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银行与地产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6

08年次贷危机以银行与地产为中心,多数欧美银行股至今未仍恢复到危机前的高点,仅有富国银行在危机爆发后展现出良好的韧性,仅用4年时间恢复到最高点。而地产则表现出来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美国地产ETF在次贷危机中跌幅小于银行,而恢复速度明显快于银行,只用3年时间得以恢复危机前高点,而地产龙头西蒙地产、诺顿等复苏速度更快。


之后我又观察了港股历史,基本也得出类似的结论,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表现更为脆弱,复苏之路更为漫长,地产表现明显强于银行。这是否能说明地产比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商业模式更好呢?当然不能这么绝对的肯定,国外银行含有大量的投行业务,而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体的银行,譬如富国银行,以及国内银行一般能在危机中可避免相对过大的损失。巴塞尔协议后,银行业的规模扩张不得不减速,金融风险及恶性竞争降低。虽然马云曾怒喷巴塞尔协议,认为其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其态度也是屁股决定脑袋,小银行再想弯道超车已是难于搬山,而全球统治阶层在龙头银行中有太多的的共同利益,他们自然会制定有利于大银行的政策。总之巴塞尔协议对龙头银行绝对是长期的利好,这或许也是巴菲特喜爱银行股的原因之一吧。而国内地产的杠杆率明显高于国外,在环境与政策大变时,其脆弱性同样凸显,华夏幸福与泰禾就是活生生的案例。政府出台的三道红线犹如巴塞尔协议,对龙头及上市地产的长期利好会在未来几年中逐渐体现出来。

总得来说,回看历史,不论国外还是国内,银行与地产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危机袭来就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原因很简单,房价大跌代表着经济萧条,即便这家银行的地产业务极为有限,但凡经济萎靡势必对高杠杆的银行产生沉重的打击。

最后再顺便聊一下AMC吧,从美国的AMC龙头黑石集团来看,AMC虽然与银行如影随形,但是却比银行要好的多的商业模式,从长期走势及估值都能看出来,长期表现甚至不逊于医药消费。

但是国内AMC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是否真正的市场化。四大AMC隶属于四大行,他们在面对四大行的不良资产时,有砍价的权利吗?面对极度垃圾的资产时,能够选择弃置不拿吗?答案令人怀疑。赖小民曾在11年说过,要让华融走出一条市场化的新路子,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个人认为华融现在的状况可能真赖不到死人头上,主要因为近年不良资产包拿的太猛,而盈利空间不容乐观,为银行加快甩掉不良资产而做出了牺牲。当然,华融作为央企也不可能破产。从目前情况来看,华融极有可能走2000年交通银行的路。当时的交通银行不良资产超过20%,实际上已经技术性破产,后来引进外资(汇丰)剥离不良资产,再港股上市。回头看,当时真的让汇丰占了个大便宜。华融极有可能是引进内资(汇金),A股上市。至于是否能像交行那样涅槃重生,还是要看未来AMC的市场化深度了吧。

 $中国华融(02799)$    $万科A(SZ000002)$    $招商银行(SH600036)$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