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系列之六:番外篇:自免市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6

前文:

(2024.1)创新药系列之五:国内创新药的现在和将来(下)

(2024.1)创新药系列之四:国内创新药的现在和将来(上)

(2023.12)创新药系列之三:关于ADC、双抗和CAR-T

(2023.12)创新药系列之二:关于肿瘤药、PD-1、BTK和GLP-1

(2023.12)创新药系列之一:市场概览

本文按逻辑应该是在“之三”的后边,序号上应该是第一部分的第(8)节。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打算写,写完之五了觉得好像那么大市场不写也不合适,补个番外篇吧。

(8)千亿+美元但分散的大型市场:自免

1)自免市场概况

自免领域疾病种类多,患者人群庞大,是最大的疾病市场之一。

a)从疾病种类和人群角度看,自免类疾病涵盖约100种不同的疾病,人群庞大:全球自免疾病患病率约5-8%(其中特异性皮炎约2-5%、银屑病约2-3%、类风湿关节炎约0.5-1%等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人数预计5亿以上,是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外第三大慢性病;我国主要自免疾病患者近4000万人,其中中重度特异性皮炎患者约1900万人,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单适应症患者人数超600万人。

b)从药物和治疗角度看,目前药物只能做到缓解而非根本性治疗,患病后易复发,患者需长期服药。因此自免疾病药物一直是最大的疾病市场之一,也是仅次于肿瘤及感染药物市场的第三大药物市场(感染一般不是慢性病,因此不在慢性病前三;心血管疾病虽长期服药控制,但大部分大药已出专利期价格已下行,因此虽在慢性病人群前三但不在市场前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1323亿美元。我国自免药物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仅约25亿美元(很多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欠缺适当的治疗),预计2020-2025年复合增速达28.1%(也可能过于乐观)。

另外,2022年全球自免市场中生物药市场为964亿美元或七成以上,而我国仅不到1/4,大量患者还在使用非选择性的全免疫系统抑制剂或激素等传统疗法,副作用很大。而从大药角度,2022年全球TOP100药物有18款自免药物,绝大部分是靶向药,合计销售额861.7亿美元,数量和销售额均占TOP100的约18%。

(摘自东方证券研报,RA类风湿关节炎;AS强直性脊柱炎;PS银屑病;CD克罗恩病;MS多发性硬化症;UC溃疡性结肠炎;AD特异性皮炎

支撑自免领域诸多重磅药物的根本原因是其不高不低的年治疗费用。如艾伯维的修美乐(9年销冠,上表1、下表3,2023年专利到期)、强生的Stelara(上表2、下表2,2023年专利到期)、诺华的Cosentyx(上表7、下表1)、强生的TREMFYA(下表4,2017年新获FDA批准的IL-23药物,治疗费用虽高,但总销量未上榜)等,根据东方证券整理的医保内年治疗费用(含医保支付部分):

可以说,自免主流靶向药物的年治疗费用一般显著低于肿瘤药动辄十万级的水平,但又高于很多心血管慢性病常用药年仅数千元的水平。这种现象和药物经济学相符,肿瘤药目前的干预度较高(死或生),创新药在各国的年用药费用因此通常也高于一倍人均GDP;但自免药物大部分主要是提高生存质量,因此很多药年费用通常不高于一倍人均GDP。心血管用药费用低主要是因为大药专利期早已过。

但也应看到,自免领域全球第一、第二大创新药均在2023年专利到期,大量生物类似药有可能会同时冲击本药和药效接近相关药物的市场价格水平。自免药物的药效如不能持续进化,其市场总规模也有可能重复心血管药量增价降的逻辑。

修美乐的价格已经在专利期后期已经提前进行了反应(也有医保谈判的作用)。其最初在国内价格为7600元/支,受限于国内支付力水平,2019年就主动调低价格至3160元/支,年底医保谈判中再次降价,以1290元/支进入医保,目前治疗年费为3.4万元。

由于年用药费用不高、但能显著提高自免患者生存质量,医保方面目前对自免药物较为支持。截止2023.9,根据东方证券统计:

a)中国已经有16款TNF-α产品获批,主要国产和海外大药包括修美乐都已经进入医保。目前此自免最卷靶点有一定销量的产品共11种,而强生的类克和三生国健的益赛普凭借上市早、价格低,占据市场50%以上份额。

b)JAK靶点主要海外大药也已进医保,国产药获批在即。

c)IL系列靶点国产药主要是协和麒麟的IL-17立美芙和康哲药业的IL-23益路取,后者2023年医保谈判刚进入医保,前者销量很低,而海外大药基本也都进入了医保。

d)较冷门的BLyS靶点的药物有葛兰素的贝利尤单抗和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两款产品都进入了医保。

2)主要靶点和适应症

人体不同肿瘤发病机制有较大重叠度,因此很多靶点的药物能同时应用于多种适应症。自免疾病存在与之类似的机制,有文献指出19种自身免疫病的共病率为10.2%,因此很多自免药物的适应症也在上市后不断扩充。

(此表引用自开源证券研报,一些药物的获批时间和东方证券此前表格有不一致)

2010年前主要是TNF-α靶点的时代,目前此靶点的几款最大药均诞生于2010年前。其中大药修美乐2002年即获批类风湿关节炎,此后到 2021年的19年间共获批了12个适应症,而到截至2023Q3的一年多中还在持续新增适应症,并已在全球累计获批了包含风湿免疫、皮肤、儿科、眼科的15个适应症,其中在中国共6个。

2010年后,随着对自免疾病机制的认识深入,一方面TNF-α和CD20这样的老靶点也在继续改良(但TNF-α已难出大药,CD20还出了一款奥瑞珠单抗),另一方面JAK和IL家族迅速壮大,特别是四款IL系列药物迅速占领了自免前七大药中的四款。

目前自免主要靶点、主要药物和获批适应症的对应关系:

3)国内在研管线

a)过于拥挤的TNF-α不再赘述。

b)作为二代抑制剂中较早明确的JAK系列靶点,一款Jakafi就撑起了Incyte一家公司,目前国产也有恒瑞医药、$泽璟制药-U(SH688266)$ 的两款在NDA中,预计获批在即。不过这些药似乎没有特别亮眼的数据,目前看只能算是me-too,谈不上me-better。

c)IL系列靶点中,IL-17在国内外已均较为拥挤。国内进度居前的为$智翔金泰-U(SH688443)$ 的 GR1501 和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SHR-1314),二者分别于今年 3 月和 4 月提交银屑病上市申请,后者还有很多适应症在I~III期。其他公司管线如:

d)IL-23国内外拥挤度尚可,国内最快属$康方生物(09926)$ ,产品NDA中获批在即:

e)IL系列有一些别的靶点热度没有这两个高,如IL-4成药主要是赛诺菲的达必妥(度普利尤),国内布局最快的是康诺亚,其次是智翔金泰三生国健等;IL-6目前成药主要是罗氏的雅美罗等两款药,以及IL1相对也较冷门,国内IL1有三生国健已经进入三期。

f)全球以及国内上市的 BLyS 靶点的药物主要只有葛兰素的贝利尤单抗和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两款产品,荣昌针对其他一些适应症的进度也较快:

g)其它自免类药物靶点整体较分散,针对各靶点仅有少数几款药物获批上市,少有大药,因此关注度不高,几乎很少有在研管线布局。CD80/CD86 靶点仅有阿巴西普一款药物获批上市,覆盖RA/PsA/JIA 等适应症领域;PDE-4靶点有3款药获批上市,覆盖PS、PsA、皮炎等领域,国内恒翼生物与海南海灵针对PS的管线已进入III期临床;α4β7靶点仅有武田的一款维得利珠单抗获批上市,主要覆盖UC/CD等领域;CD20靶点已上市产品中,利妥昔单抗获批用于治疗RA,奥瑞珠单抗、Divozilimab、乌妥昔单抗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

h)从公司角度讲,很多公司对自免药物的布局可以用“浅尝辄止”形容,常见靶点虽然都有布局到,但总觉得发力不大,和千亿美元体量不相称,也很少有出海、license out等振奋人心的大消息。

自免药物市场虽然广阔,但(截止目前看似乎)可挖掘的靶点不多,因此每个靶点已经有先行者的前提下,后发做出me-better甚至BIC的难度较大,而老药专利期的陆续到期更是给这个赛道的整体规模蒙上阴影,因此,国内企业可能赚“进口替代”的钱相对来说较为现实。主要公司看,恒瑞医药在自免上布局很广,但占公司比例而言很低;市值300亿级的荣昌生物康方生物在自免布局占比比恒瑞高些,但也并不显著;占比相对高一些的公司如智翔金泰泽璟制药三生国健诺诚健华康诺亚,都是一些市值相对不大的百亿级小公司。

全部讨论

01-16 23:51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