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期权

周俊期权

他的全部讨论

学论语 | 谈“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篇》第五章: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朱熹《论语集注》中解读为:“疚,病也。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晁氏曰:“不忧不惧,由乎德全...

学论语 | 一件小事,三层认知。

表面上是一件小事,但在《论语》中就有着三层认知。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回:“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

学论语 | “思”,是“名词”?还是“动词”?

《论语·为政篇》第十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读为:“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这里是把“思”作动词,只是一种动作,一种追求,并未说到成...

学论语 | 释“女,器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三章: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所谓瑚琏,是“每天接触大人物,每天做出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事!”现人们所谓的“担当”,就是“越过新的毅力界限,为民族做出新的贡献”,用论语的话说就是做好“瑚...

学论语 | 怎样理解“宰予昼寝”章。

《论语·公冶长篇》第九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之错在何处?在于关键时“爬不起来”!人要进步,就是要“克己复礼为仁”,要“先难而后获”!到“昨...

学论语 | “作事不离谱”,乃所谓君子!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四章: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对“仁”字的理解是“丢掉一切”,不顾基础,才叫“仁”!孔子对“仁”字定义是“让人生基础”比昨天更牢靠,才所谓救人!才...

学论语 | 再说“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篇》第十九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句意思是:专心致力于做有益于民的事,敬奉鬼神但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可以说是明智的。
这里的“知”,是指明智的态度和做法,而不是特定的知识或认知,就是“选择最中肯的目标,全力以赴去努...

学论语 | 用数学原理解读“克、伐、怨、欲”。

《论语·宪问》第二章: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怎样解读“克、伐、怨、欲”呢?朱熹解读为: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论语集释》中,“克伐怨欲”代表着四种不同的状态。“克”是指一个人好胜心很强;“伐”...

学论语 | 比较《论语》和《孟子》中相应的一章。

《孟子》和《论语》中有一章极其相似。
《论语·宪问篇》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孟子·万章篇》第四十二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所言的“殉”,就是“否定”,就是“牺...

学论语 | 谈“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九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再思”,是对“三思”的肯定?就是说“三思”的上边还得加上“四思”,“五思”,方才够味?还是“只需再思”则止呢?
毛泽东以为是前者,看来还是有商量之处。
《中庸》是最接近论语的著...

学论语 | 谈“退而省其私”。

《论语.为政篇》第二篇第九章: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退而省其私”,很多人理解为“离师后独居”。颜回若是在“离师之后”如此,就有“‘悟’而不向师‘言’”之过,孔子亦有窥探学生隐私之嫌。
整句这样理解:
孔子与颜回...

学论语 | 从一章论语“学孔子调整心态的历程”。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七章: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就是这样:叙述一个过程,而不是单纯强调某一点!
此章就是告诉我们:孔子是如何调整一时的心态,是怎样磨炼一生的品格。
具体言:“温”,是一种平静,平常的状态。但平静的心态难有大的作为,所以更要有“冲...

学论语 | 关于“温故而知新”的一个注。

《论语.为政篇》第十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朱熹注云:“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

学论语 | 谈“孟之反不伐。”

《论语·雍也篇》第十五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兵败后“奔”,“殿”,就是为败军断后,阻止敌人的追击,这是功劳和胆量。
论功行赏时,是要看退的先后!孟之反为三军后卫,当然该受上赏,而他却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学论语 | 谈“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学论语 | 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的解读,必须贴近生话,贴近上下文,不然就不成论语。象《论语·颜渊篇》第二章的解读就是这样!
《论语·颜渊篇》第二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家对“己所不欲,勿...

学论语 | 说“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第十二篇《颜渊篇》第一章,孔子与颜渊言“仁”:颜渊是孔子的优生,“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与最优生,谈人生最核心问题,足见其意义之重大。
原文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且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学论语 | 说论语中的“与其”,“宁”。

论语后的“与其”,“宁”连用,都是“两害择其轻”,“两难择其易”,但论语绝不是这样:
《论语 · 季氏篇》第四章:
林放问礼之本。子日:“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在这儿的意思绝非“两难求其易”,“两害就其轻”!而是“到一个极端后返根本;再到新...

学论语 | 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一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解读甚多,但多以为“三人行”,就是“三个人同行”。其实,干脆解为:“用三分法来看待人的品行,则所有人终为我的老师”,更好!
因为用三分法看人,随处可得!若一定要看世间的“三人...

学论语 | 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此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转述孔子之话。孟子是孔子最忠实的学生,孟子的话当是靠得住的!
全句的意思是:第一个“作俑”的人,大概根本没有考虑到后果!以为“只是象人而将就用一下”,哪里知道会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