反面教材,花了很多时间,认真研读过形形色色韭菜大师的煞有介事的胡说八道。。。。

2021-10-15 10:33

智库学员,吴老师能简单谈谈目前的恒瑞医药吗?

2021-10-15 11:31

必须手动点一个赞。

2021-10-15 11:21

精妙绝伦的文章,感谢作者。

2022-02-21 13:45

@吴伯庸 感谢雄文,受益匪浅。请问老师有哪些推荐的商业纪实类书籍呢?

2021-11-28 15:37

读好书做好人交好友长见识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