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流传甚广的两大谬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0回复:99喜欢:112

1、只要做足功课,个人投资者可以轻松击败机构投资者


这是彼得-林奇反复强调的谣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个验证——在10年以上的长期内,真正打败了机构投资者的个人非常少,大部分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机构的食物。在中国,你也可以随机调查100个自己操作的股民,问问有多少人在过去2年、3年或5年内打败了市场。许多人会告诉你,不但没有打败市场,甚至没有赚到一分钱。

林奇认为,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资限制,可以自由购买小盘股、陷入困境的股票,不用向别人反复解释自己的决策,等等。机构投资者需要向无数个人和其他机构负责,需要应对堆积如山的法律和规制问题,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于个人。但是林奇没有告诉你,机构投资者的高成本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最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且在重大危机到来之前提前跑路,而你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

一个掌握100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每年至少会向华尔街支付1亿美元的佣金和“软钱”,并在市场出现重大波动的时候与华尔街合作。作为代价,华尔街的分析师会不停地给基金公司打电话,发送邮件(谁给的钱最多,谁就会第一个接到电话),使基金经理永远比市场提前1小时知道最新消息;当基金经理有几十亿美元的重仓需要抛售时,华尔街会绞尽脑汁地为他卸货,甚至不惜让自己蒙受亏损,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当你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短信监视市场动向时,机构投资者早就把这些东西纳入了备忘录。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不高——当他们从券商那里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总是先照顾自己的老鼠仓,最后才轮到客户。在中国,如果你真的能够侥幸打败机构,这多半不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如你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道德。

2、对金融和投资来说,专业知识是无足轻重的

彼得-林奇不停地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上生存,艺术和历史知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索罗斯也告诉我们,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哲学,而不是经济学或金融学。如果你有幸参加过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者的面试,你肯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很少询问艰深的专业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性格、经历、价值观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转。这是否意味着你可以一边研究哲学,一边成为超级银行家?或者一边学习绘画,一边当上对冲基金经理?

事实上,你听说过的所有名声赫赫的金融界人物几乎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沃伦-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乔治-索罗斯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荣誉学士(相当于硕士),彼得-林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罗伯特-鲁宾(高盛前联席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士和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创始人和CEO)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等等。大部分银行家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或JD(法律博士),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一般学习金融、会计或经济学。你也可以发现不少出身工程学、数学或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士,但是极少有人受的是历史学、艺术或哲学教育——即使有,他们后来一般都去过商学院镀金,然后重新开始。

解释这个事实很容易,就跟拍电影一样——大导演总是会告诉你,他们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宗教信仰等等。他们不会告诉你,自己能拍出电影首先是因为在电影学院接受了如何放置三脚架和如何设置光线的训练,也不会告诉你各种镜头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对于他们那个档次的人而言,这些可能都太简单了,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这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4-06-03 11:23

针对第一点:作者有没有理解林奇强调的“作足功课”的意思?以现在中国股民的素养,大街上调查100个人能有几个能“做足功课”?更何况多数人投机心理严重,他们本身就不是真正在鉴行价值投资,他们投资失败能怪到林奇身上吗? 至于机构投资者总是能提前得到内幕消息,我想说的是,真正坚持价值投资的人,即使在股市因“内幕消息”狂跌的时候,依然能难能可贵地抵住市场压力继续持股,所以也根本不用去理会什么“内幕消息”。至于那些因抵不住“内幕消息”压力的投机者,他们投资失败也是应该的,怪只能怪他们没有定力和远见。
好比说:一个小孩的父母告诉他你别挑食才能营养均衡,但小孩没按父母的话去做,结果营养不良了——按作者的逻辑就是:小孩营养不良是他父母的理论的问题。这不是很可笑吗?
针对第二点:价值投资,最难就在于寻找真正值得投资的价值所在,在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当下人类最迫切的需求,去分析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是需要哲学思维;如何预测一个行业的兴衰,至少是需要深厚的经济历史知识的储备;如何评估一个企业的经营现状和企业团队的可靠性,就需要懂得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去调查了解企业,包括实地调查以及与企业直接沟通等等,如果不熟悉社会学并熟练运用,可以达到目的吗?至于企业经营现状的具体微观分析,我也承认需要长期的专业培训才能训练出来,但相比宏观分析,这些知识只能说处于辅助的地位。选择股票就是选择价值,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已。

说到底,投资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人如果想轻轻松松就赚钱,不管是什么渠道,一定都没什么好果子吃。说难听点,林奇为我们指点了一条路,而如果你没有资格好好走,那就别来否认这条路是歧途!

2014-06-03 19:57

哎,散户就是被忽悠和收割的命啊

2014-06-03 15:18

如果机构投资者是市场中的航毋大帆船,大鳄鱼,那个人投资者要么当小木船,小鱼虾,要么就做核潜艇,美洲豹!当然机构的优势远高于个人,但是个人也有一点点让机构烦恼的优势!成功的个人少,成功的基金经理不是同样也少吗?都差不多,百里挑一!

2014-06-03 12:59

很庆幸在投资生涯的初段拜读《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这两本书,为日后的投资之路奠定了方向。好书——郑重推荐。

2014-06-03 10:29

“事实上,你听说过的所有名声赫赫的金融界人物几乎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
这是个悖论,实际上,这帮家伙不拿几个唬人的文凭就连“金融界人物”都成为不了。
试想如果彼得林奇不拿个文凭连研究员都成为不了,更别提日后的基金经理了。
或许这只是一种错误的归纳。就像有人总结规律,太阳升起是因为公鸡打鸣一样。
普通投资者买指数就能轻松打败高大上的基金经理倒不是因为普通投资者多专业,多聪明,恰恰是机构足够“愚蠢”。

2014-06-01 19:52

专业文章,文笔不错,但是观点完全错了。
个人投资者可以战胜机构,并且也拥有机构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彼得林奇的观点是正确的,举个例子比如我就是。
但是A股市场上的散户,绝大部分不能称之为个人投资者,他们只不过是把麻将桌子搬到了证交所而已。

2017-12-28 16:48

赞同2,不赞同1.

2017-03-27 17:49

受益

2017-01-18 09:59

绝大部分业余投资者确实没做足功课。大部分股民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公司主营业务是什么。“只要做足功课就能跑赢”并不代表市场是送钱的慈善家。

2015-06-16 08:08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