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的变与不变

发布于: 雪球转发:261回复:341喜欢:361

市场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跟风放大情绪的嘲讽吐槽甚嚣尘上,反过来打气鼓劲自我暗示的也很多见,都是人之常情,亏了钱还不让哔哔两句么。不过情绪并不产生价值,我们更应该跳出来,“去情绪化”地审视事情本身,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哪些环节没有发生变化。


这一波政策调整毋庸讳言是很大的,从操作层面也的确对医药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个体企业甚至部分子行业都是涉及根本的变化。单纯看这一次变化以及对局部的影响,那自然是怎么看怎么悲观,那我们不妨纵向找找对标,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其他性质可以对比的变化。

可能雪球大部分朋友没有经历过2015.7.22,从业久一点的医疗行业一级市场投资人应该还有印象,彼时的市场情绪比如今应该说只差不好,毕竟现在只是因为医保支付问题使有些药没有商业化前景了,那时可是所有药(无论仿创)的临床都停了,一种挺普遍的悲观论调是中国的医药研发就无路可走了,连临床都不好开展了,哪儿还谈得到什么商业化之类问题。何况当时的中国医药行业本身可以说是混沌未开,郑筱萸执行死刑还不到十年,从药企到药政部门到医药投资完全不成气候、甚至极不严肃,不然也不会7·22核查把老底儿一揭,发现满地都是数据造假。

与如今相比,2015年那一波惨案不仅是直接让大批企业受损甚至死掉,而是让很多业内人员都认为全行业是没有希望的,是各个维度、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没有希望。这个当时被认为极其负面的“变化”,后续对中国医药行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相信是无论给予如何高度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发生的事实市场从业者应该也都是感同身受耳熟能详了。


那么我们就要看看,这些年来哪些趋势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首先是政策监管,站在被监管者视角,任何时间点都会抱怨监管太严、太不跟得上最新趋势、太不懂得理解申报方的不易,但拉到更长的时间线,CFDA/CDE的进步是有口皆碑的,我们接触到只要在中国存续五年以上的医药企业,几乎都会不自觉描述到几年前材料报CDE如何如何不知道该怎么找谁沟通、现在各种原则和指南都明确了很多,Pre-IND meeting和Pre-Pre-IND meeting给出的指示和反馈都细致可行。我印象中很直接的前后对比都很多见,例如同样是CDE杨志敏老师,17年CSCO上不无得意地介绍CDE如何“创新”地支持和引导当初的替尼三兄弟进入三期临床,到21年就已经在讨论如何根据最新基础研究发现的biomarker去合理涉及临床方案、如何更精准地选择R2PD、如何切入全球同步研发等话题了。更肉眼可辨,我们可以看看CDE公开的工作动态页面就知道他们日常在干些什么,随手给大家一个最新22年初和16年的截图对比感受一下。

其次是研发水平,IND和NDA数量增加或者me-too/me-better/best-in-class/first-in-class之辩都是老生常谈了,也容易引战。我们从更底层的逻辑来看,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或者更通俗说就是人、财、物,中国医药行业这些要素的变迁再明显不过了。偷个懒截几张图感受一下吧(对图中各位医药企业大佬无丝毫不敬,也无任何褒贬判断,个体的履历与能力无必然相关性,但海归人才群体的数量和质量的整体趋势是十分清晰的)。

最后说商业空间,我自己也对这个环节抱有一定的悲观,但并不认为应该绝望。悲观是对此前理解定位不准确而必须的预期修正,中美医药行业的根本制度差异在此前确实是被极大程度地忽视了,最终付费方的体量和决策机制差异巨大,势必要推翻之前那种“中国就是美国市场1/n”的定量逻辑,很多之前的定价大打折扣是必要的。然而不绝望的理由就是,空间依然存在,只是需要更长时间以及可能以与原先预想不同的方式实现,仅拿已经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医保来说,现有药品市场总体量将近2万亿(14年是1.3万亿、本身就是有增速的),按照医保局长的文章,创新药通过国家医保谈判支付了2,400亿,而这其中中国创新药企的几个品种(PD-1之流)加一块可能也就几百亿,国产创新药替代进口以及更远期地挤占那些临床获益更低的药品(具体什么药就不引战了),至少也是十倍以上的空间。再退一万步说,医保谈判砍价确实狠,那也总比医保目录8年不更新要好,须知当初埃克替尼作为国产一类新药首个成功规模商业化,都被普遍认为是极其特殊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罕见案例(言下之意就是默认新药商业化是不可复制的),而短短几年后纳入医保就已经不是一个需要特意跨过的坎了。

《人民论坛》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刊文:开启“十四五”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网页链接


总结来说,这一波的变化确实很大,打破了很多之前过于乐观的定量方法,行业的估值和格局都会做较大幅度的修正。然而这种大破大立的变化在中国医药史上并不是头一回,我们在之前那样晦暗的局面下,正是依靠休克式的政策变化迎来了过去几年的巨大红利,现在行业的软硬件基础条件都远好于7年前、且资源仍在持续涌入,没有理由比当初更加悲观。部分企业确实有可能在新的环境下受损甚至无法生存,但整个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所需的条件仍然明显向好,信心需要的是重建而非毁灭。


顺便一提,15/16年很多一级市场投资人都半严肃半不得已地在看中药OTC/注射液/配方颗粒之类的项目,试图规避7·22的政策影响,与如今何其相似。我个人对于中药没有什么洁癖,然而当我今天早上邮件弹出推荐专家会议列表第一条蹦出的字眼是“中药OTC”和“配方颗粒”,还是有点哑然失笑,六七年过去了,中国(西药的)创新药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都早已山川异域,而作为“避世”选项的中药领域,居然话题依然还是风月同天。

 $恒瑞医药(SH600276)$   $百济神州(BGNE)$   $医药ETF(SH512010)$  

精彩讨论

食讯者2022-01-21 16:22

再次用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空股票做说明:那时看未来,喷气式飞机发明后,航空业大发展。所有人都可以看得懂,坐飞机的人会越来越多。后来事实这证明了,坐飞机的人翻了很多番。但是。航空公司的利润呢?就像我们现在说医药行业一样,未来人类会为健康花费越来越多,这个我相信。但是资本的利润就一定好?还是那句话,未来是不确定的。为未来付出过高的价格就是巨大的风险!

-Silverbullet-2022-01-21 15:33

中肯,但是股东不会听。有几个点可以探讨:1,医保控费目的是控费,但是出发点并不是医保没钱,医保连万艾可对ED的适应症都可以支付,出发点至少自己说的是挤压灰色地带,也让更多的药进医保。2,长春高新的产品,明明分水针和粉针,医保不考虑不同产品制定价格指南不管是否是主观意愿分明是缺乏专业性。3,核心问题,CDE和医保局,是一个单位吗?这就和央行与财政的关系一样,一个供给侧一个需求侧,出发点是不同的。CDE不断提高水准,不断加速新药批准,可这不是医保局的政绩…医保局没有觉悟以及义务去考虑中国生物创新的未来。

斛芸贞谈医论股2022-01-22 21:24

$长春高新(SZ000661)$ 生长激素不是因为卖得贵,就应该被集采。
而是因为,药厂通过高价格搞促销费用,收买了医生,扭曲了市场。
这本来就是违规的。
生长激素用在了不该用的孩子身上。

把促销费用降下来,才合乎情理。

所以,$恒瑞医药(SH600276)$$信达生物(01801)$ PD-1卖得好,甚至超适应症用药。也不是因为临床试验数据漂亮,而是促销费用太多。

从正义的逻辑来说,就应该大幅降价。

海盐柚子味零卡糖2022-01-21 16:50

我之前就是信了这种文章亏了20%。真正有意义的文章是对话,包括所有的论文都是对话,应该这样写:实地调研卖出的人为什么卖出,指出这些卖出的理由和事实不符,或者他们忽略了重要的、激励买入的事实,而且最好有明确具体的数据支撑。知识是justified true belief,光believe,可是构不成知识的。$信达生物(01801)$ $荣昌生物-B(09995)$

高级注册装逼师2022-01-21 16:17

感谢空之客的深度分享~~在这个医药的至暗时刻出来喊话,也能安抚一部分朋友的心情。。。我个人是死扛不放创新药的,越跌越买,个股买的不敢买了,感觉看不清了,就干恒生医疗指数ETF~~我相信中国的医药指数早晚都会复制IBB和XBI的走势的~反正退休还有20年。。。拿20年等。。。

全部讨论

2022-01-22 21:32

现在的情况是集采后企业利润暴跌,现有利润是否能坚持到研发出成果。 出来的成果带来的收益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 股东利益 的基本需求
这些才是目前医药行业面临的问题,前进再好活不到那时候一切都白给。

2022-01-22 21:28

医药的722对市场的冲击,或许类似于光伏的531吧。

2015年7月22日,CFDA(现NMPA)发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公告(2015年第117号),组织对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开展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
  117号公告要求1622个临床试验项目进行自查,强调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如发现真实性、完整性问题则在2015年8月25日前主动撤回。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提交报告或撤回的,NMPA(原CFDA)将进行飞行检查,一旦查出问题,除了该药物不予批准外,还将受到“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相关申请人)、“吊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临床试验机构)、“列入黑名单”(申请人、临床试验机构、CRO和相关负责人)等处罚。

2022-01-22 13:09

跟很多行业一样呀,比如新能源车企出清完后ppt圈钱企业破产或者逃跑,留下那几个有真东西的股价都是几十倍,郭嘉也会扶持他们跟特斯拉抗衡,总不能拉出一个ppt去打。创新药也一样,出清掉无效化竞争,不浪费临床资源,虽医保蛋糕有限,但是好东西势必要不断挤压烂货,复制品和国际品的份额,还有出海两条腿,未来肯定会有几十倍企业,但一定要避开医药界的恒大乐视之流

2022-01-21 21:16

六七年过去了,中国(西药的)创新药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都早已山川异域,而作为“避世”选项的中药领域,居然话题依然还是风月同天。这个不变,把变(创新)快搞死了。这才是无奈的结局。

2022-01-21 19:17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医保控费是必须的。预计2029年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将出现当期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医保滚存结余将开始下降,医保的钱未来肯定是不够的。中国创新药的出路,参考日本比较合理,主要还是通过出海寻求增量。

2022-01-21 15:26

而且以前确实有点过于狂热的一级市场投资 抬高了创新药的估值 之前太贵了 现在也算回归一下吧

2022-01-22 22:23

以前大多是造假,现在大多是降价。大大的不同。

广东联盟11省集采目标,不是为了损害me-too创新药企的利润,而是为了减少中间销售费用。
关于独家品种,广东药品交易中心给出的最高申报价格是:
(1) $恒瑞医药(SH600276)$ 艾瑞昔布片集采最高申报价格4.51元/片,与重庆药交所价格4.75元/片,差别不大。
(2) $丽珠集团(SZ000513)$ 艾普拉唑肠溶片集采最高申报价格12.40元/片,与重庆药交所价格13.05元/片相比,差别不大。

理论上,独家产品(专利药)可以不降价,但是需要大量费用进行地面推广。

广东联盟11省集采量价挂钩细则:各家药企me-too创新药(独家品种)可以选择降价-10%,但是只能拿到25%的报量。假设每增加1%的降价幅度,药企就能够中标增长5%,最大不超过100%报量。意味着,药企需要降价幅度达到25%,才可以拿到100%报量。

2021年药企通常的销售费用率是40%(包括配送费用)。假设、假设降价幅度达到了25%,药企几乎不可能再拿出促销费用给临床医生了。

唯一的好处是,药企的利润保证了,临床医生肯定没有处方的源动力啦。毕竟,艾瑞昔布的替代品是——塞来昔布仿制药几毛钱一片,艾普拉唑肠溶片的替代品是——艾司奥美拉唑仿制药几毛钱一片。有廉价药,谁会用me-too呢?

所以,$君实生物-U(SH688180)$ PD-1出海成功概率大,市场可能会给出3000亿市值。

信达生物PD-1出海概率小,500亿市值就是天花板。

2022-01-21 17:28

太牛了,这才是高水平认知

2022-01-21 16:22

行业天花板感觉一下子变得很低,确认很令人悲观。但是整个行业肯定还是有前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未来能够找到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对于研究能力要求应该是要求越来越高的,类似于科技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