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203回复:258喜欢:501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精彩讨论

萌T要做富爸爸-弃用2022-02-17 14:13

谢谢分享。文章和讨论都有启发。
关于怎么看折旧对业绩的影响,巴菲特创造的“股东盈余”(净利润+折旧摊销-长期资本平均投入)其实就很好的把折旧摊销和长期资本支出进行了折衷。
首先,巴菲特是批判了不考虑折旧,用折旧前利润这样的指标衡量业绩是荒诞的,(同样,直接拿经营活动现金流来衡量现金流层面的业绩也是荒诞的),不能因为长期资本投入是一次性投入多年折旧摊销,就可以忽略它们;
其次,为了消除折旧政策本身可能不能够真实地反应长期资本的投入,就索性从净利润中加回折旧摊销,然后再扣除长期资本支出。这里的长期资本支出,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公司生产经营(不包括扩张产能、新项目的资本支出)而不得不投入的固定资产支出等;这个只能毛姑姑,需要对行业有理解,知道这些破铜烂铁到底能用多久,比如我看的醋化股份账面都快折完了,但我也不知道后续的资本支出到底需要补充到什么程度;
再次,不同商业模式,长期资本投入的力度、节奏都是差异巨大的,所以不同投入节奏的企业账面利润之间的对比是要谨慎的。这主要取决于,会计账面上的折旧政策是否真实体现了长期资本的实际经济年限。如果账面上折旧年限人为压缩,那么净利润的含金量就会提高,比如现在的长江电力;如果人为延长,净利润就要打折扣用了。

Aries_Lilith2022-02-17 12:23

折旧并不会像你说的这样影响ROE,折旧本质是过去构建的资产的变现,报表上是固定资产的减少而现金项目增加,什么分母小ROE提高,完全是错误的。

MA2002023-09-05 20:37

这篇文章质量很高。再说几个拙劣案例:案例1:当年页岩气 chesapeake在depletion上面做文章。(产出曲线前面好,后面弱)案例2 一些水务公司先做EPC工程带来收入和利润高斜率融资,然后拿到手里面一堆BOT,而那些BOT的IRR不一定有保证(可能量和价不能保证),BOT完毕了,那就只有窟窿了,多在财政困难省份。案例3:某垃圾焚烧企业把BOT的东西放进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要长于设备寿命)。案例4:某神奇节能公司的电石新工艺,模式跟案例2和案例3基本一致。案例5:农林牧渔的猪圈和库存。这些都是明面的。还有暗处的,就是高毛利收入体外循环了,早的有东x电子,近的有3xx电的高价芯片,还有嘎腰子国的神奇木薯,还有xxxx。

桃成蹊投资2022-02-17 12:18

所以说,评估利润含金量的时候,别用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用经营净现金流/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享受阳光下的意境2022-02-18 11:00

首先,作者的文章是有营养和启发的,
其次,该文好像没有讲透作者的意思。我感觉作者是想要说明折旧对于股东利益的影响。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折旧的资金根本不可能覆盖未来新设备购置费用,所以现在报表中的利润中扣除的折旧数额是不足的,也就是说,真实的利润比实际上少很多。但是偏偏在新设备购置前折旧积累的资金较多,这其实是一种虚幻的资金,却很可能会引诱管理层加大投资力度,而一旦真正的需求来临了,未来新设备购置费用往往超出企业现有资金能力,本来积累的资金就不足,又扔在了没有回报的其他投资上面了,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表面光鲜的企业在这个时点被扒出了原形。
我想说的第三点,这种成长型企业其实并没有为股东赚钱,需要识别出来,剔除投资标的之外。

全部讨论

谢谢分享。文章和讨论都有启发。
关于怎么看折旧对业绩的影响,巴菲特创造的“股东盈余”(净利润+折旧摊销-长期资本平均投入)其实就很好的把折旧摊销和长期资本支出进行了折衷。
首先,巴菲特是批判了不考虑折旧,用折旧前利润这样的指标衡量业绩是荒诞的,(同样,直接拿经营活动现金流来衡量现金流层面的业绩也是荒诞的),不能因为长期资本投入是一次性投入多年折旧摊销,就可以忽略它们;
其次,为了消除折旧政策本身可能不能够真实地反应长期资本的投入,就索性从净利润中加回折旧摊销,然后再扣除长期资本支出。这里的长期资本支出,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公司生产经营(不包括扩张产能、新项目的资本支出)而不得不投入的固定资产支出等;这个只能毛姑姑,需要对行业有理解,知道这些破铜烂铁到底能用多久,比如我看的醋化股份账面都快折完了,但我也不知道后续的资本支出到底需要补充到什么程度;
再次,不同商业模式,长期资本投入的力度、节奏都是差异巨大的,所以不同投入节奏的企业账面利润之间的对比是要谨慎的。这主要取决于,会计账面上的折旧政策是否真实体现了长期资本的实际经济年限。如果账面上折旧年限人为压缩,那么净利润的含金量就会提高,比如现在的长江电力;如果人为延长,净利润就要打折扣用了。

折旧并不会像你说的这样影响ROE,折旧本质是过去构建的资产的变现,报表上是固定资产的减少而现金项目增加,什么分母小ROE提高,完全是错误的。

2023-09-05 20:37

这篇文章质量很高。再说几个拙劣案例:案例1:当年页岩气 chesapeake在depletion上面做文章。(产出曲线前面好,后面弱)案例2 一些水务公司先做EPC工程带来收入和利润高斜率融资,然后拿到手里面一堆BOT,而那些BOT的IRR不一定有保证(可能量和价不能保证),BOT完毕了,那就只有窟窿了,多在财政困难省份。案例3:某垃圾焚烧企业把BOT的东西放进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要长于设备寿命)。案例4:某神奇节能公司的电石新工艺,模式跟案例2和案例3基本一致。案例5:农林牧渔的猪圈和库存。这些都是明面的。还有暗处的,就是高毛利收入体外循环了,早的有东x电子,近的有3xx电的高价芯片,还有嘎腰子国的神奇木薯,还有xxxx。

2022-02-17 12:18

所以说,评估利润含金量的时候,别用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用经营净现金流/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2022-02-18 11:00

首先,作者的文章是有营养和启发的,
其次,该文好像没有讲透作者的意思。我感觉作者是想要说明折旧对于股东利益的影响。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折旧的资金根本不可能覆盖未来新设备购置费用,所以现在报表中的利润中扣除的折旧数额是不足的,也就是说,真实的利润比实际上少很多。但是偏偏在新设备购置前折旧积累的资金较多,这其实是一种虚幻的资金,却很可能会引诱管理层加大投资力度,而一旦真正的需求来临了,未来新设备购置费用往往超出企业现有资金能力,本来积累的资金就不足,又扔在了没有回报的其他投资上面了,所以历史上有很多表面光鲜的企业在这个时点被扒出了原形。
我想说的第三点,这种成长型企业其实并没有为股东赚钱,需要识别出来,剔除投资标的之外。

2023-09-05 21:31

直接用股息折现估值不就行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本身就有问题。

2022-02-17 22:06

你发现了吗?当你每次准备买入,会发现一个问题,市场总是和你较劲。你标定了一个买点,却买不进去,因为此刻价格比你的标定值又稍稍高了一点。为什么跟自己对着干,这时你有一个想法,去他妈的不买了。其实只是因为贵了一分钱。

也许你又挣扎了半天,终于说服自己极不情愿地上调一分钱。结果发现价格又涨了一分钱!简直是怒火冲天,于是又一次去他妈的不买了。

等缓过神来,不就是几分钱吗,何必冒那么大火气,好不容易等到了理想价位还是买吧。定定神准备买入,竟然发现又涨了好几毛!简直是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今天买股票大忌,还是别买了。

总之当你被市场先生一次次玩弄于股掌之上,终于放弃时,可能没意识到,其实不过是股价波动了零点几个百分点。

这一次你显得聪明些,标定了一个买入价位,然后干点别的事,好在这样不会因为盯盘而大动肝火。但收盘时你发现总会发生两个结果。一种是没买着,一种是买到了然后股价又继续跌了不少。肠子都悔青了,这下可亏大了,还是盯盘吧至少买不着不会亏啊,于是又回到了无限恶性循环中……

就像范伟被赵本山欺骗多次后终于发现不对啊,明明应该有第三种结果啊,就是买上了而且价格又涨了。从概率上讲,应该和买完就跌各占50%啊,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老天总是对我不公平。

为什么会出现违背了概率的情况呢。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大样本统计,只是凭直觉,因为损失厌恶,你一定会重视悲观的,忽视乐观的,忘了曾经还有过乐观的结果。

而剔除统计失准的因素,还是有据可循的。先说市场总比心里价位贵一点买不进去的情况。是因为当一支股票低估时,一定是前期跌了很多。且如果还在跌,你大概率还会等一等,因为本能不接下降的飞刀。所以你不会买还正在下跌的股票。

而下跌的过程中止跌了,意味着啥?意味着附近肯定有个承压点,就是各种大机构大资金博弈的点,因为有大机构大钱的参与,所以短期一定是止跌上涨。

有点复杂,举个例子,就像是往地上倒一盆水,不会直接停在地上,而是溅起来,虽然大趋势是下降的,但会溅起来然后落下。再形象一点,从高处往下倒水,然后用一个筛子接会怎样,虽然筛子是漏水的,大趋势一定是穿过筛子一直往下落。但经过筛子时,还是会向上溅起,然后再顺着筛子眼落下去。这就是下跌时承压的现象。

下跌趋势受到压力,一定不会定在那里,而是会小幅上升。(咱们先不讨论这个小幅上升是不是会引起大趋势的反转)。上面说了,你是不会接飞刀的,所以在这个承压区买会相对稳定,但是这个代价就是小幅上升啊。小幅上升,你怎么也买不进去,这不就是现实吗。而当你过一阵再看已经涨了百分之零点几了,这不就是承压短期向上溅的现象吗,想想倒水的例子。

再看第二种情况,当你不看了直接标一个股价,然后等收盘看是否能买到。这时你肯定是标一个比市场价格低的(如果高就直接买上了)。而且也肯定不是比市场低一分两分的(如果低那么少随时能买到就会盯盘了)。

再看接水的例子,你决定买的时候一定是筛子接到水的过程中(在一个承压的趋势范围内)。承压线的上方是急跌,你不接下降的飞刀,所以你会设在承压线的下方的一段距离。这时就有两种结果,一种就是水遇到筛子反弹,没等到下落到你的价位就收盘了。或是这波的反弹比较大,直接冲出一个向上的趋势,离你标定的价位越来越远。这两种你都买不到。

另一种结果就是弹起来后直接从筛子眼流下去,承压线被突破了,水流下来了,又是一波下跌。所以你标在承压线下,买到了必然还跌啊。除非你设的点是正好是下一个趋势博弈的承压线。想想是多么小的概率,这回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总是倒霉,老天不够公平了吧。

道理明白了,有啥用呢。你买的是不是好股票是不是低估,低估的够不够厉害(跌的够不够惨),如果是,你管他今天跟不跟你较劲,涨不涨跌不跌,涨几个点跌几个点,和你看到的绝对的好股票绝对的低估,有啥可比性。即使遇见最惨的,你刚想买的股票当天竟然涨停了,倒霉透顶了吧,够小概率了吧,如果你只是为赚这10%就别买了,如果之前的股票已经跌成傻X了,其实证明你和聪明的大资金,英雄所见略同了。这时买不买就看你自己了。网页链接

其中涉及的会计问题比较抽象,我试着帮鱼老师解释一下。
假设A公司投资100万元新建燃气管道,使用寿命十年,年产生利润20万元。由于管道施工需要时间,不能十年使用寿命到期后再一起报废重建,因此从第9年起开始更新管道。假设公司只有管道这一项资产,其他资产忽略不计,资金全部来自于股东投入,没有银行贷款等有息负债。第一年至第五年的利润全部分配,第六年至第十年的利润留存用于固定资产更新。
则第一年分红后净资产为100—10=90
ROE=2/9
第二年分红后净资产为90—10=80,RPE=2/8
第三至第五年依次类推。因此前五年是一个ROE不断提高,大笔现金分红的过程。
第五年ROE=2/5
但要是因为前三年的情况就认为是个好生意,那就错了,因为从第六年开始,利润逐年留存。
第六年ROE=2/(4+2)=2/6
第七年ROE=2/(3+2+2)=2/7
依次类推,第六年至第十年是一个ROE逐年下降,资本支出逐年上升的过程。相当于后五年没有任何现金红利。
当然现实情况比模型复杂的多,这样假设是为了清楚的显示变化。
关于收购的问题。
在非同一控制的的收购时,需要对资产进行评估。假设A公司收购B公司。B公司燃气管道账面资产50万,原值100万,已经使用五年,预计还要使用五年。按上面的例子B公司已经到了需要留存利润准备替换资产的时间。但因为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经过资产评估,B公司现有管道价值100万。A公司最终出价120万购入。这20万即是商誉。
此时在合并报表上,B公司的管道账面价值不再是50万而是100万,因此就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误以为B公司的管道还很新,没有到需要更新的时候。$贵州茅台(SH600519)$ $泸州老窖(SZ000568)$ $五粮液(SZ000858)$

2022-02-18 18:14

楼主犯了一个简单的错误,把ROE错当成了ROA了,可能跟我一样会计知识是自学的。拿折旧产生的现金流偿还负债不影响ROE的分母,但分红会。楼主把偿还负债与分红搞混淆了。

对于一个小城燃公司,你这个观点或许有那么一点道理。对于大型燃气集团来说,就不符合实际情况。第一批资产并不是集中在一两年集中投入的,所管理的城燃项目公司越多,这种资产折旧周期的影响越会被摊平。另外,城燃企业的中压PE管道一般折旧年限采用12-15年,实际可以用20-30年甚至更多,这一点好像你不是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