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江山,就靠这一抬头

发布于: 雪球转发:20回复:34喜欢:17

陈嘉禾

 

说起历史,人们往往能对历史上的前因后果聊得头头是道,似乎历史就该这么发展。其实,如果我们有更深刻的研究,就会发现,在那些过去的时光中,充满了无数的巧合。一个哪怕是小小的巧合,如果发生了改变,历史就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四百年江山,是一个抬头抬出来的。这一个头要是不抬,或者抬得不是那么恰好,四百年的历史说不定就得改写。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从公元前202年持续到公元220年,足足维持了四百多年。汉朝的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大分裂,这四百年江山,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如何取得天下的呢?他主要靠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

在从项羽手上夺得天下、建立汉朝以后,刘邦有一次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对大家说了这样一段话:“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刘邦为什么能取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因为我有三个好帮手:张良善于谋划,萧何很会治理,韩信精通战争,这三个人是人杰,我一个都比不过,是他们三个人帮我夺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又不能尽力任用,所以会失败。

对于刘邦所说的三个人,在整场楚汉争霸战中,都是居功至伟,缺了哪一个恐怕都不行。张良的计谋神出鬼没,萧何给刘邦安定了大后方。而至于韩信,他的作用尤其巨大。

其中,韩信对汉朝建立最重要的功绩之一,是当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对峙了整整两年时(荥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韩信从后路包抄项羽,一路拿下了赵国、燕国、齐国,严重威胁了项羽的后方。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韩信的军事天才发挥得酣畅淋漓。要是换一个人,还真很难打下来。

并且,韩信在拿下齐国后,许多人劝他反叛刘邦,和刘邦、项羽一起三分天下。但是,当时的韩信只有三十岁上下,他念于旧情,不肯在自己有足够实力的时候背叛刘邦,并且依照原定计划帮刘邦继续攻打项羽。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用十面埋伏之阵,彻底拿下了项羽的脑袋。

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就很难夺得天下。汉朝的江山究竟是谁拿走,中国是否能大一统四百多年,在当年,曾经取决于韩信一人。

那么,你也许会问,韩信又是如何成为刘邦的大将呢?(毕竟一个姓韩、一个姓刘,看来不像是亲戚。)为什么说这四百多年的汉朝江山,是一抬头抬出来的呢?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历史,能有多么巧。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一开始在项羽帐下,没有得到重用,就跑到刘邦军队里当兵。一开始谁也不知道他韩信有啥本事,毕竟兵法这东西又不像肌肉,脱了衣服就能看见。

本事没显出来,倒霉的事儿却来了。有一次,韩信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犯法该给砍头。当时一共给砍的人有一大堆,已经砍了十三个脑袋,马上就要砍韩信。在这千钧一发之时,韩信抬头,正好看见滕公(即夏侯婴,也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

韩信就对腾公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刘邦不是要拿天下吗?砍我这个壮士干什么?人都砍完了靠谁去打仗?滕公觉得他讲话很特别,长的又帅,“奇其言,壮其貌”,就刀下留人,和韩信交谈。

一谈不要紧,发现此人大有本事。腾公就把韩信介绍给萧何,萧何再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一开始不用,韩信又跑了,于是有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读史要仔细,尤其是中国的文言文,一个字都得琢磨。在这里,注意文中的“信乃仰视,适见滕公”。这个“适”是什么意思?“适”在这段文言文里,是“恰巧、刚好”的意思,韩信抬头恰好看见滕公。由此,才有了后面的一切。

那么要是这一抬头,韩信没看到腾公呢?没看到就给砍了,还能有什么?

所以说,当年韩信能帮刘邦夺得天下,纯粹就是抬头看了一下。这一下看到滕公了,汉朝四百年江山笃定。看不到,咔嚓一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今天我们读的历史,也得改写。

四百年江山,就靠这一抬头。现在,你还觉得,历史是那么确定的吗?而如果当年四百年的江山,都存在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当我们面对今天的生活时,还应该觉得凡事都是确定的吗?背景好真的就可以一帆风顺?有钱真的就可以为所欲为?养生就一定可以健康长寿?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可以得偿所愿?投资做得好就一定可以万事大吉?

抑或,在面对这亦真亦幻的人生时,我们也需要偶尔抬抬头?

 

全部讨论

2022-06-12 10:04

四百年江山,怎么可能只靠一抬头呢。
秦朝灭亡之后,诸侯林立,连关中都分为三秦之地,这个才是刘邦能统一天下的一个基础。
同样三国时期,刘备和刘邦拥有同样的疆域,却不能统一天下,是没有韩信的原因吗?是因为这个时候曹操统一了北方,北方已经成为铁板一块,即便韩信复生,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历史存在很多的偶然性,但是这些偶然性都是蕴含在必然性之中。

历史有偶然也有必然,没有韩信辅佐刘邦,也许一统的王朝还有延后很久,也许春秋重现也许五胡十六国更早到来,但是我们知道大概率不会是项羽

2022-06-12 10:12

这样一些富有戏剧性、极为凝练的命运攸关的时刻,把超越时代的决定压缩到一个日期,一个小时,甚至往往是一分钟之内。这种时刻在个别人的生活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殊为罕见。我把它们称之为星光灿烂的时刻,因为它们像耀眼的星辰,闪耀在转瞬即逝的夜空之中。

——斯.茨威格

2022-06-12 09:15

真实世界是由chaos主宰,我们可以掌控很多客观规律,但掌控不了人生,毕竟人生是一串串偶然事件的集合体。

2022-06-12 11:07

历史是真的由无可动摇的趋势、规律影响的,还是由一个个偶发的事件、人物决定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几十年了哈哈。陈总的历史观是怎样的?

2022-06-12 10:00

是在讲历史的随机性,也即人类活动的随机性决定了股价运动的随机性。

2022-06-12 09:28

“四百年江山,就靠这一抬头。现在,你还觉得,历史是那么确定的吗?而如果当年四百年的江山,都存在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当我们面对今天的生活时,还应该觉得凡事都是确定的吗?”

2022-06-13 00:24

韩信若是养项羽自重,断不会寿命止于30余岁,故没实力保障下的安全程度犹如鱼肉之于刀俎。信人莫若信己,防人勿存幸念

2022-06-12 12:43

蝴蝶的翅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没有韩信,也会有曹信,没有刘邦,也会有陈邦吴邦

2022-06-12 09:28

四百年江山,就靠这一抬头陈嘉禾
说起历史,人们往往能对历史上的前因后果聊得头头是道,似乎历史就该这么发展。其实,如果我们有更深刻的研究,就会发现,在那些过去的时光中,充满了无数的巧合。一个哪怕是小小的巧合,如果发生了改变,历史就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四百年江山,是一个抬头抬出来的。这一个头要是不抬,或者抬得不是那么恰好,四百年的历史说不定就得改写。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从公元前202年持续到公元220年,足足维持了四百多年。汉朝的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大分裂,这四百年江山,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如何取得天下的呢?他主要靠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
在从项羽手上夺得天下、建立汉朝以后,刘邦有一次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对大家说了这样一段话:“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刘邦为什么能取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因为我有三个好帮手:张良善于谋划,萧何很会治理,韩信精通战争,这三个人是人杰,我一个都比不过,是他们三个人帮我夺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又不能尽力任用,所以会失败。
对于刘邦所说的三个人,在整场楚汉争霸战中,都是居功至伟,缺了哪一个恐怕都不行。张良的计谋神出鬼没,萧何给刘邦安定了大后方。而至于韩信,他的作用尤其巨大。
其中,韩信对汉朝建立最重要的功绩之一,是当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对峙了整整两年时(荥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韩信从后路包抄项羽,一路拿下了赵国、燕国、齐国,严重威胁了项羽的后方。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韩信的军事天才发挥得酣畅淋漓。要是换一个人,还真很难打下来。
并且,韩信在拿下齐国后,许多人劝他反叛刘邦,和刘邦、项羽一起三分天下。但是,当时的韩信只有三十岁上下,他念于旧情,不肯在自己有足够实力的时候背叛刘邦,并且依照原定计划帮刘邦继续攻打项羽。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用十面埋伏之阵,彻底拿下了项羽的脑袋。
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就很难夺得天下。汉朝的江山究竟是谁拿走,中国是否能大一统四百多年,在当年,曾经取决于韩信一人。
那么,你也许会问,韩信又是如何成为刘邦的大将呢?(毕竟一个姓韩、一个姓刘,看来不像是亲戚。)为什么说这四百多年的汉朝江山,是一抬头抬出来的呢?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历史,能有多么巧。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一开始在项羽帐下,没有得到重用,就跑到刘邦军队里当兵。一开始谁也不知道他韩信有啥本事,毕竟兵法这东西又不像肌肉,脱了衣服就能看见。
本事没显出来,倒霉的事儿却来了。有一次,韩信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犯法该给砍头。当时一共给砍的人有一大堆,已经砍了十三个脑袋,马上就要砍韩信。在这千钧一发之时,韩信抬头,正好看见滕公(即夏侯婴,也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
韩信就对腾公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刘邦不是要拿天下吗?砍我这个壮士干什么?人都砍完了靠谁去打仗?滕公觉得他讲话很特别,长的又帅,“奇其言,壮其貌”,就刀下留人,和韩信交谈。
一谈不要紧,发现此人大有本事。腾公就把韩信介绍给萧何,萧何再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一开始不用,韩信又跑了,于是有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读史要仔细,尤其是中国的文言文,一个字都得琢磨。在这里,注意文中的“信乃仰视,适见滕公”。这个“适”是什么意思?“适”在这段文言文里,是“恰巧、刚好”的意思,韩信抬头恰好看见滕公。由此,才有了后面的一切。
那么要是这一抬头,韩信没看到腾公呢?没看到就给砍了,还能有什么?
所以说,当年韩信能帮刘邦夺得天下,纯粹就是抬头看了一下。这一下看到滕公了,汉朝四百年江山笃定。看不到,咔嚓一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今天我们读的历史,也得改写。
四百年江山,就靠这一抬头。现在,你还觉得,历史是那么确定的吗?而如果当年四百年的江山,都存在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当我们面对今天的生活时,还应该觉得凡事都是确定的吗?背景好真的就可以一帆风顺?有钱真的就可以为所欲为?养生就一定可以健康长寿?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可以得偿所愿?投资做得好就一定可以万事大吉?
抑或,在面对这亦真亦幻的人生时,我们也需要偶尔抬抬头?
作者:陈嘉禾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