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股丰登WiKi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0喜欢:5
以我对中环的了解,这像是中环干的事儿。由于中环对设备的投资巨大,中环必须以提高稼动率的方式才能达到比较经济的成本,即便如此,如果把设备折旧及给半导体公司输血的费用算上,中环的综合成本未必便宜。证据之一就是去年Q4,居然有2,3线硅片厂主动发起对中环的价格战。我之前也是受次蒙蔽,认为中环相对友商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还特意向管理层建议:要在季报或年报上体现出来这个优势。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财报一踏糊涂。
楼主描述的现象正是光伏行业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既一体化企业正在爬坡自己的硅片产能,这也进一步压缩了硅片的外销市场。据说目前一体化企业硅片的自给率已经达到了整个硅片市场的70%左右,而且随着爬坡的提高,这个数字还会上升。所以,今后不是中环与2,3线硅片厂谁能胜出的问题,而是硅片专业厂面临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最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中环的前景非常不乐观。
此外,中环的管理层经营能力值得商榷,从海外收购的MAXEON(垃圾公司)到沙特项目,从客户渠道的建设到组建TP电池及组件产能等战略性决策,管理层似乎只会说不会做。其实中环是一个工程师文化的企业,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4.0,其它的真不太擅长。
光伏行业由于同质化很严重,如果一个企业想有暂时性的差异化,就必须敢赌。如:去年的晶科。江浙一带的私人老板敢赌,北方的都差一些。如:隆基,中环。

热门回复

你对中环的理解还有待进化,中环的国企特色,是求名大于重利。。前些年,明明人工成本很低,中环偏偏用大量昂贵的智能设备代替人工,完全没有经济性。再包括投资马熊,都是求名。按照国企的传统,有了名就有了升迁的资本,一旦升迁走了,后面的事是下一任的事情。再就是,好多年的研发资本化,中环账面资产很多虚假无形资产,它成本怎么低得了?

不跟踪三年以上,根本不了解中环的黑历史。环粉的工业40,领先24个月,210占比,成本低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碰到真懂中环的主儿了。我是18年入手的中环,去年底出清的。可以说我见证了中环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也正是由于中环管理层吹出的泡泡一个一个被刺破,我才最终远离这家只会吹牛皮的公司。比较有名的大泡泡诸如:
1)210领先友商24个月,后又更正成36个月。
结果是钱没挣多少就成了过剩产能。行业里的主流企业直接把210P到现在的210N给玩废了;
2)通过收购MAXEON及与沙特阿美合作布局海外市场。
结果是MAXEON变得越来越垃圾,沙特没了下文。与沙特的合作还要靠协鑫的兰姓联合总裁;
3)组件采用叠瓦,主打差异化,同时可以利用硅片的边角料来降低成本。
结果是叠瓦叠塌了房,组件不仅进不了前十,还在别的组件企业赚钱的市场里亏钱。现如今别的组件企业也开始亏钱,估计中环会亏的裤衩子都剩不下。
4)锁定北美高纯石英砂,进一步降低成本。
结果是,2,3线硅片厂在中环号称工业4.0及高纯石英砂的成本优势下,主动发起价格战,直接把中环亏吐了血。
5)去年初当着我的面拍胸脯说,23年有信心做到全球硅片市占率第一。
结果是,三季报只提了一下“硅片外销市场份额第一”。问题是去年下半年硅片的外销市场也就占全球硅片市场30%的份额,中环还要和双良、高景、上机等硅片专业化企业竞争。
6)去年年初也是当着我的面说“光伏行业发展最终要像国外一样,回归专业化分工,由技术驱动”。
结果是,各大光伏头部企业纷纷布局一体化,补齐短板,一体化成为了行业的大趋势。
7)去年上半年,公司只用了两天就在48元的高位完成了回购。
结果是,从此一路向下,扎到了不到11元。往好了想,公司的管理层能力差,看不清市场走势。往坏了想,公司内部是不是有人在配合机构出货。
当然还有其它泡泡,我以上列举的是比较有名的或是我亲身经历的。
说实话,我最后在中环上也挣到钱了,但与高峰时的利润相比,当然差了很多。我对中环最不满意的是管理层的诚信度及经营能力。
在股市上投资,输赢都正常。但由于管理层不作为却瞎忽悠,而给股东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是不能接受的。

你觉得是中环管理层能力不行,但我觉得不是,他们能力没问题。比如前几年,他们把所有的钱投入扩大硅片单一环节,与此同时,隆基们都在深度一体化,,是环的管理层看不到单一环节做太大的危机?肯定不是的,不说其他光伏巨头们,就连我们这些普通的投资者都知道,但他们就是要孤掷一注地扩大硅片产能,他们图的是名,先是硅片对外销售第一,然后是产能第一,世界第一哦[笑]!,,为啥图这名?对管理层来说,带着这世界第一的光环光荣退休,值得吹一辈子,对大股东来说,做到世界第一了,再跟市场要钱是不是顺理成章,市场不给都不好意思吧?至于后面的事,后面再说了,哈哈

好吧,你觉得怎么好都行。我是懒得再为中环多费口舌了。大家到股市都是来挣钱的,中环值不值得投资自己决定吧。

不明白你说的“有待进化”是什么意思。我之前和中环管理层接触的频率及对中环的投资力度及时间是一般小散不能比的。
你说的这些现象不光是面子的问题,更多的是能力的问题。中环被TCL私有化后,也想在光伏领域打出一片天地来,但整个管理层都是从原来的国企体制平移过来的,根本适应不了光伏行业完全市场化的环境。即便是TCL对中环进行了新的考核激励措施,但国有企业故步自封的思维模式使得中环根本就无法融入当今的光伏市场。
中环的核心竞争力是对半导体/光伏硅片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工业4.0),但缺乏具备战略眼光的决策人及优秀的销售团队。我几年前曾经谏言中环的管理团队要建立一直能够有效疏通组件企业或最终客户的销售团队,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话,就花大价钱在市场上买。一个好的销售总监,也许要付给1000万/年的薪酬,但他和他的团队可以给你新增上百亿的销售收入。但中环一如既往地吃老本,还想吃独食。结果就是与市场格格不入,行为举止在行业里也特立独行。
中环的未来令人担忧,它将是这次行业大洗牌的过程中受伤最大的头部企业。

如果你看看中环上市以来问市场要了多少钱,又赚了多少钱,每年所谓研发费用转资产有多少,那就更不用看了。环和爱旭,光伏里面再不能碰的两家公司,巧合的是两家的粉丝还高度重合。

我从没看好中环

李东升是一个玩资本的,他入驻后做的是把牛吹起来,然后圈钱。可惜今年把融资的路给赌死了,只差了一点就成功了。

这才叫专业!确实感觉企业是有点赌!赌欧洲库存见底后加大采购力度。