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之一——规模增长的烟花终将落幕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回复:188喜欢:100

这是关于银行业的胡思乱想的一个新的子系列。通过这个系列对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思索。这系列中的思考结果更多是基于长期的行业趋势变化,并不能作为短期个股的投资依据。放在胡思乱想这个系列中就是因为这些思考更多是出自我自己的认知和推演。未来真实的发展趋势可能和我的推演并不符合。

这个系列思考的起因在于最近从政府传导出来的金融改革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等。

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主要说明的是银行业过去20年高速发展的基础规模扩张的烟花终将落幕。我国银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模式都是以信贷为基础,以利息收入为主。多数银行的“广义净利息收入”占比都在80%以上,手续费占比很少有超过20%的。

这里所谓的“广义净利息收入”是指净利息收入和金融投资收入中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卖或持有分红获取的收入。也就是说其他非息收入中的大部分由于本身也和风险资产配置规模相关,本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利息收入。“广义净利息收入”主要和风险资产规模和风险定价水平(利率)相关。所以,想要提升“广义净利息收入”的途径只有2条:1,扩张风险资产的规模;2,提升资产的收益率。

由于资产的收益率和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波动。所以,在利率上银行不太可能获得持续的增长,因为经济本身也无法承受较高的利率。所以,银行营收长期增长的驱动力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规模增长上。

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放弃了基于贵金属的货币发行体系,改为信用货币体系。信用货币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货币供应量是持续增长的,即货币总量长期看是一直增长的。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企业,货币量的持续增长就意味着银行的规模持续增长,进而就意味着银行的营收可以持续受益于规模的扩张。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未来的增速会缓慢下降。这一点是确定的。最近两年M2增速连续超过10%是经济不景气时期的特殊刺激造成的,不可持续。按照最近两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反复提到货币供应量要和国家的名义GDP增速相吻合。所谓名义GDP就是GDP增速叠加通胀因素。以我国的经济为例,如果GDP扣除物价指数后增速为5%,通涨指数为2%,那么货币供应量应该控制在7%~8%的区间内。当然,这个前提是不存在流通性陷阱的情况下。

长期看随着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下滑是大概率的事件。实际上在没有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生产效率提升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和人力成本的提升,经济增速下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另外的角度出发,我国经济目前对于金融,特别是银行体系的依赖较重。《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提到的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金G比)较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银行业信贷规模过大导致的。国家指导下降低“金G比”的方向也会导致银行规模扩张的速度逐渐下降。

如果规模增长速度下降,那么带来的直接影响将是银行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规模增长降低相当于全行业的盈利增速空间被压低了。在其它行业增长空间受限,行业内就开始残酷地价格战抢市场份额,直到最后多数玩家被淘汰出局,少数龙头企业之间竞争减缓,定价能力提升,最终导致市场份额扩大同时毛利率提升。

在我国,由于银行本身属于比较特殊的行业,牌照准入,破产退出难度大(银行破产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所以,银行的竞争加剧主要体现在成本压力和资本金限制上。货币供应量边际收窄,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银行市场内的钱变贵了。于是,那些存款基础不好,过度因靠同业负债的银行会面临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压力。而存款基础好的银行,则能够从中受益。

净息差的变化最终会反映到RORWA和资本内生能力上。优秀的银行分红能力更强,成长更快,市场份额更大。平庸的银行成本更高,要么净息差低,收入低,累计资本能力低,要么为了维持净息差做高风险的客户,风险爆发,减值影响净利润,结局一样是累积资本能力低。然后,这些银行从市场上很难融到足够多本金的时候,他们的规模增长就会放缓,案例大家可以参考: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由于牌照限制和国内对银行破产的各种限制实际上人为拉长了落后产能淘汰的周期,造成优秀和平庸之间的分化远比其他行业要慢。

当然规模增长放缓并不代表着所有银行的净利润增速都会放缓。首先,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让出市场,央管金融机构的规模增长还可以维持略高于市场均值。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国外在规模增长放缓后的银行生态的变化:一个方向是服务收费更多,另一个方向是增加经营范围。前者至少短期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毕竟国家要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让你来赚大钱的。后者可以参考美国当年放开混业经营后银行业的发展。这一条我国可以有但是又不能照搬。毕竟现在中国银行业不允许混业经营,特别是券商的经纪业务和股票发行业务,银行不能做。但是,对于风险投资类业务,国内多家银行已经通过控股子公司实质性开展业务了。未来,随着金控牌照的发放,持有金控牌照的集团可以将集团内的银行,券商,基金公司整合起来做投行相关的全产业链服务,这一点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最后一个就是在表外业务规模上做文章,比如财富管理业务未来的空间将十分广阔。因为,随着中国经济从资本稀缺状态进入到资本过剩状态。金融中介服务从过去帮助公司找资金变成了帮着资金找资产,即信贷业务逐渐让位于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业务。

M2增速缓慢下降应该是大方向,但是这个时间周期可能是10年计的,对于各家银行的短期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如果银行不为长期趋势做好准备,可能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精彩讨论

ice_招行谷子地05-12 06:14

没有规模增长,行业内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客群经营将会成为前所未有的重任。
过去十年在客群经营上花大力气真抓实干经营客群的银行未来会表现的不错。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宁波银行(SZ002142)$

ice_招行谷子地05-12 06:09

是否有通货膨胀要看中国在地产重估后是否能找到下面一个信用货币的交易载体。如果找不到,早晚会通胀,如果找到了那么低通胀中速发展也许还能再维持10年。
目前看,央国企的权益资产重估具有较大的潜力。

ice_招行谷子地05-12 06:06

恰恰相反,招行为了这一天已经做了长久的准备。银行同质化将在今年彻底做古。2024年大概率会成为银行分化新纪元的起始之年。

ice_招行谷子地05-12 05:53

4月社融数据出来后再看我5个月前写的文章。趋势预测对了,但是低估了换挡的速度。我投资银行十几年,可能正在见证最快的金融生态变化。这种感觉有点像金融界版本的后天。一个预计很长时间才会到来的情况,突然就发生了。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宁波银行(SZ002142)$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2-29 17:07

不写总结,亏钱没动力写

全部讨论

4月社融数据出来后再看我5个月前写的文章。趋势预测对了,但是低估了换挡的速度。我投资银行十几年,可能正在见证最快的金融生态变化。这种感觉有点像金融界版本的后天。一个预计很长时间才会到来的情况,突然就发生了。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宁波银行(SZ002142)$

@ice_招行谷子地 从5-10年时间角度看,银行提供的是近乎无差别商品(存款、贷款),这么多银行很难退出,供给过多,地方政府肯定会千方百计的给地方银行拉生意,加上现在各家银行都有app,可以实现跨地域经营(尤其面向c端),未来会不会出现超级红海竞争,导致全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

没有规模增长,行业内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客群经营将会成为前所未有的重任。
过去十年在客群经营上花大力气真抓实干经营客群的银行未来会表现的不错。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宁波银行(SZ002142)$

感觉明年银行的息差还要进一步下跌,放跌破成本线,规模增长成了负杠杠,以量补价也不再可行。亏损银行将成为现象。

冰哥这篇文章很有价值。里面最重要的假设就是GDP和M2。
个人认为未来十年通胀的概率较大,这是财政刺激和QE的后遗症,所以说M2假设在10%,并且利率上升的概率较大。
总体上说我有点不同看法:
1.我对GDP和M2的增速更乐观一点。
2.我对银行间的差异化更悲观一点。个人认为银行更多的是一个周期现象,而不是结构性问题。经济下行期,零售银行占便宜,因为息差稳定,坏账出清快。经济上行期,对公银行占便宜,因为规模和息差弹性大一些。

针对目前一大批银行的息差已无法满足正常的规模扩张需要,有没有可能调整风险资产的权重系数?

目前批准的金控集团有招商局 中信 光大 还有谁?四大行呢?

我国GDP必须维持一定的增速,如5%以上。
银行业是钱袋子,是保证或拉动GDP的,
未来财政货币化是必然,
银行业规模增速不必担心,甚至有可能还需要提速。

内生性增长的重要性越来越众所周知,各大行也纷纷在零售行业发力,在整个市场蛋糕不会短期内有效放大的情况下,招行的先发优势是否会被逐渐蚕食?

“持有金控牌照的集团可以将集团内的银行,券商,基金公司整合起来做投行相关的全产业链服务,这一点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用您的思路审视了一下中国信达,显然信达是符合这样的发展方向。
随着对“不良处置”领域的了解,发现工商银行、地方AMC都在“不良处置”领域有了很强的实力。4大AMC在“不良处置”领域的进入壁垒早已消失,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便拥有金控集团优势的中国信达,未来还是需要在经营上下足功夫,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特别想听听您的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