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52回复:142喜欢:36
以前的教科书上有一个小bug,以为股市是,交易对于股票背后的生意现金流预期的市场。但实际上,股市一直都是交易对于股价预期的市场。
所以三根阳线改变信仰这种事情从来就没发生过~市场相对于它所交易的东西始终是有效的,股市的信仰不会改变,三根阳线本身就是它的信仰。。。
#三根阳线改变信仰?沪指站上2900点#

精彩讨论

宁静的冬日M02-02 22:14

不是,投资也可以不依赖波动赚钱。
有些投资一定要靠波动才能赚钱,比如luna币,跌了就亏了。如果害怕下跌周期太长,那就不投不就行了?
有些投资不需要靠波动赚钱,不需要害怕下跌,因为跌了可以赚得更多:比如1971年的可口可乐,到1981年一看它跌腰斩了,但是它波浪式下跌的这么多年里,股息却年复一年增长,导致它实际复利再投下来,当年的1万股到1981年累积成了2.94万股,跟股价不跌相比,要多累积出3600多股。
这3600多股复利再投到2018年,一年就会给投资者多带来66万美元的股息~尽管初始投资成本都是同样的122万,但是跌了,就赚得更多了。
如果你总觉得哪个生意才是未来的可口可乐1971搞不清楚,跌着跌着可能就破产了。。。那说明你是理智的,就一定不要去买什么“好生意”,买全球指数吧,它的收益率多半和可口可乐不同,但跌了长期回报会更高的本质,一定跟可口可乐1971相同。
跌不跌是别人决定的,但究竟是跌了就亏了还是跌了可以赚得更多,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宁静的冬日M01-30 17:25

不用那么复杂。价格就是无数人为主观意愿出价构成的客观存在,价值就是无数人认为别人的出价会围绕自己主观意愿“上下波动”的内心存在。。。
纠结二者的关系对赚钱没啥帮助。不考虑这些也能赚钱。举个例子,有一家公司1971年每股分红1.58元,股价122,十年之后,每股分红增加到4.62元,股价却大跌到66.75元(中间有一拆二,分红,股价都统一按1971年股本计算)。
有一个韮菜,在这个低价不买,却在1988年股价大涨到267之后(1986年该公司再次一拆三,股价同样按1971年可比股本计算),才跑去高位接盘。
今天来看,这家公司无论是1971年还是1981年,股价相对于它未来的现金流折现,都是低估的~从1971年至今的复利再投回报显著超过标普500,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跟股票资产相对于债券资产被低估了几百年一样。甚至在267元追高买入的韮菜,后来也发了财。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可口可乐。这个韮菜的名字,叫巴菲特。

宁静的冬日M02-04 09:32

或者说,炒股只是投资的一种,能在博弈中战胜对手赚钱也是好事。但投资股票不一定要炒股,不一定要战胜对手。
前一件事的悖论在于,一方面要假定自己比别人聪明,另一方面又要强求别人认同,总觉得自己买了之后别人就应该和自己一样看多,卖了之后别人就应该和自己一样看空,总以为自己的思想与众不同,却又总在想统一别人的思想。。。
后一件事的问题在于,既然正常人重视的人生感受并不在于长期现金流,而在于涨跌体验,那么,你是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所以用炒股还是其它方式去投资,是自己的爱好决定选择,并没有高低之分。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做一个正常的人没有任何兴趣,只喜欢您所说的不争~一个人在1971年开始高位接盘可口可乐(或者投资全球指数)到现在,发了财,并不需要其它任何一个韮菜来亏。不需要狭路相逢运气好者胜的你死我活,而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然,也需要几十年不去操心是不是有人炒到了更流行的松下电器,柯达胶卷,IBM电脑,摩托罗拉手机,苹果,特斯拉。。。成了比自己赚得更多的人上人。
不操心这些事确实不正常,但不正常根本无所谓,自由自在就好。

宁静的冬日M01-30 10:30

只是说股票市场是一个有效反映人心疯狂的市场,不是一个有效反映生意长期现金流折现的市场。致于买入依据,那显然不是“唯有股息”,而是自己人生理解,能力范围,等等千差万别的东西决定的。

宁静的冬日M02-02 23:06

人看重眼前的涨跌体验,不看重长期现金流的真实偏好和行为,前面不是就已经讨论过了嘛。。。要不然各种投资品的长期回报怎么会差异那么巨大?
只是说股价无法准确反映生意的长期现金流创造能力,不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一个需要面对的事实。
至于面对这个事实如何选择,那完全是自己的自由。

全部讨论

股市很像一个放大器,它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或者反映他们对股票价格的期待

这就是为啥用未来现金流估值能长期取得超额收益的原因吧。

01-28 10:50

股价、指数恐怕永远是市场的指挥棒…

02-02 23:43

写教科书的都是因为股票不赚钱才写的

看完《漫步华尔街》,对技术流的不靠谱,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01-28 19:00

这次熊市是人为的

股市,按我的理解,就是一群人在交易,市场价格的变化,就是这群人按各自的资金量在说话。最终决定的是这群人的观念。当主流观念更看重未来现金流的时候,市场更有效;当这群人更关注相互赚钱的时候,市场就变得无效。
有效的标准是,股价是否反应了未来现金流。在我们A股,准确的说是分红,很多公司的钱,和小股民是没有关系的。
另外,可以预期未来现金流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对于无法做预测的公司,在我看来,如果刻舟求剑,非要按价值投资的标准去定价,也是自寻烦恼。
对于无法算清未来现金流的公司,大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01-28 10:26

拐点,三根不够

02-04 09:43

书上明明写着短期价格随机漫步,仍有无数的人沉迷于此。觉得自己可以先人一步,预测短期不就是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吗。企业经营相对稳定,股息相对稳定,比预测短期股价容易多得多,却少有人看得上那三瓜两枣。放弃自己不切实际追逐价格的狂妄之心,本分地接受3、5个点的股息是普通人开始盈利的起点。

我觉得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就是最好的比喻,只是很多人想挣“市场先生”的钱,却忘了自己本身就是“市场先生”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