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债方案对比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52喜欢:44

有粉丝给我留言说:最近你咋成天都在讲地方债务化解?我想说不关注地方债务化解难道去关注K线,缺口么?个人认为地方债务化解对整个银行业的影响,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影响远远大于房地产暴雷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但是,市场上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要远远小于前两个议题。

关于地方债务的潜在影响,我至少是从2021年底银行开始严格按照三条红线收紧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的时候就开始了。前后写了不下10篇相关的专栏来探讨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去年土地财政暴跌后,地方隐性债务的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随着化债方案的陆续出台,我对这块内容的关注点也从警示风险转向了化债方案对于银行经营的实质性影响。前面的文章《地方化债提速,一类银行前景堪忧》中给出目前已经出现的三种化债方案:

平台化债

平台化债就是由即将债务违约的地方平台为化债主体,约谈债权人,协商化债方案。代表案例:贵州遵义道桥城投(以下简称道桥城投)债务化解。道桥城投要求债权人对即将到期的债务进行续贷,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还到期债务。新借的债务期限为20年,利率从原来的约6.16%下调到3%~4.5%不等,而且要求前10年只付息不还本,后十年偿还本息。

金融化债

金融化债就是由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作为化债主体,通过金融手段(通常是借到AMC)对现有债务资产进行置换。代表案例:北方某城商行。该城商行将存在潜在违约风险的资产打包出售给AMC。AMC收购资产的资金来自于对该银行发行的票据,利率比原有资产的收益率低约300bps。

政府化债

政府化债是由高一级的地方政府作为化债主体,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地方债筹集资金替所辖区域的县级城投平台偿还高息债务。通常特殊再融资地方债的发行利率在2.7%左右,而县级城投债务的利率在5.9%左右。经过债务置换后债务成本降低约320bps。

下面我们就从相同点和差异来分析一下三种化债方案。目前出台的这三种化债方案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拉长债务期限,压低债务成本,依靠未来的发展和通胀来稀释债务。三个方案相同的本质决定了共同的特点都是对应资产的收益率会大幅下降。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资产收益率基本都下降了约300bps。

看到了收益率下降的共同点,下面我们看一下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对应资产的风险权重变化不同。平台化债方案,属于债务续约,原来的平台贷续约后还是平台贷,这样风险权重系数并未改变依然是100%。金融化债方案相当于银行将高风险的资产置换成低风险的AMC票据。根据之前银保监会的62号文,这种方式可以考虑将AMC票据视作同业票据享受25%的风险权重。政府化债方案相当于用地方债只换了城投贷和城投非标。前者的风险权重是10%(一般债)或20%(专项债),后者风险是100%。

所以,从风险权重的角度看对银行最友好的是政府化债,最不友好的是平台化债。平台化债相当于收益率腰斩,还要占用大量的风险资本金。但是,政府化债却存在着2个严重的问题:1,额度受限,2,债务关系会发生转移。

所谓额度受限主要是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发债额度。中央对于省级地方政府的发债每年都有额度控制。对于债务比较多的省份,他们本来每年就有大量的地方债需要到期续发。所以,这些地方本身就没有太多的额度用于发行特殊再融资地方债。其次,中央对于特殊再融资地方债本身也有总量控制。此前媒体报道,今年预计发行此类债券的总额为全国1.5万亿。这就决定了如果想在3年内完成相关地方隐形债务的化解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化债模式。

关于债务关系的转移,主要是持有城投票据的银行可能和持有购买地方债的银行不是一家。我国县级城投贷,城投票据,城投非标主要是地方性中小银行持有,国有大行虽然也持有一部分但是占大行总资产的比例较低。而地方债由于利率较低,主要是负债成本较低的国有大行配置。所以,政府化债方案就会造成债务关系从县级城投和地方银行之间变成省级政府和国有大行之间。对于地方性银行来说这不仅意味着高收益资产消失造成净息差下降,而且城投债务资产的消失会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这相当于净息差下降的同时生息资产规模也下降了。

所以,出于上面的因素,政府化债可能不会成为银行这边的首选。相比之下借道AMC进行资产置换的方案既能降低风险资本金的消耗,又能保住银行的资产规模,地方银行可能更愿意接受。

不过不论哪种方案,不论债务关系是否发生转移,对于现在持有地方隐形债务资产较多的银行,净息差下降的压力都是逃不掉的。

最后我来尝试估算一下地方化债产生的影响。首先,根据我从网上查到的各种版本的地方隐形债务评估看,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专家对中国隐形地方债务的规模评估在30-60万亿的水平。我在这里取40万亿作为估算的输入数据。假设这40万亿隐形债务中有一半需要通过化债方案进行处置,按照目前已经曝光的3种方案看,基本都要砍掉300bps。那么,这就意味着金融体系内还有20万亿资产的收益率要下降300bps。

前一段炒得很火的存量按揭利率下调最终实施后的结果是21万亿按揭贷款下调了利率,平均下调幅度73bps。那么对比地方化债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可以看到,地方化债对于银行的影响几乎是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的4倍。而且,地方化债对于不同类银行的影响差异极大,因为地方隐形债务在各家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相差巨大。

虽然我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总体上来说地方隐性债务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地方性中小银行持有。地方性中小银行持有此类资产的占比远远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这就是为什么我前几天在论坛公开发帖看淡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原因。地方化债实施后,原来隐形的风险问题已经转化为显性的净息差下降问题。

根据目前地方化债的快速推进现状以及对银行资产收益率带来的影响。我估计央行会很快启动新一轮的存款利率下调,而且下调幅度保守估计在20bps。但是,这种下调只能部分缓解中小银行的压力。

地方中小银行过去靠着地方隐形债务资产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漏洞野蛮扩张的日子过去了。未来十年,市场上再也没有大块的低风险高收益资产。未来是银行之间比拼风险定价能力的战场。目前中小银行在风险定价,风险管控,人员素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和大型银行有巨大的差距。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要扭转了。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成都银行(SH601838)$

精彩讨论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0-18 08:48

难,我国不支持自由商业兼并,只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弱弱合并。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0-19 09:00

这个利率比国债略高,风险权重系数10%-20%,还免税。为何不配呢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0-19 14:52

并不存在超额一说

ice_招行谷子地2023-10-18 09:59

好好看文章,后面写了潜在规模

华马泽平2023-10-18 08:48

此外,化债使隐形债务显性化,对各地方全口经债务扩张的控制将自然强化,地方投资就要更精大细算,不能再以前那样粗放与高速扩张,近几年投资(包括通过隐形债的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地方,明年到期债务已很大且将逐年显著增加,今后这类地区有效金融需求的增长,将受此影响,以这些地区的这类融资主体为重要客户的银行,必将面临很大压力。

全部讨论

2023-10-19 08:50

问个问题,您这里介绍的政府化债方式里面的特殊再融资债一般是国有大行买,这些大行对这种专门为了化债准备的债会有那么大兴趣吗?会不会是完成任务式的被迫买入这些特殊再融资债呢?
再深入一点说,如果以前这些国有大行就能买低利率的债,那么县级城投的债就直接用这种低利率债不更好吗?以前国有大行不买,县级城投要那么高利率才能发出债,本身就是市场各方风险和收益的匹配。那么到现在的状况下,就是逼着国有大行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且还要找更多的资金去购买这些特殊再融资债,本质上而言是不是还是通过拉高全国通胀来解决这些历史地方债问题呢?

2023-10-18 08:48

此外,化债使隐形债务显性化,对各地方全口经债务扩张的控制将自然强化,地方投资就要更精大细算,不能再以前那样粗放与高速扩张,近几年投资(包括通过隐形债的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地方,明年到期债务已很大且将逐年显著增加,今后这类地区有效金融需求的增长,将受此影响,以这些地区的这类融资主体为重要客户的银行,必将面临很大压力。

2023-10-18 08:37

换个角度想,新一轮的银行兼并周期?

2023-10-18 09:56

就一万多亿,隐形债务远不止这么多吧

2023-10-18 12:49

能化解一半,20万亿,这个有额度限制吧。感觉化不了这么多。另外记得2014年也有过类似的债务置换

2023-10-18 10:12

地方化债影响银行息差以及资产投放,但前者对应是银行地方债务潜在风险的解除,后者对应银行可以不再扩张规模,这样就可以增加分红比例,对银行股投资者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吧?

2023-10-23 20:49

冰哥,看您的贵作《看透银行》中表述国家通过利率管制压低贷款刺激经济,同时更进一步压低存款保护银行利差,最终通过牺牲储户利益刺激经济起飞。地方化债通过借新(低利率)还旧(高利率)的方式,为了保护银行利差,势必会再一次的降低存款利率。那是否可以理解为地方债最终转移到了储户头上呢?还是说政府和储户共同承担呢?如果是,大致比例是多少呢(谁承担大头,谁承担小头)?入股市不到一年的小白,没有任何恶意,如果提出的问题有冒犯到兵哥,希望兵哥多多包涵,谢谢

2023-10-19 17:09

相比之下借道AMC进行资产置换的方案既能降低风险资本金的消耗,又能保住银行的资产规模,地方银行可能更愿意接受。
为了确保自身利益,AMC肯定会折价收购风险资产,再按折价金额跟银行借钱。这样下来,银行要保住资产规模,很难很难。

2023-10-18 10:50

原来这是可以说的话题啊,我还以为不让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