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达控股-泰格全产业链的一只左手布局?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回复:36喜欢:29


人的因素介绍

方达控股行业部分

前面的行业分析会用到后面对于方达控股的战略分析,前面泰格的情况会联系到后面他们之间互补导流的可能性,前面对于CXO行业景气度的概率判断,会对未来整体估值水位有提前一个谨慎的思考,在市场高频演绎和信息同步的时候比的是深度,比的是未来的思考和对质地的理解,人,组织,生意等,还有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的看法,这些定性因素会在未来的财报上展现,也隐含在现金流估值模型中,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方达控股的掌门人。


本文不推荐股票,只是做一个投资框架的梳理研究,注意行业整体高估值的风险


2001 年,李松博士孤身一人创办了方达医药,当时,一个人、一台旧的设备和一间实验室就是方达医药的全部。创业初期,研究人员凑不齐,实验室还遭遇过爆炸事故,特别是由于无法取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为了履行合同做实验,李松只好把全部家当拿去做抵押,贷款去买新的设备,一路上经历了不少坎坷。本可以做一名安静的科学家,李松却选择白手起家。经过10 余年的发展,方达医药成为拥有700 多位员工和3 万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临床中心以及毒理安评中心的一站式药物开发研究平台。

李松博士的微信朋友圈中有一条很有意思的分享,说女儿叫他“Old Man”,可他觉得自己还是年轻人,还将继续在医药研发领域工作,帮助中国制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人吃上高质量的放心药。敢于义无反顾地投入,可能是创业者难得的气质,每当与这类创业者交流时,我都会被他们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来源高瓴资本公众号)这篇文章其中还讲了公牛,格力的故事,可以看到就像张磊说的它投的时候对于人的比重看得比较重要(切入风投视角)

然后我们看它与泰格医药的渊源:

方达控股公司为一家合同研究机构,2001年于美国成立,公司于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2014年5月7日,泰格医药(300347.SZ)宣布其全资子公司香港泰格拟以5025万美元现金支付方式,收购美国方达控股69.84%的股权。(这部分后面讲优势的时候再展开)


企业增长逻辑


首先从大的行业角度分为药物发现CRO,临床前CRO和BE业务,那么我们再细分到具体的业务,就是五大板块:分别为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DMPK)、安全性和毒理学、生物分析(BA)、生物等效性(BE)以及化学、制造和控制(CMC)是根据下图的招股说明书分类

我们先看企业综合的营收增速表现如何,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过去几年表现并不好,也不能完全归于疫情的因素,因为行业的均速基准企业都没有达到,而康龙化成表现稍微好一点,先看过去,2018年业绩增速放缓主要是转让附属公司苏州方达生物还有上海方达生物抵消了了中国区BE业务的增长。

2019年也很尴尬,2018年刚好又出了集采政策,前面我们看到中国的市场主要是生物分析(BA)和生物等效性(BE)业务,因为公司业务主要是BA和BE业务,BA其实也相当一部分来自BE的临床试验,这块也就是仿制药的业务占到中国的2/3,可能还多一点,因为创新药只占20%多一点,所以受影响比较严重。

那么到了2020年上半年又遇到了疫情,特别是生物分析(BA)受到影响,本来应该由临床试验产生的生物样本不能及时进来,所以会造成生物分析的delay,不过看下面招股说明书图下半年基本恢复正常了。(所以到2020年下半年的业绩未出现之前,这时候基本大量的信息都是非常负面的,这时候不用看股价也知道企业的股价会比较低迷,但是这些负面因素都是暂时的delay,那时候就是一个可以思考的买点,但是目前这部分预期已经修复完毕,目前处于一个常态偏高的区域,所以我才在开头思考定性,战略,行业估值水位等,这里放到预期差估值部分)然后我看未来的营收短,中长期增长的方式,可能性,和先行指标如何看)

对于未来营收增长的思考我们先说一个笼统的概念,再到细分业务中去看

 

一:短期业绩增长逻辑

1.疫情导致的BA业务复苏,仿制药的观望状态略微恢复因为(公司服务的仿制药药企还是以比较大的药企为主比如恒瑞、正大天晴、绿叶、豪森、齐鲁、华润、石药,这些每年都会给公司一些BE的项目)(订单,人员,产能,)根据2020年的电话会议纪要,上半年美国部分已经恢复到90%,所以2021年思考短期业绩复苏的时候不能再纳入疫情复苏这一块了,主要是看第2点,产能释放节奏。

2. 产能投产节点,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的一个计划,投产来讲陆续都是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不会有太大的偏离。(2021年底较原有的将会提升百分之198,美国区将提升百分之42)

短期验证指标,1.人员整体来说,人员在扩张从去年的1002 人,今年将增长百分之40。 中国区相对增长会更快 因为中国新的业务会更多一些。2.2020年新签订合约增长57.1%,为短期业绩提供保障,这里注意一点,一般这种合约周期比较长,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方达控股的合约平均实现周期,在下图,看到他们的工作订单一般两三周到3年,不是5-10年就好。

 

二. 中长期增长逻辑:

1.靠并购战略

2.我们在行业部分分析过泰格医药在临床CRO已经开始放缓,给方达控股进行导流的可能性未来会比较大(泰格导流的比例有但不是特别高,从过去的百分之6、7 到十几。未来新药和大分子的实验分析以及临床的服务,比例会更加加大

3.契合行业,业务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同时在前面行业分析过的药物发现领域进行布局创新药部分逻辑跟踪(中国的新药业务会是未来的主要大方向,而中国业务中的新药占比也迅速提高,目前已经占新签订单的55%。)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布局(收购的ACME是一家在中美都有实验室的公司,且主要的设施和人员在中国。该公司2019年营收达到了900多万美金,利润约150万美元。药物发现领域的公司上半年受益于疫情,ACME也同样,2020年上半年营收增速非常快) 这里可以看到企业的做的布局战略比较符合未来中长期行业的趋势。

4.把北美探索的业务复制到中国,见下图

看完了过去营收和未来的增长逻辑,我们看细分业务,具体每个业务做什么,现在发展的如何,未来会怎么样?


细分业务


首先我们可以看这些业务板块具体是在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的哪个阶段。

 

1.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DMPK)

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DMPK)是一门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学科业务的服务流程遍布药物发现期至临床三期阶段,

我们在前面看过企业在中国的业务是生物分析和生物等效性,所以目前他DMPK的业务都是在美国

这块企业主要是靠收购搭建起来的平台,2019年1H的增速主要是靠Concord


未来的DMPK:中国区目前DMPK的产能仍在苏州自建中,预计于2021Q4可以投入使用,2022年贡献收入。

然后我们回顾一下2019年的电话会议纪要:

DMPK方面,由于公司去年完成了一些并购,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人员团队非常强,和公司现有的DMPK团队一整合,预计这块相并2019会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因为公司现在在整个北美地区DMPK的能力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为大药企能够提供更多的关于新药研发方面的支持”

2019年确实增长比较快速,DMPK这块的能力应该还行,后续就看这些企业如何协同使得业绩有持续性。

 

2. 安全及毒理学

安全及毒理学服务包括体外和体内研究,该服务有助于在临床研究中识别毒理学问题并制定测试计划,用以解决人类安全起始剂量的问题。该服务的流程较长,从药物发现一直到上市审批阶段都有相关的服务内容,公司目前仅在美国市场提供该项服务。

过去的营收可以看到在2019年有一个跃升,主要是Concord的收购,拓展了服务,药代、安全及毒理学,这块业务也是在北美区开展业务。

未来这块业务的增长看点:

1. 中国区产能在苏州自建中,预计2021Q4逐步投入使用。

2.“在安评领域,因为公司concord其实还没有达到满产,所以这块儿预计还会有一个不错的增长。”

 

3 化学、制造及控制(CMC)

服务横跨药物发现期直至上市审批阶段。在药物发现期,该业务提供先导化合物定量和分析测试服务,临床前则包含配方开发、良好实验室规范毒理学批次研究等,至上市审批阶段,CMC目前也是在美国的专属业务,但是2019年中国区的布局也开始了。

主要是CMC业务的新签订合约数目自2016年后就有所减少,2016年后我们可以看到有放缓的趋势,在2018年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并且2019年中国CMC业务开始提供贡献,主要是,2019年10月25日,公司出资1443万元收购了方达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25.96%的股权,完成收购后,公司总计拥有方达医药(苏州)75%的股权。方达医药(苏州)是一家专注在中国市场从事CMC业务的公司。


CMC方面,2020年预计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第一个是因为它受疫情影响相对比较小,第二个是公司在CMC中有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和其他的一些设备更新以及BD方面的注入,所以公司认为在CMC板块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公司交流纪要)

CMC,大分子板块:产能扩充,宾夕法尼亚埃克斯顿新实验室,面积7100平方米,预期将于2020年Q4部分投入运营

2021年公司于中美分别扩建CMC产能,中、美产能均预计翻倍,公司有望在中国区一体化搭建完成、美国区产能释放后迎来CMC业务的较快增长。

 

4. 生物分析(BA)

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2018年实现了3亿元左右的营收,2019年上半年的收入达到了1.77亿元。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2016年的48.32%上升至2018年的53.18%。

可以看到BA的业务,中国区2019年开始受到集采的冲击较大,而北美区域还是以很高的增速在运行

 短中期等待仿制药短期复苏还有疫情导致的临床实验开展有复苏预期(不过根据企业的交流纪要2020年下半年基本复苏的差不多了),中长期看新技术平台的转型

比如

1. 不断探索收购新技术平台。2020年公司的生物分析服务团队已开发及验证超过1,400种专利/非专利方法,每年能够储存及分析超过500,000个样本。2020年基因组学拓展,并于2021年收购新技术平台,进一步补充大分子生物分析能力。

2.——Ocean Ridge:2021年4月,为开发新疗法的客户提供基因组学服务,该公司湿实验室服务可满足超低投入要求和具有挑战性的样品类型。

3.增加中心实验室业务,链接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除此之外,公司于美国增加了中心实验室服务(包括临床采集盒、中心实验室检测、样品跟踪、本地实验室标准化、生物库、物流、科学操作、高级治疗服务、临床、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PK/PD)及COVID-19 检测)开始扩大其生物分析及生物制剂业务的能力。公司在新泽西州锡考克斯专门用于血液学、凝血、化学、免疫试验以及基本传染病检查的卫星实验室预期将于2021年第四季度投入营运,公司在中国上海的中心实验室也在建设中。

 

5.生物等效性

生物等效性(BE,Bio-equivalency)仅在临床1-3期进行,公司目前只在中国市场提供生物等效性服务,看下图的介绍,主要是仿制药业务。

国务院在2015和2016年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两份文件,文件中规定所有仿制药必须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因此,中国市场BE业务的需求增加,拉动了公司BE业务的高速增长。


2018年的下滑,集团为简化公司架构,出售了附属公司苏州方达和上海方达的股权,将生物等效性服务划分给上述两个公司独立完成,抵消了该年度来自现有及新客户的生物等效性业务的增长,致使2018年的BE业务收入仅有6515万元,同比仅增长了3.97%。

但是成也政策败也政策,2019年的集采,使得生物等效性的业务滑坡比较严重,同时2020年的疫情使得临床试验无法开展,也使得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遭到了压力,实际上这几年企业出现的关键问题是在BA和BE的业务上,而且这两个业务在企业中占比极高特别是BA。BE业务短期可能在仿制药的复苏中有所反弹,但是中长期创新药的趋势是必然的,相比于创新药市场,仿制药景气度较低,生物等效性业务的收入占比或持续下降。


而且BA业务的毛利率还比BE的高

 

6.药物化学及合成

——Acme:2020年7月,2600万美元收购100%股权,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及工艺研究CRO公司,在抗病毒及抗菌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且在核苷酸、核苷、三磷酸盐前药、杂环化合物及含硼化合物领域具备专业知识;有助于巩固公司向北美、亚洲、欧洲客户提供全套服务能力;

Acme在药物发现业务上目前体量较小,能力或低于国内一线药物发现CRO,但有效的补充了方达控股的业务线,完善了临床前一体化平台(注意风险,虽然符合了战略,但是地位很低)


上下游议价能力



企业上游



供应商

主要是耗材和设备,5大供应商集中度并不高

我们从应付/营收的占比看,整个行业的特征就是应付的占比不高。 


下游客户:

 

公司客户主要包括美国德赞臣(Janssen)、百济神州(BeiGene)、费森尤斯(Frensenius Kabi)、赛尔基因(Celgene)、杜克临床研究(Duke)以及中国的扬子江药业、海正药业绿叶制药、正大天晴和先声药业等。在所有客户中,大药厂占比30%、中等药厂占比50%,生物制药(biotech)占比20%。 


前五大客户收益占比32%左右,集中度中等,主要是大和中等药厂,这部分厂家每年都会给一些BE业务。

前面我们提到过签订订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一下风险,方达控股的大多数客户可以随时或者于60日内发出书面通知后终止合约。


方达控股和下游客户交易的模式是按服务收费

这种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在方达,帮其他人做研发。


主要是实验的类别、方法、待测化合物数量 来计算价格

行业前景美好,增速足够快,但最最重要的是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我们看方达控股有哪些特殊性。


竞争优势

1.从人的角度看,其实人的角度只能和同规模的企业相比较,如果和药明这种对比就被碾压了,前面我们讲过,李松博士对这个工作有一定的热情,换句话说高瓴资本已经在人的方面进行了筛选,从组织的角度看,美国区域的学历更高,中国区域的人员配置更注重性价比的业务所以人员的学历相对北美地区较低,但是总体的质量较高。


但是要注意,“吃人的行业”对比人的依赖因素较高,可以看到人力成本占比高达50%以上,

 

2. 两国一制的特殊性

两国一制的特点就是,中美双报的方式能节约新药审批的时间成本,加快研发速度,

但由于美国监管与中国监管制度下的药品审批规定存在技术差异,因此所提供服务的精准性质及所采用的流程可能不同。但是方达的服务方法可以统一化,同时下游的客户的需求一般是有跨国需求制药的公司,比如想去中国的外资公司,或者想要拓展美国市场的中国制药公司。(说白了就是搞服务)


我们来看这个模式的可行性如何?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美双报数目在逐渐渗透中。

另外中国长期以仿制药业务为主,新药业是从国外研究上改进,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外得到验证,临床前CRO 机构所从事的研究评价活动在技术要求和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也相应较低,因此,国外知名制药企业往往较少将药物临床前研究业务委托给中国的临床前CRO 企业。即使作为国内龙头的昭衍新药,其2019 年业务的99.83%都来自国内(有较强北美业务积累的方达控股有可能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要注意这个行业的核心依然是技术,服务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所以我们把这个叫相对竞争优势而不是护城河。

 

3.背靠大树好乘凉

好兄弟泰格医药主要是做临床,在中国独占鳌头,临床CRO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泰格目前在中国临床CRO市场保持市占率第一的地位,我们前面说过,方达控股主要主要是泰格对于临床前CRO的一个布局,未来有望背靠大树获得一定的业务导流。未来新药和大分子的实验分析以及临床的服务,比例会更加加大

 

4.GLP实验室

方达拥有国内首家按照美国FDA标准建立和运营的GLP实验室,稳居美国顶尖合同研究机构之列。贯穿整个药物研发过程的生物分析服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来源高瓴资本公众号)认证项目十分重要,特别是GLP认证,我们看国内的企业是不是都有这个FDA GLP认证

 

如果研究这块企业,特别是昭衍新药,注意在手订单和预收款项是良好的业绩观察指标,由于需要购买试验所需的动物和耗材等,客户往往会预付50%-70%的款项,目前是合同负债这个项目。

 

财务部分

首先我们看到这个行业的特征就是ROE普遍不高,并且处于稳步下滑的趋势,我们看看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看净利率,可以看到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的ROE下滑并不是净利率造成的,方达控股2020年净利率下滑主要是BA和BE业务受到疫情影响。


权益乘数变化主要是在上市期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药明康德是 2018年上市的,康龙化成是2019年,方达控股也是2019年,所以拉低了ROE中的一部分权重。


看到这个总资产周转率要思考几个点,为什么在2016-2017年稳态的时候,方达控股的总资产周转率和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的差异这么大?企业上市对于资产扩充导致的总资产周转率下滑幅度哪家企业更严重?

可以明显看出,方达控股2018年的总资产周转率略微下滑是因为剥离附属公司苏州方达与上海方达,方达控股在2019年上市后,总资产周转率周转率下滑更严重,因为资产几乎比2018年扩充了4倍左右,当年发行普通股融得近2.0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4亿元,使公司的银行存款现金增加了约13.7亿元,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上市后总资产周转率下滑不大,一个是营收增速较高,同时募集的规模在原有的大基数上稀释程度不高,所以我们重点关注2016年-2017年常态阶段,为什么方达控股和药明还有康龙化成总资产周转率的差异如此之大?


首先看应收账款周转率,方达控股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最低,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差不多,说明方达控股对下游的议价能力比较低,然后我们要看一下应收账款的日期构成,基本上都是90天以内的比较安全,然后2016-2017总资产周转率的偏高并不是由于应收账款周转率,那么关键点是在存货周转率。

可以看到方达控股2018年 没募集资金前,主要是因为存货周转率的异常高才使得总资产周转率高于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这么多。这里要讲到3家企业的一个业务拓展方向,首先提一下假设方达是一家制造业企业,那么低应收账款周转率和高存货周转率是不科学的,但是企业做的是药物发现和临床CRO,可能在产品,原材料等需求较少(这个后续要问管理层,它存货从2016年开始到目前的实质性变化是什么进行验证)。

我们看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的存货周转率不断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什么?

可以看到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在CMO部分有所布局,CMO这块对原材料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药明康德2017年的在产品从2.34亿到了2020年1季度的6.91亿,原材料从1.94亿到5.05亿,而方达控股是没有CMO业务的,这可能是存货周转率差异的原因(当然只是一个 还是要询问验证。)

然后我们看一下这个行业的资产特征是轻还是重?从固定资产占资产比重来看整体行业是偏重资产的,资本支出占比会比较高。

 

风险提示:

1. 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2. 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3. 下游大客户砍单

4. 并购过多无法协同整合

5. 规模过小面临巨头蚕食

6. 疫情导致BA BE临床试验无法顺利展开

7. 集采导致BE业务增速长期下滑,无法及时转向创新药业务


综合评估部分


定性部分:

 

首先从整个行业来定性,现金流估值模型的思维就是未来现金流的最大化,要达到最大化,就是高ROE,少资本支出(轻资产),高壁垒吃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需要大空间以达到最理想的质地估值,但是整个行业的特征就是ROE并不是非常高都在12%-18%徘徊,同时随着CMO和CDMO的业务拓展整个资产在变重化,其中大企业有较高的壁垒,相对来说方达控股的优势更在于服务端和平台还有泰格的引流优势,在过去CXO行业高速成长的渗透期并没有抓好机会扩张规模,行业空间是足够大的,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对于中国区域的药物发现市场业务来说。

企业收购了Acme进行布局,但是规模比不上其他的CRO企业。同时要思考过去的成长到底是行业带来的还是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的,这个很难去辨认,因为我们看到整个行业的企业基本都吃到了这波红利期,无论是业绩还是资本市场的溢价都是非常高的位置,但是要思考未来的行业增速如果放缓,整体的估值水位会下滑到什么程度,其中的企业会进行一轮大的洗牌,不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未来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从行业的定性端来看,未来要给一些估值折价。

 

像方达控股这样的企业,主要是要切入风投视角,注重定性的思考,因为整个CXO行业目前的估值都是无法定量估计的,和同行业的估值去对比没有意义,因为本身大家都处于一个极端区间,所以比的是谁看的深看的远,从,人,组织,战略,还有利益相关者角度去思考,因为这部分会反映在未来的报表上,因为业绩数据已经被市场充分反映了,只有未来才有长期的预期差值得思考,李松博士对于企业的专注和热爱程度还是值得称赞,战略的角度看企业未来增长方式有并购扩充平台,同时在中国业务开始转型创新药,但是目前BE和BA业务仿制药业务占比还是过高(转型有难度和不确定性),而药物发现的布局规模较小,如果要形成一个企业完整的画面还要调研竞争对手,客户的看法。虽然泰格的导流会在未来给企业的业务释放带来一定的保障,但是企业自身的护城河并不是说有非常明显,在整个平台化没有彻底放量成型的时候重仓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即使买了重仓,如果没有对企业有长远深刻的定性认知,也拿不了多久,因为整体行业的估值太飘了,只有虚实结合的股票才能吃完整段。


定量部分:


首先对企业产能进行一个梳理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和浙商证券)

中国区的新增产能大概在200%,美国区的新增大概42%左右,但是产能需要一个爬坡期间

根据电话会议纪要和上述的年报的产能规划,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的一个计划,投产来讲陆续都是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然后我们看Excel里自己做的估值模型和逻辑假设

 

由此预计 2021-2023的净利润分别为23.72百万美元 33.37百万美元,43.48百万美元换算成港币 1.84亿港币,2.59亿港币,3.37亿港币对应6月15日收盘价PE分别为 77.06/54.75/42.07

 

目前行业三年平均估值是这个数,唯一的逻辑就是看方达控股业绩释放后能否向平均估值看齐,这部分其实是看运气,因为在定性方面并没有说有龙头的优势,还好产能拐点期到来,在下方有托底,但是如果整个CXO行业的估值逻辑,或者景气点预期拐点出现,那么你的业绩拐点其实也是绷不住的。当然要说整个行业拉估值可以拉到无限大,但是那太飘了拿不住,再者在同行业是处于极端估值的时候,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常态的估值才有可比性。


预期差部分

 

 

2019年的下跌一部分是因为2018年末的医药集采政策,而企业的BA BE业务有3分之二都是仿制药业务,所以受到的打击比较严重,而2020年流年不利遇到疫情,使得企业的临床试验业务无法照常进行,所以可以知道,在2020年疫情冲击这个阶段是企业最负面的阶段,但是临床试验的暂停只是延迟而不是永久性的暂停,所以这时候就是一个买点,然后在2020年报出来后市场发现下半年复苏较快,再配合上整个2021年的产能释放预期展望,股价就从底部涨了接近100%,并且在最负面的时候,由于整个CXO行业的估值溢价都较高,所以方达其实还享受了整个行业的估值托底,但是目前的状态是一有行业的溢价部分在其中,另外市场对于负面预期已经完全反转,市场已经演绎了目前可知的信息,处于常态偏高的模糊位置,非两端做决策的点,唯一的可看点就是企业刚好处于产能释放拐点,比如人员增速40%,订单增速57%,还有产能集中在2021年释放,同时相对于其他CRO企业的估值较低,在没有价格保护的情况下,这不属于我模式的买点,要买的话只能看定性部分看的长远,同时控制仓位,因为未来几年都有产能释放的预期托底,所以大跌也不太可能,而运气端主要看估值向其他CRO企业回归。最后还要对未来行业增速拐点做一个提前预判,因为会影响整体行业的估值水位。

 

定性定量预期差三者结合总结:

相对于其他CXO企业来说企业产能释放后的估值相对较低, 定性上优势没有大企业来的强,但是从市场理解的角度来讲,目前处于常态偏高模糊区间,不符合我的模式,假设非要介入就控制仓位博弈企业估值向CXO同行企业靠拢,同时未来几年有产能释放预期托底,唯一危险的向下方向就是整体行业增速放缓带来的估值预期下降。


深度研究不易,转发点赞都是一种支持,能关注就更好了,后续有更多干货企业分析,或者你觉得什么企业值得研究可以评论我看看。

 $方达控股(01521)$    $泰格医药(SZ300347)$    $药明康德(SH603259)$    @今日话题    #2021雪球投资炼金季#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1-06-19 12:20

最大的逻辑就是抱泰格大腿,方达是泰格内部增速最快的部分,泰格一定会想方设法保增速,方达必须高增长。

2021-06-19 11:40

这类估值比较飘的看定性的部分更合理

2021-08-28 16:25

非常非常好

2021-06-20 07:19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2021-06-19 22:43

谢谢分享!

2021-06-19 21:26

$方达控股(01521)$ I

2021-06-19 21:21

别分析了,速来,cro玩法和你的其他股不一样,估值方法和尺度都不一样,老眼光永远上不了车

2021-06-19 14:30

24年营收5亿美金,前两天业绩指引。这个怎么看。在少年这,有出入啊

2021-06-19 13:26

$昭衍新药(06127)$ $药石科技(SZ300725)$ $美迪西(SH688202)$ 搜了一把CXO行业公司全部是大牛股

2021-06-19 13:05

少年自己做的估值模型和逻辑假设挺好$方达控股(01521)$ $药明康德(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