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6喜欢:6

今天听一个量化的介绍

看介绍产品,非常厉害

几乎是一个三十度角向上

我想既然是量化

那同一策略下,应该所有产品表现近似吧

然后查了一下其他产品业绩

居然大相径庭

还有不少产品是隐藏了业绩的

很多规模很大的私募

我觉得,都逃不开

“做”核心产品业绩的嫌疑

全部讨论

可能是规模问题。不是“做”。我曾经测算过,如果我资金扩大10倍,我的收益率至少下滑5%。

有两种可能,第一,同时做了很多个不同的策略,只挑出来最好的那个做路演用;第二,量化公司的策略有效性和盈利能力是有排序的,一般会把最赚钱的策略(通常有容量限制)留给自营盘,剩下的差一些的策略才去发产品,你可能看了他们自营盘的业绩曲线。

07-04 22:50

就像早期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因为没有人工智能产品,就招了一群实习生在后台通过人工去智能处理用户的问题一样。

07-05 08:41

如果真有那么厉害,会不会根本就不需要发行基金呢?

包括最牛逼的 大奖章

07-05 09:37

公募的业绩是全部公开的,为什么私募的业绩不全部公开。难道是鼓励私募以这种方式套路有钱的。以前不允许私募公开宣传自己的产品,现在平台上私募的广告越来越多了

打造一个明星产品,不管用何种方式,能拿出手来做宣传吸引顾客买就好

07-05 09:00

不是规模的问题。
一个对外的产品和其它,这种“差异”几乎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在公平对待旗下各产品的问题上,公募做得远比私募要好得多。前者有制度上的和具体操作层面的约束(如同时的买入卖出单,自动撮合交易),而后者全靠管理人的道德约束,结果就是同策略同市场下各产品巨大的差异性。

07-05 08:43

基金公司很常见的手段,选择性披露业绩、隐藏不利的过往业绩。迄今为止,这么多公募私募,罕有遵从GIPS(全球投资绩效标准)披露业绩的!或许因为“基金消费者”不在乎真实业绩吧!

07-05 08:17

规模问题,私募基金经理的策略容量有限,核心产品都是内部人认购了,外部一般投资者认购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