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当韭菜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1
每个行业的研发强度要符合行业的逻辑
搞芯片的研发强度和搞水泥的显然不应该一样
商业的目的是利润 研发只是途径

热门回复

2023-05-21 07:17

对于投资科技股,研发强度的判断是绕不开的。
例如华为这样的公司,研发强度一直很大,因此造成了它的业绩一骑绝尘。和同行例如中兴通讯比,华为的研发强度更高,长期创造的价值也更好。
但是综合各种商业案例来看,也许研发投入低,赚钱能力高的生意更值得投资。
譬如巴菲特投资的苹果,就是科技股里研发强度偏低的。
再比如我之前研究过的机器视觉的世界龙头基恩士,研发投入占比才3%,可以说从这个指标根本无法看出是高科技企业,而同行包括康耐视,西克sick,Hexagon,研发投入占比都是10%,但是基恩士的毛利率,估值,远超这些美国,德国同行。
我也比较过日本几个高科技巨头,村田,基恩士,nidec,他们的年利润都差不多,100亿人民币,但是估值相差巨大,基恩士的估值远远高过其它这几个搞硬件的。
如果从研发投入和技术壁垒上看,基恩士的壁垒并不如村田等公司。基恩士的很多产品可以算是组装的,自己也不生产,完全是外包,
所以,我的反思是,企业的评估真是一个复杂问题。要从各个维度去综合评估。
不能一来就用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作为关键指标,把看到的公司排除或者打低分。
更需要逆向思维,那些研发投入低却依然能够轻松赚钱的公司,更符合价值投资的精髓,才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关注的。

2023-05-21 07:59

之前我提到过异常思维,说过福尔摩斯凭借狗不叫这个异常现象破案的案例。
当我们研究公司,其实也会发现很多异常。
有的公司研发团队不行啊,为什么利润这么高?造假?景气红利?
研究多了,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赚不赚钱,和企业的商业模式关系更大。
譬如同样是连接器,
维峰电子和鼎通科技的商业模式又不同。
两者的研发团队到差不多,都是高中,中专为主,但是为什么都很赚钱呢?
维峰电子更加异常,他连专利都没几个。
这其中的异常,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还是他的商业模式。
“公司实现批量销售的产品品号超过 15,000 个,表现出明显的“小批量、多品种”特点,不同产品在产品售价、成本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公司将客户需求定制化与半成品模块化、产品生产平台化相结合,即以标
准化的生产模式来满足定制化的客户需求。公司对半成品按照模块化进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快速二次开发生成成品,其中半成品根据需求预测规模化生产并保有安全库存,而成品则按订单即时生产并严格控制库存,整体形成平台化的生产体系,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
公司还逐步构建起平台化的产品体系,即在生产过程中部分通用件进行预生产并保有一定安全库存,比如五金半成品、塑胶半成品等适用范围较广的部件,而当客户有需求时可从标准产品案例库搜寻类似解决方案,并在已有半成品基础上快速进行二次开发定制,从而实现成品的快速交付。”
我们总结一下,维峰电子的商业模式是做长尾需求,就是批量最小的定制化产品,这些小批量的需求,大公司很难满足。
而这种最鸡肋的需求,维峰电子还能轻松赚钱,是因为他发展了独特的能力,平台化。
半成品模块化开发,备库存。
也就是说,维峰电子并不靠先进的技术赚钱,他做的产品都是大路货,但是通过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人家竟然可以比其它原研产品的公司更赚钱。
对于我们投资者,看明白商业模式是第一步。
还要预判,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持续吗?
这个就更难了。
我只能说,当各个行业需求不景气时,这种专注长尾客户需求的公司也是有风险的,长尾客户也是最容易在经济危机时遭受打击的。
譬如MCU,现在就是长尾为主的状况,汽车上的MCU数量很多,性能都很一般。
但是以后汽车的电子架构集中化,一个高算力MCU就可以替代过去几十个低算力的MCU。
维峰电子的产品就相当于这些低算力的MCU,如果客户需求往头部迅速集中,它的长尾策略就是有风险的。

2023-05-21 08:05

或者,我们可以说,维峰电子其实是苹果的商业模式。
你也许会大吃一惊,wtf?
苹果的超级大单品,也是他赚钱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而国内手机公司,都是机海路线。
维峰电子,等于是大单品路线的零挖一个特例。
当公司有成千上万种产品时,如何达到大单品的盈利能力?
那就是平台化,归一化。
通过半成品的模块化,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半成品的种类其实很少,但是可以千变万化,造出那么多的乐高玩具。
但是究其内核,确实很简洁的,类似大单品。

2023-05-21 08:59

兄台的学习研究能力真的强[很赞][很赞]

2023-05-21 07:32

不少价值投资的牛人都说过,商业模式才是赚钱的最根本因素。
确实如此。
不同行业的行业模式差异巨大,但是同样一个行业,商业模式也可以天差地别。
譬如机器视觉,基恩士和康耐视这两个巨头,商业模式就不太一样。
基恩士专注直销,主要面向中小客户,公司自己统计过,大部分客户都是中小客户。但是公司的产品是行业里最贵的,因为它的产品最傻瓜易用,中小公司的员工素质相对更低,更需要傻瓜型的产品。
基恩士的产品也是最标准化的,它只做面向80%需求的产品,剩下需要定制的20%需求,投入高,产出低,他就不高了。
而这20%需求,康耐视可能就去搞了,它的商业模式更适合这类需求,大客户可以基于康耐视的产品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
再比如,看到代工,或者制造,我们一般都不喜欢。但是偏偏申洲国际靠代工成为牛股,而新和成专注上游制造,不像浙江医药一样试图去做下游品牌营销,反而更成功。
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机遇和能力匹配。
中国有安踏,也有申洲国际。你自己是什么基因?是低成本制造为主还是品牌营销为主?
把这个基因做到世界第一,都可以赚大钱。譬如耐克的制造都是外包的,但是人家把品牌营销这个维度做强了。
但怕就怕,制造也自己造,品牌也自己搞,但是两个都没搞好,这种公司最终反而淘汰了。

2023-05-21 17:36

工控连接器的壁垒不是制造,而且进入壁垒。工业供应链本身就是非常封闭的行业,维峰做了20多年才做了5亿 收入,主要还是靠21年供应链混乱的契机进入大客户,现在也不过500—600家客户,但是料号已经有8万左右了,活跃料号1.6万个。对比其他,TI有10万个料号10万个客户,圣邦有4000个料号5000个客户,能看出来维峰还处于太早期阶段。泰科有50多万个料号,收入体量没有TI大,料号是TI的5倍,连接器行业的需求实在太分散了

2023-05-21 10:00

对,长远来看,连接器行业还是拼专利设计和制造精度,就是要推出高精尖产品而不是大路货。
譬如800G光模块的连接器,这种高端产品,也就是安费诺,莫仕,连泰科电子这个巨头都做得一般。
今年维峰电子走势可能算是连接器行业最强的,因为市场在博弈景气。
维峰电子是唯一一个主营业务面向工控的,而工控是需求最稳定,周期下行风险最小的行业。
意法半导体高管也公开看好工控行业,认为这个行业带来的MCU,功率芯片的长期增速最高。
其它所有行业包括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市场都在担忧需求下行,连带着连接器上游公司都跟着杀估值。毕竟面向这些下游的模拟芯片都跌了,连接器凭啥不跌呢?
维峰电子目前的盈利能力强,但是长远的天花板可能也不高。
等市场博弈完所谓的景气周期,维峰电子又该如何估值呢?
今年我做的也一般,困惑很大,感觉市场对价投很不利。
研究各种细节,又有什么用?
价投能看上的公司,大部分都是龙头,但是龙头的股价早就炒高了,利好都已经price in。
就像巴菲特曾说过,沃尔玛高速增长期,几十倍PE,老巴不敢买,结果后来高位横盘十多年,消化估值。
也许A股现在的很多龙头股,就和当年的沃尔玛没啥区别。
沃尔玛还是运气好的,长期成长空间大,最终又创新高了。
那些景气不再的龙头股,跌的稀里哗啦的又有多少?
今年我买的大盘股,唯一收获大一点的是美的集团,毕竟超跌了,估值够低。
而中航光电这种没有超跌的,今年就没啥回报。
但是买小公司,回报大,风险可能更大。
就像维峰电子,我看明白他的商业模式又如何?
市场对它的估值,其实是不断变化的。
也许今年市场会因为他的下游工控行业景气炒作一把,但是长远又会估值回归。
这个公司究竟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就太难回答了。
如果抱着长期持股价值投资的思维买小盘股,也许更容易遭受失败。
我这两年关注过的一些小盘股,例如世华科技,永新光学,维峰电子,思林杰,芯朋微等,都是波动巨大。
例如芯朋微2021年5月的底部,我正好写了文章看好它,它也启动了一轮暴涨。
结果到2022年10月份,它的股价已经跌破我当初写文章时底部的价格。
也许,去跟随景气周期进行波段投资,才是合适的。
试图押宝一个小公司拿上五年,十年,以为会成为十倍,百倍股的,更多都会失败。

2023-05-21 08:47

所谓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公司对市场的理解,对公司掌握资源的应用,公司赚的什么钱,就像彼得蒂尔说的那样,掌握了行业的【小秘密】。 想当年,当排协的朋友告知安踏贷款800万赞助排球联赛的时候,就觉得这公司要是能活下来,肯定挺牛逼的,肯定比我们公司 有出息(那时候在一家国际体育用品公司)[笑哭]

2023-05-21 17:39

我觉得维峰恰恰不是打单品逻辑,你可以说瑞可达和电连是大单品逻辑。很简单,汽车连接器料号可能就30来个,维峰活跃料号1.6—1.7万个,其中工业料号是1.5万个,因为工业客户的需求非常分散,而且每个需求的量都不大,反而汽车和通信的需求相对单一。

2023-05-21 09:55

《好战略,坏战略》里提到了这个理念,公司发展好坏更多是机遇与公司的能力匹配程度或匹配阶段产物。确实,同一行业内存在不同的战略集群,其商业模式与战略选择差异很大,甚至看起来不像同一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