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264喜欢:41

上周《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后坊间关于这篇调研报告的只言片语的小作文层出不穷,但是多数都是紧盯着其中的这一段:

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高。2022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0%,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平均比重(4.9%)、欧盟成员国平均比重(3.9%),甚至略高于美国(7.51%)。

于是,各种黑上市银行的解读就出来了,说银行利润要下降,要继续让利等等。但是,我相信90%的小作文都是看新闻的只言片语相互抄袭观点并无新意。我就想问问,有几个去看了报告全文的?

周末我花时间去中国人大网找到了报告的原文,读了几遍,现在将我的理解分享给大家,至于报告的原文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去找:

原文链接:

网页链接

开始阐述我的理解之前,我首先要声明:我完全同意全国人大对于金融行业的指导意见,个人理解如有和官方相左之处以官方精神为准。

这份报告是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全国人大财经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先是3月份召集相关金融主管部门开研讨会,而后又书面征集了各方专家的意见后形成的报告。所以,个人理解这份报告具有顶级权威性和对未来中国金融工作的指导性。

本着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总原则,我主要关注的是报告前半部分对我国金融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报告主要提出了五大突出问题:1,国有金融尚不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2,国有金融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有待优化;3,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4,金融国资国企管理有待改进;5,国有金融资产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其中,后三条主要是国有金融的管理治理问题,这个不是我们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前两条。

1,国有金融尚不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这一条内部报告展开了3条分别是:1,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待提高。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高。2,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有待提高。3,竞争力有待增强。

其中第1小点就包含了前面提到的金融增加值占GDP比例偏高。但是这一点也同样提出了资金空转,地方性金融机构偏离支小支农主方向等。第2小点,提到国有银行过度依赖规模扩张和利息收入,以传统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服务体系既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居民财富管理、共同富裕等社会多元化金融需求。第3小点,提到竞争力不强。我国银行业虽然规模很大,但在营业收入方式、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可持续发展指标方面,与打造世界一流银行的目标仍有差距;证券业、保险业行业头部机构较少。

对于这一条3点,我个人认为揪住金融增加值占GDP比例高这一条简单得出上市银行利润要下降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首先,金融增加值和银行净利润之间虽然正相关但是并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固定比例。金融业增加值年度核算以收入法为准,其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只有营业盈余和净利润存在一定关联,主要扣减所得税。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基本上对应的银行营运费用,营业盈余基本上对应了税前利润,生产税是营业税。所以,压低金融增加值除了压降净利润外,还可以从压低营运费用和减少所得税的角度出发。另外,很明显监管对于同业业务的态度是不提倡的,同业业务本身就带有一定资金空转的味道。同业金融本身也是典型的增加金融增加值但是对于实体经济贡献微小的代表。

我国银行的净利润除了部分用于分红外,大部分实际上是用于资本金的补充。这一点在央行2019年初的报告中就有提及,由于我国长期依赖间接融资,造成银行体系扩张速度过快,大部分净利润被用于补充资本金。如果未来能够压降银行业的规模扩张速度,那么金融增加值的占比自然会慢慢下降。

对于第2点个人理解就是除了稳住传统信贷业务之外,银行应该积极布局投行,财富管理等直接融资相关的业务,增加非息收入。这一点倒是和招行2年前提出的投行+资管+财管的大财富管理循环链方向相吻合。

最后第3点更是直接点出我国银行业规模大但是效益低,收入结构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和国际先进金融企业有差距。如果把第3点和第1点结合就能看出,中央不是想通过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来达到压低金融增加值占GDP比例的目的。那么剩下的路只有一条,通过做减法,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控制中小金融机构的无序扩张,达到压低金融行业规模扩张速度的目的。让头部金融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提升龙头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等。

2,国有金融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有待优化

第二条内部也展开了3个点:1,行业布局结构不够优化。银行一枝独大。2,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分工有待优化。3,中央与地方国有金融企业差异化发展不到位。

对于第一点行业布局上更多说的是地方国有金融领域银行过度发展,而期货,担保,保险和证券行业发展滞后。个人理解未来地方中小银行的发展会受到更多限制,但是地方的非银金融行业发展可能会受到更多支持。

对于第二点,个人理解主要强调的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实力不强,未来3大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资本金规模会进一步增大。同时,更多的政策性任务将会交由政策性银行主导。

对于第三点,个人理解主要是强调地方金融的主要方向不是盲目扩张规模而是做好支农支小,和支持区域经济。在中央金融机构无法下沉的区域和触及的领域提供有益补充。

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看未来10年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策略包括: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确保金融行业资产扩张速度稳中有降符合我国经济的名义增速;提升金融行业的集中度和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鼓励银行龙头开展直接融资和财富管理业务丰富收入来源;地方性银行坚持自身定位放弃规模情节;增加非银金融发展,特别是地方非银金融发展。

文章末尾多说一句,央管金融未来会是金特估的主力军。对于央管银行,在报告末尾特别予以标注:

③中央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精彩讨论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1-28 10:00

我觉得真正内心强大的人穿200的衣服也有光。只有内心脆弱的人才需要外在的东西给自己贴标签。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1-27 17:33

一直都很失望啊,因为老不到100块,没法让我装逼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1-27 10:09

同意。制造业利润率高了贷款自然就降下来了。

找雪坡2023-11-27 10:08

第一,中国是政策市,这是肯定的。从宏观角度看,多数行政要求让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对于A 股市场,必然扭曲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第二,中国的金融收益占比高,不是金融行业有多强,而是中国制造业太弱。企业要多赚钱,无非三条,1规模,2品牌,3技术,中国企业基本靠规模,而这是不可持续。中国企业的品牌力很弱,除了白酒,很难看到企业能依靠品牌提高毛利率。至于技术,中国企业还处于国产替代的阶段,不可能产生高毛利的产品。
让中国制造业真正强大起来才是关键,希望全社会都能意识到这点,而不是觉得金融行业赚多了,造成制造业赚少了。如果制造业改变不了玩薄利多销的套路,其它行业让再多的利,中国都跳不出中等收入的陷井。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1-27 11:03

没出乎我的预料。只是我没想到国内接盘的力量这么弱。

全部讨论

2023-11-27 11:23

这两年确实太难熬了

2023-11-27 17:34

@ice_招行谷子地 冰哥,今天北向资金招商银行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3.48亿元。

2023-11-27 09:59

“开始阐述我的理解之前,我首先要声明:我完全同意全国人大对于金融行业的指导意见,个人理解如有和官方相左之处以官方精神为准。”这句应该加粗描红

2023-11-27 08:21

鬼故事多了 已经麻木了 坚信价值规律

2023-12-03 09:47

2023-11-28 09:26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美好设想实现不了。

2023-11-27 20:04

中国的银行业确实在规模方面严重过剩,支持大小银行大量兼并重组。

2023-11-27 19:00

金融增加值占比:中国金融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被一些解读为银行利润可能下降,但作者认为这种简单直接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金融业问题:报告指出的金融业问题包括:
国有金融企业不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国有金融功能定位和布局结构需要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机制需要完善。金融国资国企管理需要改进。国有金融资产治理水平需要提升。
作者观点:
金融供给侧改革:作者认为中央并非意图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是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来压低金融行业规模扩张速度。非银行金融发展:作者预见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得到更多支持,而中小银行的发展将受到限制。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强:预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资本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投资者关注点:
对于国有金融企业,关注点应该是它们如何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银行业务将趋向于直接融资和财富管理,以丰富收入来源。地方银行应专注于支农支小和区域经济支持。
结论:作者强调报告的权威性和未来指导性,并支持国家对金融行业的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投资者不应单纯从金融增加值高的比例出发,来预测银行利润的减少。

2023-11-27 11:34

金融供给侧改革

2023-11-27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