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的一些经营数据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62喜欢:84

招行的一些经营数据

1.净利润

净利润从10年前的2014年560亿元逐年增长到了2023年的1446亿元,10年增长158%,远比工行的32%或建行的46%要增长明显,背景是:外贸出口,地产和投资的大时代。2023年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明显收缩。

2. 招行的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和减值情况。

招行的净利息收入2022年达到峰值2182亿,2023年2147亿,减少了35亿;

手续费和佣金收入2021年944亿达到峰值后下降,2022年943亿,2023年841亿环比下降102亿;

减值情况:2021年峰值664亿,最近三年逐年递减,2023年下降到了415亿,环比减少145亿,是过去9年的最低,经济这么好啦???但地产2022-2023年明显不景气而且趋势感觉延续。。。

可以说在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粉笔下降35亿和102亿的情况下减值减少145亿成了2023年净利润能增长的关键。

3.关于招行的地产相关贷款总额

2021年峰值1.84万亿,2023年下降到了1.77万亿,其中个人1.37亿历史次新高,地产贷款也是2907亿新持续两年下降,建筑1092亿是历史第二高。

4. 招行的个人贷款和地产和建筑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如下:虽然地产相关贷款历史高位,但比重2020后开始逐年下降,从36%下降到了2023年的29%

5.招行的贷款行业分布如下:

6. 零售之王?

是的。招商是零售之王。

招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净利息收入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是28%-32%之间徘徊,,这个占比接近比工行建行,第二梯队浦发和兴业的15%-17%高了一大截

7. 零售和个人业务占总贷款比重

招行过去6年的零售和个人业务占总贷款比重的54-56%之间,远比2023年末的建行37%和工行的30%高很多。可以看出其业务策略偏向个人和零售业务。

总结:

利息净收入和佣金收入短期在2022年都见顶了环比2022年减少了合计137亿收益,而2023减值减少145亿,2023年的净利润增长66亿受到减值减少145亿才实现了利润增长?。。。

思考:

9年新低的减值这块会不会日后反弹吃掉一些利润?还是会持续优质?另外其他网上银行比如互联新秀微信,阿里等会继续做大加大竞争吗?这样的地产和宏观环境减值和其他业务收益如何在2023年的收缩后继续做大?,让时间给出答案吧。

另外相关我昨天的文章的《建设银行的一些经营数据》和今天的《工行的一些经营数据》内容非常接近,毕竟同行同质化业务,都是《部分银行经营数据》的一部分。

最后:

我个人没有持有以上公司,只是表层的学习,也暂时不继续下钻深挖数据了,不排除有认知的局限性。

$工商银行(SH601398)$ $XD建设银(SH601939)$ $招商银行(SH600036)$

精彩讨论

STH_07-12 15:13

感觉没太抓到重点。
银行用二分法来拆,就是负债与资产。
负债端的本质是客群,客群决定了定期活期的比例与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影响息差的支出部分与非息收入。
资产端的本质是风险定价能力,追踪一下不同行业不良率上升时,哪些银行尽早、严格认定不良并降低风险敞口,哪些银行对于该行业的不良认定是滞后的、持续增加贷款的,就知道银行之间的差距了。当然,这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经济与正常商业逻辑之外的考量,所以需要追踪银行是否坚持这样的原则,还是妥协、妥协了多少。
几年前的招行一枝独秀,是叠加了经济景气期富人群体的投资需求,aum上升、非息收入上升、活期比例极高、以及招行比同行更早地转向aum资管业务。这两年的表层数据上招行似乎逐渐泯然众人,其客观原因有几点:
1. 息差业务部分,直到去年银行还在执行总量目标,匮乏的融资需求导致优质央企国企拥有极高的利率议价权,存贷利率倒挂的现象都很普遍。几大行历史上天然拥有更多的对公业务更有余裕,为了指标被迫高息揽储的银行则受损。
2. 非息业务部分,其他银行也开始发展中收、资管业务,而经济转向下招行的客群是极其敏感的,大幅从活期转向定期(活期的前提条件就是客群利率敏感性+理财需求导致的活期间隔)。
这两点看似让招行逐渐平庸,但放到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今年初pboc叫停手工补息、取消总量目标,转向银行的贷款结构调节利率斜率,这相当于去除了银行身上的总量目标紧箍咒,未来高息揽储的情况会好转。而超长期来看,客群本身从更本质的层次决定了活期比例、资管需求,用经济周期最景气与最不景气的时点去做线性外推都是不合理的。长期来看客群依旧会决定活期比例、中收业务占比。我认为招行与其他银行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还在拉开。
银行那么多指标,大部分研究其实还是在关注很表层的东西,比如净利润、减值等等。真正本质的、看通银行差异的可能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指标,比如通过活期定期比例、中收去看懂客群因素,通过迁移率去看懂不良认定是否严格,通过不同行业长周期对比同业认定不良的速度、抽贷还是加注的决策去看懂风控体系。
大部分的指标都是“果”,而“因”只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也就那么几个。
$招商银行(SH600036)$

匿名散户07-12 13:42

图片评论

陆冲河07-12 21:49

你这样搞下去银行大V们怎么混?不讲武德要不得

生我者猴死者雕07-12 13:27

很多金融企业利润在2021年就是巅峰了,这也和实际情况吻合,这两年利润增长都是靠调节拨备来实现的。当然,国有大行肯定不会破产,最可能的就是增发加停发股息。

大道至简荣令睿07-12 18:12

很多银行大V不如你,还有排名看股息率的。

全部讨论

感觉没太抓到重点。
银行用二分法来拆,就是负债与资产。
负债端的本质是客群,客群决定了定期活期的比例与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影响息差的支出部分与非息收入。
资产端的本质是风险定价能力,追踪一下不同行业不良率上升时,哪些银行尽早、严格认定不良并降低风险敞口,哪些银行对于该行业的不良认定是滞后的、持续增加贷款的,就知道银行之间的差距了。当然,这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经济与正常商业逻辑之外的考量,所以需要追踪银行是否坚持这样的原则,还是妥协、妥协了多少。
几年前的招行一枝独秀,是叠加了经济景气期富人群体的投资需求,aum上升、非息收入上升、活期比例极高、以及招行比同行更早地转向aum资管业务。这两年的表层数据上招行似乎逐渐泯然众人,其客观原因有几点:
1. 息差业务部分,直到去年银行还在执行总量目标,匮乏的融资需求导致优质央企国企拥有极高的利率议价权,存贷利率倒挂的现象都很普遍。几大行历史上天然拥有更多的对公业务更有余裕,为了指标被迫高息揽储的银行则受损。
2. 非息业务部分,其他银行也开始发展中收、资管业务,而经济转向下招行的客群是极其敏感的,大幅从活期转向定期(活期的前提条件就是客群利率敏感性+理财需求导致的活期间隔)。
这两点看似让招行逐渐平庸,但放到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今年初pboc叫停手工补息、取消总量目标,转向银行的贷款结构调节利率斜率,这相当于去除了银行身上的总量目标紧箍咒,未来高息揽储的情况会好转。而超长期来看,客群本身从更本质的层次决定了活期比例、资管需求,用经济周期最景气与最不景气的时点去做线性外推都是不合理的。长期来看客群依旧会决定活期比例、中收业务占比。我认为招行与其他银行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还在拉开。
银行那么多指标,大部分研究其实还是在关注很表层的东西,比如净利润、减值等等。真正本质的、看通银行差异的可能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指标,比如通过活期定期比例、中收去看懂客群因素,通过迁移率去看懂不良认定是否严格,通过不同行业长周期对比同业认定不良的速度、抽贷还是加注的决策去看懂风控体系。
大部分的指标都是“果”,而“因”只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也就那么几个。
$招商银行(SH600036)$

图片评论

很多金融企业利润在2021年就是巅峰了,这也和实际情况吻合,这两年利润增长都是靠调节拨备来实现的。当然,国有大行肯定不会破产,最可能的就是增发加停发股息。

07-12 14:24

庖丁解牛的感觉,会计兄走到哪里哪里有真相。

07-12 13:59

22、23年的减值降低不那么让人信服,这个角度看无论哪个银行的利润增长都有水分
后续息差降低,减值这招也不能一直用,今年的银行高涨幅有些奇怪,可能是大资金吃股息反正不会倒或者是国家队???

07-12 21:49

你这样搞下去银行大V们怎么混?不讲武德要不得

07-12 13:41

07-12 15:26

多谢分享!

07-12 17:41

银行利润今年开始会下滑,但幅度在个位数,由于股息率还在5%,投资价值还在

07-13 11:37

既然银行利润中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比很大,这几年房地产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而且其他实体经济也看不到好转的迹象,那么未来银行的净收益不可能好,不明白为什么银行股都涨幅很大,有的还创了新高,好像完全和经济没关系?是因为以前太低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