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养猪业务价值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0回复:53喜欢:33

温氏是家族企业,整个家族控制温氏20%左右的股权,梁焕珍为温鹏程母亲,伍翠珍为温鹏程妻子,温均生为温鹏程哥哥,刘容娇为温均生妻子,温志芬为温鹏程弟弟,孙芬为温志芬妻子,温小琼为温鹏程妹妹,陈健兴为温小琼丈夫,温子荣为温鹏程叔叔,古金英为温子荣妻子。

最初温氏是由温鹏程和温志芬的父亲温北英创立,1994年温志鹏才接过董事长的位置,一直到2017年温鹏程才让位与温志芬。

1983年,广东云浮新兴县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完成,温北英看到了私营企业发展历史机遇于是与儿子温鹏程及其他6人,集资8000元开始搞养殖,成立了簕竹畜牧联营公司。

1989年,肉鸡市场疲软,温北英采取了保价回收的方式,让养殖户旱涝保收,温氏口碑一下子就传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温氏养鸡。

1994年温氏集团开始向全国各地扩张,这一年温北英却因肺癌晚期去世了,温鹏程开始带领公司在华东、华中、西南市场布局,复制“公司+农户”模式。1995年,考虑到在当时的市场行情下养猪的利润比养鸡高,他开始向生猪行业扩张。

1997年,他开始将“公司+农户”的模式复制到肉猪养殖领域,但农户没法自繁自养,后来温氏改为只投放猪肉苗的模式,这种模式成了温氏扩张的主要模式。

2000年后,公司又进行了全面股份制改造,股东由700多人增至4000多人,总公司员工和分公司员工均持有股票。

2012年,温氏的员工持股人数已增至6789人,员工持股占比49.57%,而最大个人股东温鹏程只占3.34%。

2017年温氏出栏生猪2229万头,首次突破2000万头出栏。

2022年,公司合作农户平均饲养规模约1200头/批,差不多每户要2~3个人来养,与温氏合作比较适合家庭养殖户

温氏牧原的差距是从非瘟开始拉开的,其实这也是自繁自养和农户代养在疫病下的差距,自主可控对非瘟防控的重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温志芬20年砍掉温氏一半养猪业务可以说是十分明智的选择,风险控制这一块很不错。并且20年是各大猪企加速扩张的时期,如果温氏那时候跟风扩张,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正邦。

22年温氏的成本中有大约0.8174*2.71=2.21元/kg,所以实际上非瘟对温氏的影响当下还有4.92元的下降空间。并不是所有农户都防非不行,非瘟下还是有每头盈利五百的小农户,也有成本仅12元/kg的万头场,只是与温氏合作的农户中,大多数农户的防非水平并不行,对温式来说集中管理他们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自建养殖小区并不是自繁自养,最终还是代养的形式,因为代养的本质是农户公司利益绑定,且减少农户对猪价的风险暴露,这一点温氏应该不会变。

不过未来一段时间温氏还是以分散代养为主,温氏未来新增养殖资源中,以他建方式(养殖小区、家庭农场)为主,约占 2/3,公司自建(养殖小区)为辅,约占 1/3。

非瘟对温氏成本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在生产指标上,当下温氏的生产指标非常优秀,温氏2022年料肉比2.71,仔猪成本360元左右,猪苗存活率94%,投苗后上市率92%,全程存活率86%左右;同期牧原料肉比2.9,仔猪成本320元左右,猪苗存活率93%,育肥存活率91%,从存活率和料肉比这两项联系比较紧密的指标看,温氏的生产效率高于牧原,得益于农户养殖降本的积极性,但是温氏总体成本很高说明整个养殖管理过程的冗余成本很高,这一块是未来温氏降本的重点

温氏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对管理成本的下降很关键,有人质疑温氏选财务出身蒋荣金作为牵头人是企业战略出了问题,但是温氏选蒋荣金恰恰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温氏是与金蝶合作数字化转型的,而金蝶主要是做财务一体化管理软件的公司;并且温氏是公司+农户模式,管猪不太现实,重点应该在管人,而人所带来的成本需要用财务指标去衡量。

牧原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首席是李彦鹏,李彦鹏是农业出身,牧原是自繁自养模式,降本主要路径在管猪,当然人和物也是要管的,选李彦鹏作为技术首席其实也能反映牧原对养猪管理优化降本的重视。(牧原现在已经是智能化转型了)

当下温氏的母猪产能是230万头左右,按照20的PSY算最高产能是4600万头出栏量,不过段肉猪有效饲养能力只有3000 万头左右,温氏要扩产还需要吸收、新开发优秀合作农户资源,并且得准备足够的现金流。

产能分布上,温氏华南区域约占20%,华东区域约占 20%,西南区域和华中区域合计占 40%,华北、西北和东北区域合计约占 20%。

牧原产能分布——河南省分布在 35%左右,另外安徽、山东占比在 10%左右,东北各省、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占比在5%左右,其他省份的产能分布占比均在 5%以下。翻译成和温氏同口径就是华中地区40%,华东地区25%,东北地区20%,西北华北西南地区合计15%。

牧原温氏重合地区主要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一带牧原似乎并没有多大兴趣。

温氏的目标是23年底能繁达170万头,明年出栏量得3400万头以上,但当下温氏还是处于高成本区域。按照温志芬对风险的防控意识,当下选择扩产很有可能是认为明年猪价会好转。

温氏有两大业务缓解猪周期带来的现金流不足:

1 是黄羽鸡业务,22年温氏黄羽鸡业务净利润30亿左右。

2 是投资业务,温氏投资的实际管理资金超过120亿元,其中股权投资业务规模超60亿元(不含产业并购投资)。

2021年温氏养猪业务巨亏的时候,温氏投资收益12.76亿元。

温氏投资领域主要聚焦在大消费、军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从投资成果来看,根据媒体报道,温氏股份此前投资的千禾味业盈趣科技华夏航空等19家企业已成功IPO。不得不说温氏的投资能力是真的猛,温氏投资总监是吴庆兵,不过看其简历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他曾任职于上海南都和大连万恒等期货经纪公司,负责市场分析及开发工作。

个人觉得当下对温氏来说,有效减少防非成本和加强对人和对物的管理比较重要,智能化对它而言到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农户的猪舍并不全是标准化的。就算有智能化的技术,也不好推广,就算强行推广了,拿到的数据也是很杂很乱的。

非瘟对温氏的影响还有足足5元的降本空间,如果这五元能够拿下,温氏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当下温氏100亿的现金类资产,160亿左右的短期有息负债,250亿长期有息负债,59.22%的资产负债率,未动用授信额度200亿+。抗周期还是能抗住的。

温氏还有一些问题,首先是温氏采购没有优势,小麦采购甚至价格高于全国均价。

其次养鸡业务和投资业务如果和猪周期重合的话,就是三重打击。

最后是温氏的重心,我觉得不在养猪上,而是在养鸡和食品业务上。

《关于温氏的零碎认知》

《牧原——未来的万亿猪王》《关于牧原的一些零碎认知》

《牧原为什么能从百万出栏跨越到千万出栏?》

《牧原的屠宰业务值多少钱?》

《猪周期或许已经被延长》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温氏股份(SZ300498)$ $牧原股份(SZ002714)$ $新希望(SZ000876)$ 

精彩讨论

用户79319309222023-06-16 09:36

2020年,温氏不是主动减少规模,而是受猪瘟影响最严重,猪死最多的就是它了。是猪死了,而不是管理层多英明。

全部讨论

2023-06-16 09:36

2020年,温氏不是主动减少规模,而是受猪瘟影响最严重,猪死最多的就是它了。是猪死了,而不是管理层多英明。

2023-06-16 11:28

温氏牧原同全程存活率,温氏料肉比却比牧原低,说明料肉比这个生产指标,温氏做的比牧原优秀,,具体内层原因我有一个猜测是农户有自己用农副产品替代温氏饲料的动机,这个猜测还没有线下调研证实 昨天尾盘入手,还加了杠杆

2023-06-16 00:14

从存活率和料肉比这两项联系比较紧密的指标看,温氏的生产效率高于牧原,得益于农户养殖降本的积极性,但是温氏总体成本很高说明整个养殖管理过程的冗余成本很高,这一块是未来温氏降本的重点
这就是没有市场和财务经验所得出的错误的结论。

2023-06-17 08:46

赢前信息科技微生客软件开发,软件系统开发APP小程序,为作者

公司加农户模式,无法大幅度降低成本。如果公司加农户这个模式优势很大的话,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应该早就干了。$$温氏股份(SZ300498)$ $新希望(SZ000876)$ $新五丰(SH600975)$

2023-06-16 22:06

其实就相当于是贴牌养猪

2023-06-16 21:53

歇了吧,现在吃不动了

2023-06-16 21:21

不知道最后一句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2023-06-16 10:18

温氏是养猪养鸡双轮驱动。其它业务体量很小。

2023-06-15 23:29

能自己顺利出栏赚钱的不会代养,代养的都是养不好的,我都不知道除了饲料成本以外是怎么降低的?牧原是通过提高psy,净化疾病,降低死淘率,提高日增重,这些非饲料成本因素降低的,代养户有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