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爸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82喜欢:14
这篇文章讲的餐饮业早晚均衡、季节均衡,是一个问题,但还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快餐业目前主要问题还是口味普适性、价格和管理问题。
文章说国外牛股多,是因为线下门槛高,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如果线下门槛高,就不能解释现在线下零售这么难做了。欧美之间,日韩内部,口味和收入都很整齐单一,这是他们牛股多的根本原因。
口味上,一个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的口味能有多大差别,还没有北京人,湖南人,广东人口味差异大。收入上,他们的人口基本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内陆人还没牛多,收入差异很小,而我们中西部仍有大量人口,沿海与中西部的中位数收入能差四五倍,还不算it、金融这些高端产业。口味差异大,收入差距大,管理跟不上,是中式餐饮难以做大的根本原因,这才是餐饮业扩张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早晚各季节均衡,那个能有多大增长空间呢?
具体来说,南城香以前有口味问题,他的天花板大概率是京津冀,跟吉野家,和合谷犯了一个毛病,勾芡太重黏糊糊的,这是京津冀地区的口味偏好,南方人吃不惯的。现在又搞了麻辣烫,店里脏兮兮的,让人失去了食欲。快餐老大还得看南方品牌,毕竟川粤湘菜也是份额排前三,比如大米先生、霸蛮、霸碗,可惜大米先生坚持现做,人力成本太高、品质也不易稳定,甚至想出下午关空调的省钱浑招。霸蛮看着还行,菜种类少了点,效率和稳定性还行,目前主要北京。霸碗种类多,店里没去过,不清楚什么模式,主要湖南和广东。广东的粤广烧、华东的老娘舅、老乡鸡,从粤菜、苏浙菜的成瘾性上差了点,很可能天花板不如川湘菜。中国快餐要做好,口味普适性、管理都要下功夫,而管理解决了,也就解决了收入差距导致的价格接受力不同问题,因为管理就是在保证品质、服务统一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目前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到底谁写的?锦缎公号说转自你@icefighter 但是你的页面下又没找到 )
@今日话题 $巴比食品(SH605338)$ $百胜中国(YUMC)$ $广州酒家(SH603043)$

热门回复

那些喝星巴克的人,为什么降级到瑞幸咖啡了呢?
还不是价格差距太大,从30元到10元,打了三折,多香。
美国统计数据,只有烈酒和烟草,完全没有自有品牌的份额。其它品类或多或少,都开始替代了。
可乐,难道真的不怕自有品牌?
那是扯淡。如果可乐30元一罐,我渠道10元一罐,保证大把人买。
可乐的核心竞争力是便宜,如果要在全世界铺开卖可乐,它的成本已经是最低的。
如果可乐3元一瓶,你渠道2.5元一瓶,这个差价太小,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更何况,你成本不如可乐,人家也可以降价。
2023年全城市等级(县级及以上城市),饮料类目(不含包装水、乳制品等)销售额Top100的SKU(600ml及以下规格、单件不包含套组、箱等组合包装形式)中,3元以下产品仅有10款,占比为10%。其中可乐公司的产品是最多的。

山姆自己的牛肉丸,已经成为畅销单品,火锅食材排行第三。山姆基本没有其他品牌牛肉丸,如果在山姆买,只有他自己的品牌。
亿滋的人分享说,他们的奥利奥跟山姆联合开发了一个薄脆,作为新品投放到山姆的渠道之后, 50 家店产生的销量跟他们的新品铺到全国产生的销量差不多。
山姆这样的渠道抢走了国内最高端的客户,他们的自有品牌的威力惊人。

人家名字就叫人人共享,人家共享的就是你写的文章。。。

这就是我写的啊。
网页链接

餐饮,零食,小吃,速冻食品等行业,我最近研究够多了,总体而言,没有太好的A股公司。
也就巴比食品,西麦食品,安井食品等几个好久之前就关注过的公司,可能长期还是有点空间的。
这些行业总体比较鸡肋。
如果要我说,美团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最终它通杀。以后美团推出自己的自有品牌零食,自有品牌速冻食品,所有餐厅外卖他都可以抽成,连南城香这种快餐最头部公司都50%以上订单是外卖,到头来餐厅都是给美团打工。

陕西连锁餐厅已经挺多了,都有肉夹馍,凉皮,但是恐怕还是很难普及。我个人就不爱吃凉皮。
老碗会陕西面馆连锁,珠三角门店很多,里边的肉夹馍销量占比从来没有太高。煎饼果子,驴肉火烧等等,你说要普及,都很难。南城香老板说过一句话,快餐店一定要做米饭,否则一定做不大。但是米饭问题就来了,口味太多。总不能所有餐厅都吃排骨饭,香菇鸡肉饭,肉饼蒸蛋饭等,都是预制菜,好难吃。

我同意你的观点,口味和工艺最重要。欧美餐饮可以诞生世界级的巨头,就是因为汉堡,薯条,意面,披萨等,就是因为口味全球都适应,而制作工业很简单,不像中餐那么复杂。
所以,我不认为中餐会出现超级大单品的餐饮巨头,口味太多了,肯定是长尾化的。适应范围最广的口味,也许几千家店就到头了,还难以走出国门。

自有品牌做的好与不好,和企业规模关系很大。
我之前听一个精酿啤酒老板的访谈,他们是盒马的第一供应商。他们给盒马供货的价格远远低于给其它国内渠道的自有品牌的供货价格?为什么,盒马规模大,采购量大啊。其它超市,规模更小,采购量小,那么采购单价高,那么零售价高,相比于超市卖的第三方品牌的价格差距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小,反过来就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量。这都是连锁反应。

costco是非常难学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会员制是大杀器,大部分人学不了。
为什么?你愿意一年掏出几百块给多少渠道交会员费呢?
可以说,几乎没有。
理性的消费者只会给投入产出比最高,规模最大的那个渠道支付会员费。
而用户最多,会员收费最高的渠道,它仅仅依靠会员费就可以更大扩充规模,吸引更多用户。
用户越多,它的SKU采购规模越大,它的采购成本越低,反过来吸引更多消费者加入会员。
这是一个胜者为王的游戏。
别的渠道,雪球基本是滚不起来的。
网页链接

刚刚刷微信公众号,竟然又刷到了我自己写的关于巴菲特对定价权的理解和Costco的定价权的文章。
我看了一下后台,有个公众号已经转发了我26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