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投资银行股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382回复:678喜欢:1216

本文源于球友@农夫与果园 的一次提问,也是自己一直想表达的一篇主题。此文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对于过去自己投资逻辑的一种否定,并且否定的并不是失败的经历,而是成功的。过去五年本人年化40%的收益率,前半程几乎源于对银行股的投资。

其实可以先用一句话来阐明主题:我一直以为银行股在我的能力圈内,后来随着对银行业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发现自己离这个圈的边界越来越远。

这两年,我逐渐开始理解查理芒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若无洞见,慎投银行股。而《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更是直言:“长期持有银行股的都是傻子!

先抛开这些极端的论断,谈谈自己这两年对银行股的感受与理解(本人在金融行业从业近十年,虽没在银行业待过,但接触与了解的机会也是较一般投资者更多的):

1、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与隐蔽性,我曾经也钻研过银行股财报中各种科目的真实含义,但发现总有盲点。尤其是同业与理财业务,背后的结构设计与业务实质往往是投资者无法认知的。对于这一点,即便是熟读@那一水的鱼 的《读懂银行股》也不会有更多作用。

2、银行业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而宏观经济的复杂性更强。可以先问问自己:是否能预测到经济危机?如果不能,有何理由重仓银行股?

3、银行的代理人与管理风险。对于银行这种高杠杆行业,保守是最重要的原则。而如果在经济高景气度时,保守意味着这几年你的业绩将要落后。对于信贷员而言,你将失去赚钱的机会。而银行业很难去避免这种代理人冲突,以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尤其我们银行行长几年换一圈。更不要说其中暗藏的腐败了,从各种票据案便可窥全身。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拆姐 近期关于银行股的文章。

4、银行的囚徒困境。如上所说,在景气周期,如果激进的银行以高利率吸引理财或存款,低标准进行贷款投入。反而会导致理性、保守的银行业务更加难做,甚至无法生存,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

5、国内银行股的报表失真。不论是支行还是总行,在经济低谷期,都存在这较大的掩盖逾期贷款以及美化报表的动机。国泰君安曾发表研报观点:16家A股上市银行的预期不良率均值在8.7%左右。

首先,银行的基层业务人员,会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各种变现的展期、借新还旧等)掩盖不良,总行所掌握的不良率会有所偏差。即使该行内控良好,基层绝少这类操作,那么不良贷款汇总至总行后,总行也会通过重组、展期、出表等手段,进行又一轮掩盖,然后再披露。所以,所披露的不良率已经两轮处理,监管层和公众很难掌握全行业的真实不良率,真实不良率成为了一个只有上帝才知道的指标。”原文请见:国泰君安研报《银行资产质量大摸底:预期与真相》链接:网页链接

上述复杂性已将大多数投资者推向了能力圈外。

抛开真实与潜在坏账不说,再从这两年的经济环境与大趋势来看:

1、过去银行股基本处于寡头垄断,抢夺了较多的实体经济利益;而现在实体经济不行了,银行处于被政策引导的还债期。从两件事便可以看出:一是政策引导的债转股;(今天刚刚曝出了交通银行对中国建材的100亿债转股方案)二是银行购买了天量低息政府债务;

2、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的对银行债务融资的总需求量增速将逐渐放缓。这是个大话题,简单来说:债务融资总量与固定资产投入与重资产型经济占比直接相关,而上述行业未来的增长必将放缓。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超高的M2/GDP占比也可印证这一点,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这一指标很可能会均值回归。甚至在中短期内,银行的整体产能也存在供给过剩的可能(既然银行的主要行业客户几乎都产能过程,银行为何不会?)。事实上当前已有显现,大量资金放不出去,在金融行业空转。

3、国家队将银行股作为稳定指数的工具。这是短期市场与政策因素,就不再多谈了。

这段分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便银行股不存在开篇的那五个问题,我可能也不会重仓银行股,即银行股单从投资价值上来看,可能也不是最优资产。(比如本人就选择了格力美的茅台也大幅跑赢了银行股)

很多人恐怕会误会,说了这么多,我绝不是在否定银行股的投资价值。而只是在说银行股为什么在我的能力圈以外,并大概率在大多数人的能力圈外。我相信这其中也包括重仓银行股的多数投资者。如果仅是将银行股作为组合的配置或者类指数化投资,则会弱化上述所谈论的多数问题

总而言之,银行股不属于二尺高的栅栏。对于真正认识并理解能力圈重要性的价值投资者而言,银行股基本上是在投资范围之外的。

$兴业银行(SH601166)$ $招商银行(SH600036)$ $中国平安(SH601318)$ 

@今日话题 @不明真相的群众 @黄建平 @江涛 @陈绍霞 @释老毛 @方舟88 @徒步三萬里 @闲来一坐s话投资 @滚一个雪球 @东博老股民 @云蒙 @那一水的鱼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股民张生 @HIS1963 

精彩讨论

百元招行2017-03-06 17:11

谢谢你们看空银行股,才让他的股价在净资产附近盘旋这么多年,各种各样的利空袭来,银行净资产顽强的推着股价往上走

江东听潮2017-03-06 18:09

如果说看不懂,任何一个行业都看不懂,连企业老总自己也看不懂,非得要完全看懂,就不用投资了。目前A股银行业值不值得投资,其实只需要常识而已

与子同袍20112017-03-06 17:27

对普通投资者来讲,没当过CEO,一天企业都没管过,对所有行业都存在类似掌握信息、经验极其有限的问题,可以说分析所有企业都勉为其难了。哥认为普通投资者投资股票可以用一些宏观的大方向来确定。1、业内龙头、鼎鼎有名牛逼哄哄的企业 2、长年股息稳定 3、当前价格有4%以上股息 4、历年没出大幺蛾子

邢台草帽2017-03-06 19:34

楼主写的非常好,这才是一个银黑该有的文章。

楼主的观点我基本同意,可里面大部分问题是投资企业共同的问题,只有少部分是银行业专有的问题。

1、业务复杂的问题,大部分行业都不会简单到投资者一眼就能看清来龙去脉和关键点,甚至很多细节业务,如果不是自己从事这个工种的,几乎很难搞懂里面是怎么回事。
    可是,如果投资需要把每个业务细节都搞懂,那就没人能投资了,这是全才,世界上几乎也不存在这样的人。如果从业务板块的角度去看,银行整体并不是那么复杂到不可理解,甚至比大部分制造业的业务还简单一些。比如很少在雪球上见到有人去谈企业企业的每个零部件都是怎么生产的,这个零部件和其它汽车企业横向对比也见不到,这样的细节太细了,为什么到银行的时候,就会把每一小块都要抠出来呢? 因为研究银行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闲的蛋疼。

2、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的问题,我认为,银行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相对还算是小的,因为银行就是个大etf,投资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银行一般都是在平均靠上的水平,就像股市的指数,相对还是稳定的,除非出现经济危机,这种系统风险,绝大部分行业都躲不过。宏观不可预测,投资银行业不能指望靠宏观赚钱,这和投资绝大部分的行业是一样的。

3、代理人和囚徒困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也是投资银行最核心的问题。
    投资银行和买基金非常像 ,因为这类企业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质护城河,并且又都是经营风险的,管理层经营中怎样对待和处理风险,你的投资风险就有多大。
    所以银行业的股票特别难选,就像基金也很难选择一样,重要的并不是他们当期的业绩,甚至几年的历史业绩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的经营文化和理念。
    比如我要去买一只基金,那我花的最主要的时间就是了解这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他是怎样看待投资的,他是否在投资上足够保守,他历史上的操作是否和他的理念相同,这些才是我是否买这只基金的决定性因素。
    投资银行股的道理也是一样,管理层怎样看银行业务的,是否为了业绩压力会放弃原则,管理层心目中银行的优秀指标是什么,他们这些年是怎样通过实践来实现他们的理念的,归结于4个字就是企业文化,我认为这才是投资银行最核心的东西。不过银行比基金好一些,文化形成以后很难短期改变,基金经理换人了,基金就完蛋了,哈哈。

4、关于管理风险的问题,这是所有行业的通病,哪个行业的管理层都有腐败,正常的。

5、关于报表失真的问题,也是所有行业都存在的问题,只不过银行业是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相对更明显一些。其它行业也存在调节报表的问题,比如应收款,比如库存价值,比如并购,这些都会带了这个问题。 所以报表不能只看静态的数据,必须的持续跟踪观察,再狡猾的狐狸,谎话说多了也会露出尾巴,只看表面的光鲜,那不是合格的投资者。
----------------------------------
趋势的问题:

银行业面对最直接的趋势问题只有一个,就是直接融资的比例,直融的越多,银行的存贷业务就会变少,再加上经济下行期,大部分银行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当前一些银行已经露出了一点底裤,说明已经很严峻了。

不过直融最大的障碍就是信用的问题,这种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并且直融就更需要专业的风险定价问题,凭银行当前的地位,这块肉主要还是银行的。
--------------------------------
最主要的是,银行业是一个社会必须的行业,也不允许像强周期行业那样大范围的倒闭,这样总会有一些银行在行业不好的时候也能过得还不错。
投资银行股,就是要找到还能活得好的原因,哪些银行的转型走的正确,走的早,就能接着吃肉,死守老本不肯前行的,将来能不能喝汤都不好说。

一分为二的去看问题吧,在股市上真正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企业,本来就是极少数,难道大家就都不投资了,谨慎点,总是能找到好的企业的。

全部讨论

2018-06-28 10:36

非常认同楼主的观点,以前也认为自己对保险、银行了解,最近读了关于保险行业的书《迷失的盛宴》才深刻认识到,金融行业都是高杠杆,行业好时盲目发展,不好时去杠杆,典型的周期行业,而且行业运行非常复杂,连银监会、保监会都搞不懂的事情,小散户就别参合了,从今天起我把银行、保险坚决排除出能力圈,虽然目前看似低估,但是不懂就不投,巴菲特教育我们。

2018-06-28 08:45

 
不断融资 不断分红 从不回购 -银行股的疑问?

2017年6月6日,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新世界百货发出公告,提出以2港元的价格,向新世界百货进行私有化要约。新世界的掌门人郑志刚表示问心无愧:“十年上市征程,这家香港最大百货企业,没有从资本市场上圈走一分钱。”

类似的表述,也发生在李嘉诚先生身上。香港首富、“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在长江实业退市之时表示:“过去20年里,集团只供股过一次,他希望尽量不要供股集资。另外,他还透露,自己20年来从未沽出长实或和黄的股票,强调自己“对得起股东”。

为何李嘉诚先生、郑志刚先生如此表态。因为,资本市场里,有太多的公司进行配股、供股集资(就是圈钱),而且是每隔几年就来一次配股或者供股。虽然大比例分红,分红的钱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配股、供股所募集资的资本,没有以超过正常的资金成本之回报率来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包括利润)并通过股份回购、派发高股息去回馈给股东。

一、不断融资 不断分红 不回购

最近农业银行突发融资公告,定增(配股)1000亿元。瑞银测算,农行配股对于每股股东权益被摊薄6%-7%。高盛测算农行配股对于每股股东权益被摊薄6%。按被摊薄的每股股东权益6%之核定,被稀释的权益是永久性的,换句话说,每股的价值少了6%,而且是永远的少了,除非农行于股价低估之时进行股份回购。2017年,农行的净利润增长率为4.9%,股息率也低于4.5%。如果将失去的价值与得到的收益进行对比,就发现被稀释的股东权益(被减少的价值)>净利润增长率>股息率 。也就是说,被“偷走”的损失>收到的好处。

2017年,农业银行未融资的情况下,其净利润增长率为4.9%。现在农行配股之后,手握巨额资金,应该比2017年赚取的更多(即额外的增长)。自己有一个疑问,农行能每年在正常的净利润增长率+6%或者正常的股息率+6%,来补偿投资人被“偷走”的损失吗?3年至5年之后,农业银行不会不,再次通过可转换债券或者优先股进行融资?

  在农业银行配股之前,写了《从另一个视角思考银行股-金融的疑问?》,原文如下:“最近阅读雪球上的帖子和收听自由老木头在喜马拉雅FM关于银行股的讲座。发现许多人投资人从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ROE等等方面去思考,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做出投资决定。另外,也有许多投资人依照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过程和结果来推理国内银行股的投资逻辑。
自己在自学金融知识时,发现国内银行有如下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非常值得思考,如有错误,烦请原谅,非常感谢。
(1) 银行融资不断  基本上不回购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非常缺钱。总通过定增(配股)、配售(供股)、优先股、债券、可转债等金融工具,不断地进行融资且融资金额巨大,也不断稀释股东的每股权益及每股收益。另外,银行融资的时间点,也不分股价的高与低。股价高时,融资。股价低时,也融资。
银行融资金额巨大之情况下,基本上不进行股权回购(记忆中未发现),股价高时不回购,股价低时也不回购。也就是说,银行通过融资不断且持续地稀释股东之每股权益及收益,基本上不通过股票回购而增加股东每股权益及增加每股收益,其金融的逻辑是什么?_?
(2)缺钱  高派息
银行总是一边融资、一边高分红。自己有一个疑问,银行如此缺钱,为何还要年年分红派息?为何不停止高派息?为何总是,一边融资、一边高分红,其背后的金融逻辑是什么?_?
(3)永久性的损失
许多银行自上市以来,不断地进行融资且不进行回购,股东权益及每股收益不断地被永久性稀释。也就是说,被永久稀释的权益变成了永远的损失,除非通过股份回购、额外的盈余增长、额外的分红派息等等方式为股东实现与损失相应的每股内在价值的永久性增长。
现假设,被永久稀释的每股权益在20%以上(我未计算,属于拍脑袋),银行从投资大众手里募集了巨额资金,银行能实现盈余增长永久性的不低于20%以上吗?每股派息,能每年增长20%以上吗?
假设没有牛市,银行的投资人是损失(被永久性稀释的部分)<收益(巨额融资的回报率),还是损失>收益?自己比较笨,也一直没有想明白。最近汇丰银行不断地进行股份回购,而国内的银行......。”(在此感谢球友的跟帖,让我受益匪浅)

巴菲特将企业分为伟大(卓越)企业、好企业、坏企业。这三种类型的企业就像“存款账户”。伟大的企业支付非常高的利息,且利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优秀的企业会支付吸引的利率,且只有当你增加存款的时候才能获得这些利息。最后一种是可憎的企业,它所提供的利息并不充分,且要求你不断增加资金以获得那些让人失望的回报。

国内的银行股肯定不是伟大的企业。

投资人从资本市场获得回报的来源,一是来自于企业创造的价值,二是来自于市场其他参与者。作为保守型投资人,会选择前者。那么,针对不断融资发展的企业,若投资人想长期持有,就必须思考一下,企业向投资人左口袋里放“钱”,又从投资人的右口袋里拿“钱”,对于投资人来说,得到的利益与失去的损失,究竟是收益>损失,还是损失>收益。

通过李嘉诚先生和郑志刚先生的表态,应该逆向思考一下,回避一边供股、一边分红且资本回报率低于正常获利标准的企业。

本文结束之时,需要再次阅读一下郑志刚的表态。新世界的掌门人郑志刚表示问心无愧:“十年上市征程,这家香港最大百货企业,没有从资本市场上圈走一分钱。”
 
市场有时就像一个醉汉,听到好消息会哭,听到坏消息会笑。
(此文不作为买卖建议,投资需谨慎,入市有风险)

 

2017-06-18 19:40

有谁能够打包票说百分之百能够看懂躺着自己身边的那个人。

2017-05-21 00:41

银行太坏了,无非能分不少红,让我衣食无忧哦。

2017-03-18 15:41

都跌到这个份上,都不敢买,难道要去买那些利润少得可怜,高市盈率,几十倍,上百倍的所谓新兴行业股票。茅台,美的格力不错,但他们现价早也已经物有所值了,无论是他的市场占有率及上升空间,都已经比较有限,至少是目前的价位我不看好。相反现在早已经跌出价值的银行股,却是完全可以拿的。

越是涨的多的东西,大家越喜欢,买的人越多。在房市表现为一线房产,在股市表现为前几年的医药股,水电股,现在的茅台。大家一边买,一边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为什么他会一直涨,为什么他以后会继续涨。
越是不涨的东西,大家越不待见,买的人越少,并进一步为它不涨找借口,为它为什么不能赚钱,甚至不该赚钱发表意见。

这也是索罗斯说的“反身性”吧,趋投奉守的圭臬。

价投不管这些,价投看重的是低估,分散与逆向。(管我财语)  看不懂也没关系,少量配置就是。话说,那些你以为你看懂的,你便真的看懂了吗?

2023-01-26 14:46

投资银行股只有一种正确姿势,那就是巴菲特说的:用合理的价格买入管理良好的银行。任何其他PE、PB之类的数字都是障眼法,毫无意义

2021-07-22 10:51

金额业里银行和保险永远也别想弄清楚,账上想藏点什么太容易了,我为啥知道,我们家银行保险合计从业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