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上帝视角复盘腾讯 你能闯到第几关(1)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1回复:78喜欢:243

喜马语音版:网页链接

本文将关闭上帝视角,回顾腾讯22年所经历的关键节点,探讨身处这些关键节点时如何就已知信息判断腾讯的投资价值。推演的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成长对于价值的意义,理解成功投资一家伟大的公司有多难。除了实力,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和强大的信仰。

腾讯传》在书架里躺了很久,儿子说他读完了,书角折痕证实了这点。不知道上小学的儿子读懂了多少,只知道他更喜欢马化腾——和他的王者荣耀了。

腾讯的野蛮生长一样,腾讯股票从2004年香港上市至今,16年涨幅约600多倍(后复权)。腾讯的暴涨让曾经与腾讯有交集的投资者无不扼腕叹息,即便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也多次减持,以致小马哥的反指式减持长期成为坊间笑谈。更“惨”的是李超人的二公子李泽楷,2000年和IDG成为腾讯天使投资人占股20%,2001年便全部将股份售出,套现1260美元,获利“仅”10倍。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腾讯创立的1998年,在未来的22年中,你是否会投资腾讯?会在什么时候投资腾讯?哪些地方可能被甩下车?希望看完本文后你能得出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或许有助于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腾讯。


01

倘若不假思索,把腾讯的成功归结为中国互联网进程下的必然产物,似乎理所当然。当腾讯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一张新物种野蛮生长的纷繁图谱完整呈现在面前,我得出不一样的看法。复盘腾讯过去22年走过的路,跌宕起伏超乎想像,其间经历的数次生死考验,即便今天看来依然令人为之屏气敛息。

中国互联网走过的路,历史上绝无仅有。其迭代之迅速,形态之丰富,边界之模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与之类比。腾讯难以定义,因为腾讯不是一颗树,它是一片森林。这片森林不断进化出新物种,不断拓宽边界,不断和外部发生新的生态平衡。

马化腾创立腾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与媒体沟通,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对别人讲述腾讯的故事”。


02

1996年,马化腾认识了一位网友,这位网友开发出了一套中文邮箱系统,卖了119万。网友叫丁磊,网易丁磊。这件事对马化腾触动很大,让马化腾下定决心创业。

1998年,腾讯创立之初,做的产品叫“无线网络寻呼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互联网和寻呼机打通,让寻呼机成为一台互联网化的终端,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然而1998年后寻呼机几乎在一瞬间被手机取代,系统卖不出去。五个创始人即便到外面接各种网页设计、服务器维护之类的散活,依然入不敷出。

1998年8月,广州电信向全社会招标一个类似ICQ的即时通信工具,在提前知道是内定的情况下,腾讯依然决定试一试,写出了一个份产品名为OICQ的竞标书。结果不出预料,腾讯没有中标,5位创业者开会讨论:是否要真的把OICQ开发出来?那年美国在线以4.07亿收购ICQ,看起来好像很给力。马化腾拍板:“要不我们先把它养起来吧。”

腾讯开发OICQ的时候,国内已经有三款汉化版的ICQ产品被使用。OICQ做了许多诸如聊天记录服务器化(中国网民那时大多在网吧上网)、缩小软件体积(中国下载速度慢)、采用UDP技术(减少服务器负担)、可以发离线消息等中国式改造。事后证明正是这些微创新让OICQ和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

1999年2月10日,OICQ正式发布。腾讯创始团队规划,第一年发展1000个用户,第二年争取3000-4000个,第三年10000个用户,届时每年人员开支、宽带租金和服务器费用不会超过10万,应该是养得起的。

然而,在距离发布日仅仅9个月后,OICQ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100万,把CICQ、PICQ和网际精灵等竞争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只滴滴叫唤的胖企鹅,正张着大嘴嗷嗷待哺,如饿死鬼一般。此时,腾讯公司的账上只剩1万元现金,还刚刚收到美国在线的律师函,对方状告OICQ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要求腾讯停止使用OICQ.com和OICQ.net的域名,并将之还给美国在线。

腾讯5位创始人增资、减薪、四处借钱,依然杯水车薪。有两位朋友共借给腾讯70万元,马化腾问对方能否用股票还债,其中一位朋友慷慨地说:你真的没钱了,不还也可以,不过我不要你的股票。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绝望之际,马化腾开价300万元,想把公司卖掉。


03

故事先暂停,第一个问题:1999年,你有300万,愿不愿意买下腾讯

按马化腾和张志东的估算,100多万OICQ会员一年内将花费1000万养着。虽然大家很喜欢这个软件,可谁也不知道如何在他们身上赚钱。

这个时候花300万买下腾讯,意味着马上还要投1000万。假如真投1000万养了一年,下一年可能还要投更多的钱。一旦资金链断裂,所有投入血本无归。

那一年,马云以仅有的50万创办了阿里巴巴,李彦宏回国创办了百度,不知道如何赚钱的,显然不止马化腾一个。

所以,300万买腾讯是一笔九死一生的投资,叫投机更为恰当。不要嘲笑马化腾打算300万卖了腾讯,如果卖成了,反倒是一笔成功的投资。那时候的腾讯,完全有100种死法,活下来是极小概率事件。


04

峰回路转,腾讯黑暗的天空突然划起一根火柴,发出希望的光芒,这根火柴叫IDG。

1996年,IDG委派王树到深圳寻找投资项目,两年多时间这家风投公司先后投资了中科建、金蝶等企业。得知此事后,腾讯创始人之一曾李青通过中间人联系上了王树。他给IDG写了一份20页的商业计划书,前后改了6遍,就是写不清腾讯如何盈利。

谈判那天,王树看着计划书漫不经心的问马化腾:“你怎么看你们公司的未来?”腰疾在身的马化腾沉默许久,说:“我也不知道。”一旁的曾李青脸色大变。

正是小马哥这句实话让王树觉得马化腾是一个“很实在的领导者,值得依赖的合作伙伴。”随即将项目上报IDG北京总部。

同样是曾李青,通过香港商人搭上了李嘉诚二儿子李泽楷创办的香港盈科。盈科因数码港项目声名鹊起,正试图进入内地市场。有IDG的加持,盈科壮着胆子,或者说相互装着胆子投了腾讯

最后促使决定IDG投资腾讯有两个原因:一是OICQ确实很受欢迎的好东西,尽管还不知道如何赚钱;二是1999年3月,美国在线花几亿元买下ICQ,这让IDG觉得OICQ或许真的值一些钱。

1999年正是美国科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但凡跟互联网沾边的公司都是香饽饽,是不是盈利根本不重要,这点恰恰是IDG和盈科投资腾讯的原动力。从一开始,他们就想着卖给下家,或者把腾讯推上市。

三方谈条件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IDG的王树问马化腾:“腾讯凭什么值550万美元?”

马化腾说因为腾讯缺200万美元。加上分给答应分给中间人的20万美元,共缺220万美元。因此腾讯按550万美元估值,出让了40%的股份,550*40%=220,IDG和盈科各占20%。

估值,有时候就是拍脑袋的事情。

2000年4月,这笔大生意三方通过传真机就这么把合同签了。由于需要起草各种法律文件和外管局批准,资金到账至少要一个多月。腾讯账户上却已经弹尽粮绝,情急之下,王树托广州一个朋友个人先垫资450万给腾讯救急。

事后才知道,那时的腾迅正坐在一辆开往悬崖边的汽车,再晚一点,哪怕一点点,可能就来不及了。

2000年4月的第二周,纳斯达克崩盘,史上著名的科网泡沫股灾拉开序幕。雅虎从937亿美元跌到97亿美元,亚马逊从228亿美元跌到42亿美元,标准的脚踝斩。如日中天的美国在线账面资产损失1000亿。纳指综合指数市值蒸发了8.5万亿美元。

倘若科网泡沫提早破裂,美国在线可能不会收购ICQ,没有ICQ的标杆效应,IDG和盈科可能也不敢投资腾讯,事后两家风投早早套现退出从侧面证实了这点。

没有IDG和盈科的雪中送炭,腾讯能不能活过2000年那个寒冬,很难说。实际上,到了2000年年底,腾讯就已经把钱花完了,再次陷入资金危机。

曾李青不断约IDG的王树见面,希望能够追加投资。IDG认为腾讯的估值不能再提高,腾讯创业团队又想保留控制权,磋商陷入僵局。

腾讯股东们发动朋友圈,希望找到新的投资人,在那个资本的寒冬,四处碰壁,被搜狐、新浪、雅虎、金蝶、联想一众公司拒绝,甚至还被盈科自己控股的TOM.com管理层拒绝,这些互联网公司认为这样一个软件自己都能做,干嘛花几百万美元去买呢?


05

OICQ的用户数依然在猛增,向1亿用户迈进,眼看着山穷水尽,无米下锅,腾讯的好运气再次帮了大忙。

2001年1月,一位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人走进了腾讯的办公室。他是南非MIH集团中国业务部的副总裁——网大为。

大为哥是在无意中发现腾讯的。他每到一个中国的城市,就到当地网吧看年轻人在玩什么游戏,发现几乎所有的网吧桌面上都挂着OICQ,直觉告诉他这应该是一家很牛的互联网公司。2000年底,他接触的几家互联网公司总经理的名片上都印有OICQ号码,这促使网大为想了解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马化腾坐在电脑前,让网大为看QQ的增长曲线,告诉他,每天新增注册用户5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城市的人口。腾讯正在与中国移动合作“移动梦网”计划,让网大为隐约看到盈利的可能性。

双方很快进入实质性谈判,几个月后确定合作方案:

IDG出让12.8%腾讯股份,盈科出让全部20%腾讯股份,合计32.8%由MIH全部接收。腾讯估值6000万美元,是一年前的11倍。IDG原计划出让所有20%股份,在王树的坚持下,留了7.2%,王树这个建议价值千金。

2001年6月,MIH正式入股。也就在当月,腾讯首次月度盈利,成为中国最早盈利的互联网公司。这年,新浪、网易搜狐均深陷亏损泥潭。阿里巴巴耗尽融到的2500万美元,不得不关闭境外公司,遣散外籍员工,把总部从上海迁回杭州,断臂求生。


06

故事再次暂停,第二个问题:IDG出售股份,盈科清仓股份,MIH重仓入股,谁是傻瓜?

MIH跟腾讯谈判的那几个月,腾讯依靠唯一的主营业务——和移动梦网分成业务中刚有盈利的苗头。然而,投资不是为了盈亏平衡,是为了未来的利润。那时候全球没有一家和腾讯对标的公司实现盈利。之后不断为腾讯贡献利润的QQ秀、QQ空间、游戏等业务,都不是事先规划的产物,而是在腾讯的肆意生长过程中慢慢萌芽壮大。在2001年那个时间节点,没有人能够预知两年后腾讯能点燃流量变现的火箭。实际上,在2002年,腾讯尝试了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QQ号码注册收费等收费试验均告失败,QQ收费注册甚至将腾讯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让IDG投资的几十家公司除金蝶外均受重仓,IDG需要套现一笔资金。而香港盈科因收购香港电讯杠杆过高,连续两个季度巨亏,亦急需要资金周转。

同样因为科网泡沫破裂,IDG和盈科手中的股份溢价转手的算盘落空,甚至如何脱手都成了问题,腾讯的上市也变得遥遥无期,这意味着股权退出的通道受阻。

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然冒出MIH这个“巨型韭菜”提供一个投资一年获利10倍的兑现机会。对IDG和盈科这种风投资金而言,选择退出腾讯显然是即超出收益预期又能化解投资风险的稳妥做法。

反倒是大幅溢价入股的MIH更像是一场豪赌。MIH一直希望成为腾讯的第一大股东(后被马化腾拒绝),其一举将腾讯的估值从一年前的550万美元推升到6000万美元,溢价10倍,或许也是希望让其他股东望而却步。

 MIH到底看到了什么,何以笃信腾讯未来将创造巨大的价值?

本来打算一篇写完,没想到才写到这就4000多字,如果有人愿意看的话,下篇接着聊。

更新:(2)已经出来了。关闭上帝视角复盘腾讯 你能闯到第几关(2)

本文首发于公号:「顿牛投资」,欢迎关注!只是记录投资思考,不构成任何交易推荐。


 $腾讯控股(00700)$   $贵州茅台(SH600519)$   $特斯拉(TSLA)$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0-11-09 13:00

实际上你永远回不到过去,因为你无法清零你现有的认知。腾讯的发展波澜壮阔。2000年的时候,我当时在外企上班,网易也约我面试。就连阿里巴巴,前身是中国黄页,我跟他们当时的技术总监很熟,当时有一本书,尼葛洛庞帝写的Being Digital,看完了也是热血沸腾。说实话,当时天天好像也能冒出N多的主意。但说实话,QQ这种确实瞧不上,很多同事晚上用QQ去泡妹,回到办公室基本还是用MSN。当时思科如日中天,销售简直就是躺赢,一个个代理求着你给他生意。有谁会想到腾讯会成为未来的股王呢?回个头来看,互联网属于人类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对于其商业模式和如何盈利没人能说的清。商业竞争也充满了戏剧性,比春秋战国时期还要精彩万分。有谁能想到当时风头无出其右的搜狐现在成了没落互联网遗老呢?MIH肯定有比常人更深刻的远见,但要说他当时就知道腾讯未来的演化之路,显然逻辑上站不住脚。实际上应该说他是万里挑一的幸运儿。互联网是赢家通吃,竞争对手都消失了,剩下的正好是腾讯。而MIH又恰恰是腾讯大股东。这种好事,是不是有点像中彩?当一个全新的事物出现时,我们的认知框架多半很难去适应他,反而是怀疑,反抗,最后投降。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也是同理。往往在旧的领域越成功的,越是形成了深刻的偏见。谷歌刚起步的时候,当时如日中天的雅虎根本就不觉得谷歌会颠覆他,更不要说普通投资人了。所以,MIH的这种投资神话尽管存在,但如果你想从里面悟出什么秘诀,恐怕也是徒劳无益!

2020-10-30 09:41

好文章,请继续 

2022-03-29 10:56

把吴晓波《腾讯传》的内容缩编了一下也能有这么多流量。。。如果作者在每一期里都提一下原著就更好了,不过,看着每一篇的叫苦说自己“码字”,可能也就这样的货色吧

2020-11-09 11:35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200.00,也推荐给你。

2020-11-09 11:51

马化腾命好,作者文好

2020-11-09 11:46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好文,辛苦啦,请继续。

2020-11-09 11:33

这篇写得那么好,竟然评论这么少,不应该啊。而且角度也很独特。略尽绵力@不明真相的群众 @仓又加错-Leo 两位大佬看看

2020-10-20 02:38

很好,请继续。

2021-01-14 23:27

腾讯

2021-01-02 16:53

跟小说般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