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 | 谈“三思而后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九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再思”,是对“三思”的肯定?就是说“三思”的上边还得加上“四思”,“五思”,方才够味?还是“只需再思”则止呢?

毛泽东以为是前者,看来还是有商量之处。

《中庸》是最接近论语的著作。《中庸》第四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很明显,《中庸》的定义:“再思”就是“中庸”,就是最正确,而“一思”或“不思”就是“愚者”!而“三思”,“四思”就是智者。

中国人讲“天道循环”,“因果报应”,现在谓之“迷信”,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超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三者都与时间和空间有关,都具有规律性和循环性。“相对论”的核心是“时空弯曲”!“时空弯曲”就是“大处循环”,就是“因果报应”!

人的思想历程也是遵守“大循环规律”:“一思”,“二思”找到正确的结论,“三思”,“四思”,自己又把它否定了!程颐注解此章时说:“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程颐的说法是对的!“不及”固然是“错”;但“过犹不及”,是更错!

凡事都有个“最佳点”!这就是“火候”,就是《中庸》!抓紧此点全力作,这就是论语!

王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