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面具,看比亚迪半导体吹的牛皮有多大?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154回复:483喜欢:395

A股特别有意思,喜欢热捧那些未上市的公司,例如比亚迪半导体,没上市就看不到财务数据,吹的牛就无限大。现在比亚迪半导体终于提交了IPO材料,那就一起看看比亚迪半导体吹了哪些牛皮吧!

1、收入错觉

比亚迪半导体除了功率半导体,还有MCU、PMIC、传感器、LED和晶圆代工,功率主要是IGBT模块、单管和IPM。没提交上市材料之前,各种媒体报道比亚迪半导体2020年收入14亿,搞得好像比亚迪半导体的IGBT收入有14亿似的,现在数据出来了,比亚迪的功率半导体收入只有4.61亿,这个收入还比不过$士兰微(SH600460)$的IGBT业务,士兰2020年IGBT和IPM加起来约4.7亿;更是连$斯达半导(SH603290)$收入(2020年9.63亿)的50%都不到。另外,比亚迪的功率半导体包括车用IGBT模块、工业IGBT模块、IPM、IGBT单管、FRD等多种产品,真正车用IGBT模块有多少?或许只有比亚迪半导体自己知道!

2、市占率错觉

我做卖方的时候,经常怼咨询公司的人说:“你们写的报告太水了,数字错漏百出,简直就是骗钱。”印象深刻的例子,那时候我看传媒,一直想试着弄清楚电视剧行业的规模,彼时还是朝阳行业哈。就看了艺恩咨询2011年写的电视剧行业报告,展望2012-13年的行业规模,具体数据忘了,然而到了2013年艺恩更新研究,2012年的实际值居然和预期值一模一样,关键好多其他行业报告也这样。每次预测值都是实际值,这不搞笑吗?

咨询公司写的IGBT行业报告,一样的瞎扯淡。NE时代研究院写的IGBT报告,比亚迪微电子的份额18%,而斯达只占1.6%,比亚迪居然是斯达的11倍,这不是搞笑吗?无论是装机数量,还是收入规模都对不上,而且错的离谱!

装机数量上:2020年斯达的IGBT模块被安装到2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虽然是A00级车;比亚迪IGBT自供,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纯电+混动)18万辆。两者根本没差多少。

销售收入上:2020年斯达车用IGBT模块的收入约1.85亿,就算比亚迪半导体全是车用IGBT模块,也不过4.61亿,更不用说里面包括工业IGBT模块和少量IPM。

NE时代研究院怎么得出那个错误结论的呢?2019年的报告当然是用2018年的数据,斯达用的是实际数据,新能源车IGBT模块1.2亿,比亚迪半导体却用了整体数据13.3亿,可不是11倍么?现在具体数据已经披露,比亚迪半导体2018年的功率半导体收入也就4.38亿,包括IGBT模块、单管、FRD、IPM等等,再细分到车用IGBT,估计一半都没有!数据一旦透明,真伪清晰可辨!

3、产能错觉

比亚迪半导体的产能一直是个谜,有媒体说有月产5万片6寸晶圆的产能,如果属实,当然排名第一。虽然IPO招股书也披露晶圆产能,但根据里面的模块产能,也大致能测算出真实数据,同样是吹牛皮!比亚迪半导体IGBT模块2020年的产能约220万,且注明了是标准二单元模块产品

什么是标准二单元模块?要从IGBT逆变电路说起,新能源汽车通常用三相交流电,那么IGBT模块需要6个IGBT和6个FRD组成三相全桥逆变电路,每2个上下IGBT供应一相电流。如果电动机的功率比较高,>50KW,那么将6个IGBT集成到一个模块里面,会极大的影响散热。为了增加散热,就会将IGBT模块分成三个标准二单元模块,如下图所示。

比亚迪半导体的IGBT模块(标准二单元)的产能是220万,意味着IGBT和FRD的产能均为660万颗,要反推晶圆的产能,就要知道IGBT芯片的面积。比亚迪半导体用于电动车的IGBT芯片电压和电流主要是650V和200A。物理知识,芯片的发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电流恒定的条件下,降低发热量,就要减小电阻,而电阻与芯片的表面积成反比,所以IGBT芯片的承载电流越大,芯片的面积越大,而且面积越大,散热也越快。如下图所示,英飞凌的两款4代IGBT芯片,4A面积为6.91平方毫米,117.5A面积为136.44平方毫米

假定比亚迪半导体650V、200A的IGBT的面积为180平方毫米(20mm x 9mm),对角线长21.93mm;6寸晶圆的面积为17662平方毫米,周长为471mm。1片6寸晶圆可以切割IGBT芯片的数量为:17662/180-471/21.93=98-21=77(颗)

不考虑FRD芯片,切出660万颗IGBT芯片需要晶圆8.6万片,FRD芯片面积比IGBT小,所以660万颗FRD需要的晶圆数估计为4.3万片,合计晶圆年产能12.9万片,月产能1.07万片。晶圆代工方面,6寸晶圆的价格约1000元/片(华润微士兰微8寸晶圆的平均价格约1700-2000元/片,8寸晶圆面积是6寸的1.8倍),晶圆代工的收入约1.32亿,因此产能约13.2万片/年,月产能1.1万片。因此,比亚迪半导体的月产能约2.2万片,远没有媒体吹的多!

自供:水很深

比亚迪半导体的IGBT模块基本自供给比亚迪电动车,汉/唐是B级车,而斯达和士兰目前基本只供A00级车,给市场一种BYD的技术更好的错觉。另外比亚迪半导体在产能过剩(利用率50%左右)的情况下,也没有为其他汽车厂商供应IGBT模块,也没听到其他电动汽车厂商验证其IGBT模块的消息。在招股说明书里面,还可以看到供应商英飞凌的身影,每年约供应了2000-3000万元的IGBT芯片。很多细节就值得推敲了!

既然IGBT那么牛,为什么采购英飞凌的IGBT芯片?如果采购英飞凌的芯片做封装,那就跟斯达一样实事求是!

既然采购了英飞凌的IGBT芯片,是否汉/唐的IGBT模块封装的是英飞凌IGBT芯片?

要知道,IGBT芯片可不只是用到电动车上面,还能做成工业IGBT模块、空调IPM、IGBT单管。换句话说,比亚迪半导体的IGBT做成空调IPM用到车载空调里面,也是自供到自家的电动车上面。

所有的疑问都在BYD自用面前戛然而止,IPO材料没有披露功率半导体的具体结构,工业IGBT模块、车用IGBT模块、IGBT单管、IPM、FRD分别是多少收入?是否车用IGBT模块用英飞凌芯片保障安全性,工业IGBT和IPM才用自己的IGBT芯片??

申明一点:我不是黑比亚迪半导体,实际能做出来IGBT芯片就已经足够优秀,只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看他的模板到底是什么?斯达or英飞凌?

是否吹牛?一目了然

比亚迪半导体没有之前媒体吹的那么牛,现在数据披露,比亚迪半导体可以说是三家做IGBT的企业中最差的,成长性不如士兰微,收入体量不如斯达半导。能够拿出来夸的亮点,不过是车用IGBT模块,现在士兰微已经大批量用在零跑T03上面,极氪(B级车)也在小批量供应,斯达更不用说了,2020年供应2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实关于比亚迪半导体的牛皮,雪友@平凡的股票 提过几次,随着IPO披露经营数据,吹牛与否,一目了然!

从更大层面看,士兰和斯达是面向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半导体只在比亚迪电动车用过,而且部分芯片还来自英飞凌(招股书里的供应商),都还未在其他汽车上面检验过。显然,士兰和斯达的客户更广泛,成长空间也更大,比亚迪能否进入其他汽车公司的供应链还未可知。

换个思路,如果比亚迪半导体上市可以500-1000亿,那么$士兰微(SH600460)$ 的空间就更大了!彼方的泡沫,就是我方的助推剂!

精彩讨论

溪流派2021-07-03 11:08

这才是雪球开始时的风格,各种专业的观点冲撞,无论对错,起码可以避免偏执的一致性,对理性的持仓者是一种很好的帮助。A股是一个大波动的个股市场,股票价值经常极大偏离其价值锚,基本是由炒作情绪推动。只是参与者在趋势投资时,要心知肚明这些皇帝的新衣,参与而不盲从。特别不能陷于持仓者逻辑茧房,这时是很需要楼主的这种泼凉水文章的。还有一个好处是在卖出时,止盈和止损操作起来都不会过于艰难。

平凡的世界92021-07-03 07:57

支持。
我也多次揭露比亚迪半导体的画皮!
20年还去调查了宁波比亚迪的情况,走访了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员工和有关政府经信部门。

干净又卫生啊2021-07-03 12:13

士兰微不是中国企业吗?斯达半导不是中国企业吗?按你的理解,中国企业只有华为比亚迪了?比亚迪的车和电池厉害和它的半导体有什么关系?
股市里也有小粉红吗?我还以为这个群体只存在于本科生以下的群体。

平凡的世界92021-07-03 11:57

$比亚迪(SZ002594)$ 众所周知,晶圆制造是耗电耗水大户。这就是我为啥跑去当地电力部门~自来水部门调研的原因,拿到的数据和一个自称6寸线的晶圆制造产能,严重不符,总不至于比亚迪的员工牛逼的像台湾小菜们一样,可以用爱发电~用爱制造芯片吧。
再从上报的财务年度报表和社保的数据,经员工交流佐证,完全验证是个忽悠。
一个核心的环节忽悠(甚至造假嫌疑),你们认为比亚迪半导体如何呢。

还有三安光电 ,上海贝岭,都需要谨慎

韭飛特2021-07-03 09:01

“igbt只在比亚迪车上验证过没在其他车上验证过”这话说得就有点屁股决定脑袋了,你还担心在别的车上验证不过?恰好没在其他车上验证过说明市场潜力更大哈。比亚迪只自供那定价可以调节空间太大了。上市后数据更加透明,到时候看市场表现吧。

全部讨论

这才是雪球开始时的风格,各种专业的观点冲撞,无论对错,起码可以避免偏执的一致性,对理性的持仓者是一种很好的帮助。A股是一个大波动的个股市场,股票价值经常极大偏离其价值锚,基本是由炒作情绪推动。只是参与者在趋势投资时,要心知肚明这些皇帝的新衣,参与而不盲从。特别不能陷于持仓者逻辑茧房,这时是很需要楼主的这种泼凉水文章的。还有一个好处是在卖出时,止盈和止损操作起来都不会过于艰难。

支持。
我也多次揭露比亚迪半导体的画皮!
20年还去调查了宁波比亚迪的情况,走访了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员工和有关政府经信部门。

$比亚迪(SZ002594)$ 众所周知,晶圆制造是耗电耗水大户。这就是我为啥跑去当地电力部门~自来水部门调研的原因,拿到的数据和一个自称6寸线的晶圆制造产能,严重不符,总不至于比亚迪的员工牛逼的像台湾小菜们一样,可以用爱发电~用爱制造芯片吧。
再从上报的财务年度报表和社保的数据,经员工交流佐证,完全验证是个忽悠。
一个核心的环节忽悠(甚至造假嫌疑),你们认为比亚迪半导体如何呢。

还有三安光电 ,上海贝岭,都需要谨慎

2021-07-03 09:01

“igbt只在比亚迪车上验证过没在其他车上验证过”这话说得就有点屁股决定脑袋了,你还担心在别的车上验证不过?恰好没在其他车上验证过说明市场潜力更大哈。比亚迪只自供那定价可以调节空间太大了。上市后数据更加透明,到时候看市场表现吧。

2021-07-06 21:34

看了半天是为了吹士兰微

2021-07-03 07:43

钻研精神值得点赞。感觉你很有精力,研究面覆盖了不少行业和公司。

2021-07-05 09:14

缺乏现实生活的理解,案头书呆子研究的典范。

去对比下各家车的电控差异吧,最重要的是去了解一下比亚迪的电池续航在国内什么水平,再听听各家吹出去的igbt转化效率,再去看看你写的文章。

我昨天在成都打车e3,女司机告诉我410续航,城市能跑420。

哈哈哈,那又怎么样呢?上市筹资27亿,估值270亿,第一天涨个300%,估值就到千亿。你应该想想你这么浅显的报表思考和资本市场估值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2021-07-06 10:31

不值一驳的文章,显然带着对$斯达半导(SH603290)$ 的偏好和对比亚迪半导体的质疑而来的,一个点一个点的去辩论说实在的我也和作者一样没有真凭实据的信息,也是推测+道听途说,那我们用逻辑思维间接地对$比亚迪(SZ002594)$ 半导体做一些观察和判断:

1.2008年比亚迪收购宁波的公司进入半导体行业,一开始就奔着IGBT和功率半导体而来的,发展了多少年才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功率半导体IDM领先厂商,看看国内的对手啥时后知后觉地才进入的?

2,比亚迪大家都知道是理工男,敢于在书面上黑子白字写出IGBT4.0和即将发布的6.0的技术指标和领先的地方,是有一定的底气的。

3.你不认可第三方专业公司的市场数据,不知道还有啥信息是可信的,而且比亚迪半导体的招股说明书也直接引用,被证监会接受。

4. 比亚迪半导体上市前的几轮融资,获得了专业投资公司和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的背书,如果真如你这个帖子描述的这样不堪,只能说比亚迪的蒙蔽技术真厉害。

5.比亚迪开发推出新能源汽车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司,包括了商用车和乘用车,既有插混也有纯电,论时间和行驶里程都可以说他的功率半导体芯片接受了相比对手的更多更全面的考验,看看几个国产的IGBT芯片几时才进入到最男进入的车用IGBT的,大部分产品和时间都是在工业用领域混。

2021-07-03 10:42

文章写的客观,专业,结论也非常正确,必须为你点赞,数据详实,逻辑完美。少见的报告。还是士兰微有更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