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 | 用数学原理解读“克、伐、怨、欲”。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论语·宪问》第二章: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怎样解读“克、伐、怨、欲”呢?朱熹解读为: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论语集释》中,“克伐怨欲”代表着四种不同的状态。“克”是指一个人好胜心很强;“伐”是指一个人自吹自擂;“怨”是指一个人总是满腹牢骚;“欲”是指一个人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笔者以为还可照数学的《分解公因式》的“分组分解法”,或更有益:

把“克、伐、怨、欲”四个字分“克、伐”和“怨、欲”两组。“克、伐”表顺境,“怨、欲”表逆境。

人就是先依仗自己的一点小本事,就自以为了不起,事事去试,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到处吹嘘!前为“克”,后为“伐”。

“克、伐”后肯定是逆境,而且是自己性格应付不了的逆境,就“怨、欲”!就是说“怨社会不公平,只给你一个人克服不了的艰难”,这是“怨”!什么是“欲”呢?期望上天是被你喂乖的,只给你容易,不给你艰难。

人的失败就是“克、伐”后“怨、欲”;“怨、欲”后再“克、伐”,最后走向不可救药之路。

正确的路子是:“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然后“下学而上达”。完成此一个阶段后,再再重复新的一层“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人生就是这样进步的。

王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