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它,就离开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72回复:495喜欢:389

“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现在还没有。要资源,没什么资源。”

“所以对我们武平人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考出去,离开这个地方”

王锦春这样教导他的高三毕业班上的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七十多名学生埋头苦读了一年,多数人如愿以偿地过了那座独木桥;剩下的少数,再复读一年,也会接着离开这个地方。可能说,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离开这个地方。

纪录片《高三》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2004年7月到2005年7月份的一年间,我的朋友周浩长期呆在福建西南山区的一所中学里,用DV机拍下了一个高三毕业班一年的生活。这部名为《高三》的片子,已经在多个电视台播出。

之所以轮到我来说这个事,是因为十多年前,我就是从这所中学毕业的,而《高三》里那个主角,班主任王锦春老师,就是我当年的老师。王老师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出来就当我的班主任,除了略微鼓起的肚腩之外,片中的王老师还是那个王老师,十多年前就如昨日。

这个大家争相离开的地方,有多可怕?从镜头里看去,小县城相当繁华,校舍也很现代化,看不出是一座山区小县里的中学。孩子们的衣着,和大城市里的学生相比,已经看不出有太大的区别。

这比十多年前,我还是王锦春老师班里的一名学生时,已经好多了。

同样发展的是这些孩子们离开这个地方的决心和意志。作为这种意志的表现之一,这所地处偏远的学校,连续三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居全省之冠。这有点难以想像,因为这个县的人口和考生人数,在全省是排在后面的。

作为对这种成绩自豪的一种表现,县里一名领导曾经说:我们每年给外面输送一火车的人才,只拉回来一汽车。听起来很为县里没有人才而遗憾。

是的,当初我们那个班上的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县城工作的比例是非常之低的。他们更中意的是福州、厦门、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大中城市。

我有一次回家的时候见到为数不多的回到县里工作的同学,从他们的境况,并看不出县里急需他们的任何迹象。所以,接下来大多数人的选择,也只会是离开。

考上大学,其实只是离开那个地方的比较体面的一种办法。更多数的人,是小学、初中毕业以后,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厦门、深圳、东莞的工厂里面打工。那些工作,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人才,薪金也很微薄。可是,我所知道的是,这些年,小县城里的繁华,乡村面貌的改善,主要还就是靠他们打工寄回来的一点薪金。《高三》里好多学生的家长,就是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孩子身上体面一点的衣服和手表,就是这样挣来的。

我们那个小县,应该也不算很贫瘠,虽然地方有点偏,但还算山青水秀,基本从没什么自然灾害。可是说起来能给“人才”提供的资源,可真算是相当有限:仅仅够勉强养活耕种它的农民的水田,山上的一点树木,可供建小水电的几条河流,政府机关里面屈指可数的几个体面职位。“人才”在这里绝对不是稀缺而是过剩资源,如果太多的人才挤在那里,只会爆发对本已紧张的稀缺资源的争夺战。据我观察的结果,现在农村里生态环境好多了,邻里纠纷也少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对资源需求最旺盛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退出了资源的争夺。

应该说,这个县里面发生的事情,只是中国宏大的城乡变迁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孩子,在他们的高三苦读,主要的目的就是离开自己的家乡;还有更多人,没读上高三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社会,正在快速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各种资源都向城镇汇聚,人是其中最主要的。

这时候,我每听到大学生回家乡去报答父老乡亲,到西部去报效祖国,我就觉得特别可笑。离开那个地方,退出那个地方的资源竞争,可能才是最多的人能够为自己的家乡作的最大的贡献。

很多人回忆小城生活的韵味,很多人幻想乡间生活的美好,也有很多人怀恋自己高三的峥嵘岁月。可是,他们看不到落后地区的人离开家乡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可能只有看到《高三》这样的片子时才会有一点体会。只有你离开了,你才有资格伪善地说:那段日子是多么美好。我估计这也是《高三》里的几十名同学的共同想法

作者注:原作写于2007年。一转眼,这篇文章,已经写了十几年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就以我老家那个县城而言,不但有了两条高速公路,甚至有了高铁,我说的很多东西,都不成立了。其中我特别想说的,我很尊重的李益树校长,已经英年早逝好几年了。

但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情感。

周浩@厨子 再次在B站 $哔哩哔哩(BILI)$ 上发布这部老片,我也把这个老贴翻出来,让我们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也让我们珍惜这个世界上不变的东西。

点击直达 B站上的地址

精彩讨论

海哥亡命A股03-12 12:37

看来那些走线去老美的兄弟,比司马南冈本帮耐力投资之流,要爱国的多,毕竟他们减少了国内的内卷,去消耗老美的各种资源。。。

黄建平03-12 12:52

我回乡的感受类似,大量中西部、山区依靠沿海地区税收的转移支付来维持着外表的体面,自身的财政收入无法维持基本的运作。

管我财03-12 18:35

我以為你說等我老了就回老家,正想阻止你這麼做⋯⋯不要去一個人均壽命較低的地方

胡某12303-12 13:13

这个从现代生产和贸易体系的安排来说是合理的。
三四线城市的负债难题,并不该只由他们自己负责。因为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换来的是一二线城市的收入,当地留下的更多是支出与负债。
没有村村同路,汽车下乡无从谈起,广汽,比亚迪们收入就受影响;没有村村通网,智能手机无法普及几亿农村人口,小米,oppo们收益就受影响;没有村村通电,家电下乡无从谈起,海尔,美的们就难资本积累进而提升技术水平。
背后是没有三四线基础支出,就没有一线城市的收入。支出效率的提升,好钢用在刀刃上,是三四线的课题,更是一线的课题。而对三四线加大转移支付,提升总需求,也是发展一二线产业内需市场的必要手段。
目前的问题是,大量一二线城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一切标榜为自身发展成果,自身相对宽裕的财政支出还是粗放式,认为债务问题就是其他那些地方自己发展不如自己有水平,这是错误而不负责任的

不明真相的群众03-12 17:50

这不是纪录片,这是人生吧?

全部讨论

看来那些走线去老美的兄弟,比司马南冈本帮耐力投资之流,要爱国的多,毕竟他们减少了国内的内卷,去消耗老美的各种资源。。。

我回乡的感受类似,大量中西部、山区依靠沿海地区税收的转移支付来维持着外表的体面,自身的财政收入无法维持基本的运作。

我准备老了有钱了回馈老家,帮助更多的人离开小县城,见识更大的世界

方丈,现在还是离开它吗

如果以资源竞争者的角度来看,方丈说的没错,小地方只有有限的工作岗位。
但如果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则不同。
1、以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那么在小地方多花钱对当地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有钱人退休以后回自己家乡建个大庄园。
2、以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小地方也许也有些比较优势,例如人力成本低,土地便宜。

武平隔壁广东梅州比大福建差多了

我感觉不太一样。我小时候可烦家乡,可烦老家的亲戚什么的了,就想跑的远远的,可是现在年纪大了,没事儿带孩子回去住一下,还挺踏实的,和以前的老邻居老街坊一起吃席还能挺开心。

03-12 12:40

热爱它,就离开它。有点明白了精英们了

我老婆也是一个偏远县出来的,老婆给我说她高中毕业的时候全县只有7、8个人考上“211”“985”大学,她是其中一个。县里面的一把手把他们请到了办公室和他们聊天。核心就一句话以后毕业了不要想着什么建设家乡,一定不要回来

又刷了下,曾经以石河子第十四,全疆前两百名的成绩出疆,期望老了有个不错的老年,钱和精力足够,去能尽能力帮一点老家人,毕竟那会虽然穷,大多数百姓都很淳朴,善良,帮过我的人很多,虽然比不上刘强东一人一个鸡蛋,但也是无数老师给我补课,答疑才能有机会考出来,获得还不错的机会,回忆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