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湘北正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5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想当然了,总是拿香港之类的地方来对比其实没有意义,原因如下:
1、房屋质量不可比:香港建筑质量远好于内地,那楼真是可以住100年的。内地房产很多到达30年以上会出现各种问题;
2、地权续期不同:内地70年,不可比,虽然说住宅的自动续期,但是到期还有一笔费用,这个费用目前看是一次,问题是以后会不会变为多次;
3、房产属性的差异:公寓不能入户、不能上学,40年的地权,不能充分享受权利;住宅租金回报偏低,但是上面又附加了多项权利如入户、读书学位、社保福利等等,这些也是难以用金钱量化的。
所以纯粹从财务上来考虑就不用算来算去,就看有没有足够的钱,有没有强烈的需要罢了。其他的算了白算。

热门回复

房产是全世界储存财富的最主要载体,没有之一,这玩意,韧性远超想象。

北京杨庄就有98年房改附近的房,再过4年,就30年了,这不也没塌么,这不也卖6万多块钱,凡事不要想当然,按你说的折旧,这房价值多少,98买房的人亏钱了?

是的,旧房案例很多,上海闸北很多经历过二战的房,如图,1936年,单价19万。

多举几个大城市没有实际价值的案例,我好去投资,光理论没意义,弄几个截图来。

前提是打仗时不能被炸了

一直以来房地产的核心都是地段。房子是地皮上的装饰物而已

这个房产应该是独栋的吧,或者一线城市核心位置的公寓。
一般城市的普通居民楼,都是公摊的地皮,感觉很难有什么长期存储价值

基本同意,其实我想说的是那种二线郊区、三四线城市起了那么多住宅高楼,几十年以后有多少价值还真是不好说,世界范围内似乎没有参照物,日本、欧美的小地方都是一户建或者独立别墅,产权很清晰的,破旧了好歹自己还能拆了重建,郊区老破大高楼的地皮是很多人共享的,太复杂了。
我现在住的多层小区,在当地还算中产聚居地(最高到过5万,现在4万左右),十几年历史,就很多电梯报修了,物业也就修修补补,好像还是经常出故障。

我说房屋质量,指的是大拆大建时期的电梯房,这样才有普遍意义,你非要拿1963年的来举例,请问当时有房地产产业这个说法吗?1963年那会还是福利房,单位自建的你说建得结实不?现在这样的房都归为老破大、老破小一类了,如果不是上面附有的读书一类的权利,不知道现在能值几个钱。
但是,所有依附于房产的权利能够得到行使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房屋还能正常使用,不成为危房,这就对房屋质量提出了要求。大家可以再等些年看看后来的这些房屋质量究竟会如何,别着急下结论。

[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